01.23 我與北市場的故事(二)熱氣騰騰的生活最寶貴

2020新春即將到來之際

和平區文化旅遊體育事業發展中心與北市場街道聯合尋找“有故事的北市場人”

這些平常人家的事兒中

有你有我有鄉愁

讓我們花點時間,停下來

聽聽他們說的話

我與北市場的故事(二)熱氣騰騰的生活最寶貴

繁華世間,溫暖家園

80歲的杜錦長:北市場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我是民富社區居民杜錦長,1940年7月出生在並一直生活在北市場地區,親見了北市場的變遷。上世紀60年代,這裡大都是低矮的平房,我家6口人擠住在10平方米左右的油氈紙房裡,房子又小又潮溼。當時每家的生活都很拮据,吃不飽,穿不暖。打煤坯,挑水,點爐灶過著煙熏火燎的日子。過春節的時候,家人能吃上一頓有肉的餃子就感覺老幸福了。最歡樂的事就是約上幾個小夥伴去皇寺廟會玩。那時候的皇寺廟會人就很多,小夥伴們穿著新衣服,走走逛逛,特別開心。當時廟會上有拉洋片的、吹糖人的、練雜耍的、說書的、算卦的,賣糖葫蘆的、賣油茶麵的,真是人山人海!如今,我家由原來的低矮窄小的平房搬入到寬敞明亮的樓房,新居的煤氣水電一應俱全。現在家家生活富足了,雞鴨魚肉蛋菜換著花樣做,小日子越來越紅火。如今的皇寺廟會也發生巨大變化,不僅周邊交通和硬件環境提升,而且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傳統的民俗的吹糖人、剪紙、草編等等手工藝展示,還有現代歌舞表演、更有全國各地的美食匯聚於此。今年新春皇寺廟會,我還要去逛逛。

“80後”的朱江:老北市的美食,讓我萌發了創業夢

1985年出生在沈醫二院的朱江,也是一個地道的“老北市人”。由於父母忙於工作,自幼和姥姥姥爺長大。當年,姥姥家就住在花鳥魚市以西的大眾浴池旁邊的平房。那個浴池已經有至少30年的歷史,至今還在,名字很好聽,天河池!在朱江的印象中,老北市場是無比熱鬧的。可以用“盛世盛景”來形容,每天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當然,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記憶最深的是老北市的美食,從老郵局走進北市場,先看到門庭若市的隊伍,那就是最有名的炸年糕,老人都叫它“油炸糕”,酥脆的外皮,軟糯粘牙的年糕,夾著紅豆餡,沾著白糖,趁熱吃,一想都會流口水。再往裡,那就是長長的露天百貨市場,那叫一個熱鬧,叫賣的聲音,喇叭的喧譁,流行的歌曲,總是讓你有購買的慾望。就是這條街,成就了一個來瀋陽必吃的餐飲品牌“老邊餃子”!那時候家庭條件都不算富裕,誰家要是能吃頓老邊餃子,真的是莫大的欣慰。味理香炸串,是他的最愛。那時炸串的小姐姐,如今已經年過半百,至今店面還經營的非常不錯,許多老北市人有空都會回來解解饞。5毛錢一個的牛肉火燒,2塊錢一斤的糖蜜果,配上汽水,對一個孩子來說真的好幸福…… 2020年,30年過去了,90歲的姥姥已搬進了樓房,不變的是朱江對老北市美食的眷戀之情。如今,朱江創立了自己的餐飲品牌——“檸檸家”,在瀋陽有5家門店,東北15家。未來,朱江有個夢想,就是把店開進北市場。

皇寺廟會,朱江當然每年都來,因為他驚訝的發現,原來只在記憶裡的畫面全部映入眼簾!糖人,皮影,炸糕……還是那些人,還是那個味道!一切都變了,彷彿又沒變。時光一下子就穿越回30年前,那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開心的跑,開心的笑,開心的面對每一天的美好生活……

我與北市場的故事(二)熱氣騰騰的生活最寶貴


王麗梅:離不開的北市場熱鬧的生活

我叫王麗梅,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老北市人,也是見證了二十多年來北市場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老人兒”。1997年,我帶著女兒從鐵西搬到了母親位於北市場的回遷房,開始了三代人共同生活的日子。女兒就讀於附近的皇寺路小學,我到處打零工,母親經常撿拾金屬紙盒賣錢貼補家用。家中的日子雖然清貧,但也其樂融融。那個時候,北市場周邊熱鬧的地方是北市百貨大樓和北市跳蚤市場(如今的北市場花鳥魚市)。逢年過節,我帶著孩子去百貨大樓購置新衣新鞋,平日裡,女兒常和她的同學們去跳蚤市場買文具、禮物、拍大頭貼、買明星海報等等,那裡的東西琳琅滿目,特別熱鬧。這兩個地方應該是當時的地標了。如今,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北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每逢假期延續舉辦的廟會,更是吸引了全市甚至周邊城市的人們,是瀋陽的“熱鬧地”。廟會上,不僅可以吃到好吃的,還可以購得新奇的物品,更有傳統的豐富的文藝節目免費欣賞。去年,已成為姥姥的我,帶著不到一歲的外孫,特意來感受廟會熱鬧的氣氛,希望他也能感受這裡的魅力。

我與北市場的故事(二)熱氣騰騰的生活最寶貴

文物保護志願者楊樹、陳赫:北市場的記憶,我們守護

發舒裡,北市場北邊一片著名的里弄,2011年末開始悄然消散。上世紀二十年代,張作霖為了振興民族工業發展東北經濟抵抗日本人侵略,在一片只有幾座廟宇的荒野之上建起了與天橋齊名的北市場,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它不斷地發展變化,最終又以一片廢墟的模樣迴歸到原初狀態。嚴寒中,站在已經夷為平地的發舒裡,心中莫名地生出一絲酸楚。對北市場的感情,我們這些晚輩們都還只附著在它的表面,老房子、小衚衕、影劇院、古玩城、羊肉串、肉包子這是70後和80後對老北市場的記憶,百歲以上的老輩人在這裡摸爬滾打、出生入死,對這塊地兒真是又愛又恨。現在,它什麼都沒了,曉得那些舊事的老人也不能出屋了,耍把式的都去了公園,好吃的東西哪兒都有, 經過這幾年的城市建設這裡就高樓林立,北市場與這座城市的其他的角落沒有二樣。那個曾經繁華喧器、充滿煙粉氣和傳奇色的地方就只剩下那由三個字組成的名字冰涼涼的石牌坊上面的名字。

北市場老建築和街巷的消失是東北歷史街區“消失”的典型——城市發展推進老城改造,而文化和旅遊產業又需要保留老街區,最終的解決方案只能是異地重建,老北市場的場景只能留存在人們的記憶。在北市場最後的十幾年裡,我們用相機留下了它寒酸但寶貴的影像,希望能喚起老瀋陽人心底裡真切的一點懷戀。如今,我們依然奔走在這個城市裡,尋找,記錄,講述,願記憶消失得更慢些,慢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