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郁达夫抗战言行录 (连载14)

郁达夫抗战言行录14

蒋增幅 郁峻峰

第四章 星岛另辟战场


第四节 国破家碎 寒儒终不变初衷(1)

日本的侵略,倭寇的蹂躏,我国山河破碎,人民遭殃,千千万万个家庭妻离子亡,乃至被灭门绝迹!但在抗日战争中像郁门“一家三烈”的惨剧则是十分罕见的。何况郁达夫这个小‘家’更乃妻离子散。

如此江山忍付人?

往事不堪回首!郁达夫的故乡浙江富阳,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尤其是他的故居处在“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的富春江畔!作为作家与诗人,郁达夫向以诗文清丽著称,郭沫若曾这样说过:“他的故乡是风光明媚的地方,达夫是生在这样地方的人,我相信他的诗文清丽是受了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郁达夫自己也曾多次向他的 友人楼适夷等炫耀过:“看了富春江,西湖便不足道,唯瑞士的日内瓦湖差可仿佛。”郁达夫赞美富春山水的诗词和散文游记等等,连有的小说也以富春山水为背景,如他的散文名篇《过富春江》、《桐君山的再到》、《钓台的春昼》,又作小说《东梓关》等。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这是他在《自述诗》第四首中对他家乡的描写。

风月三年别富春,东南车马苦沙尘。

江山如此无心赏,如此江山忍付人。

这是他在登富阳鹳山时写下的。为了抗日,郁达夫正是在“无心赏”、“忍付人”的心情下“别富春”的。

鹳山作为一处旅游的胜景,如今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推郁氏“双烈园”。它也是郁氏一门三烈的遗迹见证。

鹳山“双烈园”,乃浙江省省级文保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红色旅游”的景点。它是以纪念郁华、郁达夫两位烈士而命名的,却还有一位坚贞一生的两烈士母亲的遗迹。这一门三烈的忠魂,又各自构成极为悲壮的故事……

一道低矮的粉墙,围着三间造型古朴、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砖木结构楼房。穿墙的月洞门上,有著名书法家、也即郁达夫的侄女婿黄苗子题写的“松筠别墅旧址”横额;进门,芭蕉一本,修竹数丛,楼房内窗明几净。人们从郁氏“双烈亭”沿着石径来到这里,参观“双郁”事迹,亦为寻觅一位伟大母亲的灵魂。

这宁静清雅的建筑物内,发生过极不平凡的事情。

这建筑物的最早命名,有着一个令人深省的历史故事——郁达夫的祖母、母亲为奖掖儿孙,两代守寡,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闻知,便亲笔题词,赐以匾额“节比松筠”(一说“节励松筠”),制成两方,一块钉挂在郁达夫祖母戴氏的家乡——新民戴家祠堂里,另一块则挂在鹳山郁氏故宅中。

这建筑物连同郁氏家什、书画、著述等文物,由郁达夫的长嫂陈碧岑捐赠给了当地政府;而于1985年在富阳举行纪念著名作家郁达夫烈士殉难四十周年会议前夕,辟为“郁华、郁达夫烈士事迹陈列室”。

松筠别墅,原是郁达夫的长兄郁华(曼陀)奉母养老的小筑,但建成后不久,抗日军兴,因国难方殷——而准备在退休后怡情富春山水、养老和以诗画自娱的打算,只得放弃,终于以身殉职沪上,未遂心愿。而郁母陆太夫人,却在抗战初期,富阳县城陷敌时——不愿做亡国奴绝食殉难于此。故这松筠别墅成为今鹳山“双烈园”的组成部分。它与两烈士事迹陈列室一道,均供中外游客参观瞻仰。

楼上靠东南,面对富春江的一间,常为游客驻足长留!此间原是郁母生前的卧室,壁上悬挂一帧手持佛珠、慈祥端庄的遗像,这是她绝食殉难前的留影。默立像前,似乎还听到她的声音:宁愿饿死,决不做亡国奴。

郁达夫三岁丧父,与两兄一姐全赖陆氏母亲抚养。达夫的父亲去世时,“家贫少恒产”,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宁志扶孤的陆氏,肩负供养婆母、教育儿子、支撑家庭的重担,经济拮据得常常入不敷支,也难免遭人奚落。她却忍辱负重,竭力培养三个儿子读书,不肯辱没“书香门第”之名。当达夫七岁送入亲友家读私塾时,长兄曼陀在杭州考取了光绪乙亥科府道试第一名,补博士第子员;二兄养吾也考入杭州陆军小学堂。为了三个儿子读书,郁母忍痛把三间住房、六亩薄田和一部半“庄书”,即全部家业都抵押了出去。不少好心的亲友也着实为她捏一把汗,劝她犯不着这样做。连早已不参加家政的老祖母也出面干预——宁可长孙不出洋留学。但郁母陆氏却坚持己见说:“我家无财产可守,不让他们外出读书立业,都蹲在富阳街上数青石板,怎么对得起祖宗!”终使三个儿子都成了材。

多么难得而有识的母亲呵!

当长子郁华在上海做法官,小儿子达夫在日本留学归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安徽和杭州供职时,老二郁浩(养吾)放弃在天津的优越工作,回到富阳老家,在松鹳别墅下开爿诊所,既做乡村医生又负供养老母之责,郁母感到非常欣慰,整天吃素念佛,祈求神灵佑护子孙,生活倒也过得平静而安逸。

然而,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何止是国破山河陷落,连她这个家乃至自身也难以免去遭殃!

那是1937年的严冬,沪战失利,日军向富阳进逼,人们纷纷到乡下逃难,养吾一家打算逃到富春江南岸的环山乡下去,但是坚强的郁母却坚决不愿意离开,说:“我老太婆怕什么?我的大儿子是上海租界上的法庭庭长,达夫是文学家,都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日本人能把我怎么样!”养吾无法说服固执的母亲,只好留下来陪伴她。

战事连连吃紧,一位同样吃素念佛的姓金老太,逃往鸡笼山去,路过鹳山脚下,上松筠别墅的郁家去讨口茶吃,却被郁母劝住:“啊呀,这么大年纪怕什么呀?再说菩萨也会保佑,就陪我一起做伴吧!”于是,两位老人同住松筠别墅。过了半个月,前方更加吃紧,“日本佬来了”的风声不时传闻,却又不巧,有天晚上,富春江南岸的龙门村来人,请养吾去看病,当夜赶回富春江边时,却已封渡停航!养吾只好再回到环山去。就在那天夜里,日军占领了富阳,富阳城陷入日敌之手,富春江依然封渡,养吾也依然回不来,在富春江南岸的乡村里,惦记着老母亲,心急如焚!果其然,第二天,一些日本兵上了鹳山(鹳山是瞭望全城的制高点),住在郁家不走,要两个老太婆担柴烧水,打酒做饭,伺候他们,到这时郁母才明白过来:这是外敌入侵,与军阀混战时“北佬造反”是两回事,现在她们已成了亡国奴!当晚就决定逃出去,便偷偷准备好炒米,带了一个铜火熜,和金老太婆一道,摸黑爬行到屋后的一块大岩石下躲藏,再也不肯出来。过了六天,郁老太自知已无法逃走,又不甘心做“亡国顺民”,炒米再也吞不下去了,在一个下雪天的晚上,衰弱的郁母就这样饥寒交迫地死去。奄奄一息的金老太婆,后被一砍柴汉子救走。不知又过了多久,养吾才找到母亲的骸骨。养吾为此而被长兄和胞弟斥以“不孝”,却只得饮恨终身!

噩耗传到福建,郁达夫悲恨之极。时值他主持的“福建文化界救亡协会”被迫停止,国难家仇,双锤齐下!他决计不到省政府公报室上班,整天在家守制。在其光禄坊寓所设置灵堂:白布幔、白布幛,桌上设个灵位;一对锡制烛台上,插一对白蜡烛,烛光荧荧;当中一个宣德炉,插上几炷香,青烟袅袅;他每天行虔诚的跪拜礼,遥祭鹳山英灵,祈求母魂升天!最后,在大哭一场后疾书一联:“无母可依,此仇必报。”

在那以后,郁达夫更加痛恨日本鬼子,并将“此仇必报”之志,付诸于抗日战争的实践之中。

郁达夫抗战言行录 (连载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