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反思,是一種快速進步的方法


反思,是一種快速進步的方法


最近看了三本書《少有人走的路》、《好好學習》和《富蘭克林傳》,三本書分別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反省反思的益處。

對這個問題我非常感興趣,想要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一段大意是這樣的:

作者為獲得更多心理諮詢經驗,便給自己安排的患者比同事多出很多,以至於在別人下班回家的時候,自己還需要加班到很晚。

工作很辛苦,妻子埋怨他不照顧家,孩子和他越來越疏遠,到最後作者也無法忍受,開始抱怨同事乃至抱怨上司。他認為讓自己如此不堪全是外界原因。

於是他和上司去談判,抱怨自己的不滿,但上司在聽完他的控訴後,告訴作者,他的問題全在於他自己。

對此作者表示不能理解,認為上司是一個苛刻不通人情的傢伙。他氣憤的離開了上司的辦公室,並在接下來幾個星期一直十分氣憤和煩惱。

但隨著每日反思的深入,他逐漸認識到這真的是自己的原因,明明出發點是自己要增加更多的諮詢案例,獲取更多的治療經驗,於是便給自己增加了工作量。但既然是自己的要求,為什麼現在要去抱怨別人?

這個故事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出發點和做事的目的。

因為自己渴望進步更快,想要承擔更多的任務量,這是自己的選擇,現在卻不想承擔這個選擇的後果。感覺身心疲累,這不是命運造成的結果,不是職業本身的殘酷,也不是上司的壓榨逼迫,只是自己做出的選擇不同。

在對自己選擇的初衷做了深入的思考後,作者對待工作的態度煥然一新,雖然工作仍是原來的內容,工作量也沒有減少,但是心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好好學習》這本書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反思過程描寫。作者自認為是一個十分積極樂觀的人,但在工作中,由於服務對象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自己不認同,認為對方的要求根本就不可能辦到,從而內心產生強烈牴觸。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各種不利因素,讓我們的工作受阻,於是產生了十分消極的情緒。

由於作者每日有寫反思日記的習慣,一次在反思中他意識到自己看似積極,但這種積極只停留在自己想要積極的事情上,對於自己一時不太認可但又必須要做的事情,第一反應卻常常是自己應該如何去反駁,而不是如何積極去面對。

在反思中,使作者對自己所秉持的觀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他曾認為自己堅信“大多數人看到問題就是問題,心態積極的人看到問題全是機遇”觀點,但卻僅僅是知道而已,並沒有把它作為生活的原則去應用,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僅僅是選擇性的去應用。

正是作者在每日反省中認識到自己問題的根源,在這樣反覆多次的反思對照中,使作者的心態和行為發生了質的改變。

《富蘭克林自傳》中,清楚的描寫了作者是如何培養13個品德的。他將想要培養的品德逐一梳理列於紙上作為標準,並加以簡單的闡述。然後把每天的行為對照這個標準,找出差距加以改正。週而復始,最終使這13個品德完全融於自身。

這三個故事都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作者們都是通過對自我行為的反思,對目標標準的對照,才使自己不斷的有所進步。糾錯,進步,再糾錯,再進步,直至類似的錯誤不再發生。

反思的過程看起來很複雜很費事,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我們前進的其實都是一些慣性的錯誤思維,數量並沒那麼多。在解決掉一個錯誤的時候,同類型的錯誤也會被加以改正。堅持進行下去,就會發現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越來越少。

每日寫反思日記,對自己想要培養的習慣進行對照比較,這樣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可以更加積極的堅持反思,提升自我。

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同時這也是一個自我催眠的過程,因為就像心理學中所講,我們可以通過自說自話來與潛意識對話,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認知。

就像經常使用積極的語言,那麼自己的頭腦便會被積極的語言所催眠,自己的行為也會越來越積極,從而逐漸使自己變成一個積極行動的人。

最重要的一點,通過反思日記和對照標準,可以更加容易和精確的比較自己一天的行為究竟如何。

這是一個讓自己的進步有章可循的方法,更是一個能夠切實改善自我的過程,既然這個方法對這麼多優秀的人都行之有效,那我們為什麼不跟隨他們的腳步,讓自己越走越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