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鲁本斯的哪些代表性的宗教画?

梁辛


鲁本斯(1577年——1640年)生活的年代,文艺复兴正好进入末期。这时期虽然“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萌芽,画家们在创作中逐渐脱离宗教体系题材,把创作视角伸向了普通大众,以表现大众日常生活作为新的创作契机。这种画法跟“人文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鲁本斯《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但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总体来说,宗教思想对画家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画家们迫于宗教压力,还得画他们不喜欢的宗教题材,为教皇、神父,国王和贵族服务是画家的主要职责。

鲁本斯身份是外交官,因此,比起一般画家,他在画画上可供自由选择的题材并不大。他只能从表现方式上寻求突破。

鲁本斯《战争的影响》

鲁本斯绘画最鲜明特点就是在画中制造动感的张力。聪明的鲁本斯按部就班地画着宗教题材,但他又对人文主义思想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在画中把神画成了人,神不再是神位前的英灵,而是实实在在的人,跟人一样,有爱有恨,有哭也有笑,神也吃喝拉撒,干着人干的事。

他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宗教题材画作,无疑是《美惠三美神》、《竖起十字架》、《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等,这些作品都是披着宗教神话题材的故事,画着现实生活中的人。

鲁本斯《竖起十字架》

《美惠三美神》的画面内容本来是古希腊大神宙斯的三个漂亮女儿,同时也是代表美丽、青春和欢乐的三个女神。鲁本斯在这幅作品中,把三个女神画成了自己的三个情人,个个彪悍丰满。

《竖起十字架》描绘了耶稣被一群人押解着要绑在十字架上用刑,面对死亡,耶稣很平静,表现了他视死如归、毫不在乎的精神气质。

鲁本斯《阿玛戎之战》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也是出自宗教神话题材,宙斯两个儿子看到留西帕斯的女儿长得很漂亮,起了凡心,就想抢过来据为己有,做他们的妻子。画面中正是描绘抢夺的激烈场面。

另外,鲁本斯的《下十字架》,《阿玛戎之战》,《战争的影响》等作品,都是宗教题材的代表性画作。


鸿鹄迎罡


个人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对鲁本斯并不了解,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如下:

(1)三博士朝圣

鲁本斯在绘制这幅《三博士朝圣》时,抓住了三个国王见到耶稣之后的最具戏剧化的场面进行细致的描绘。虽然这件作品是受教会委托,并且描绘的是宗教题材,但是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将这一宗教场面描绘为一场发生在普通乡间的世俗场面,围观的村民都和普通村民的表情和着装无二,这体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兴起的人文主义精神。而鲁本斯公认的西方色彩大师,在这幅画中鲁本斯用鲜亮明晰的色彩将三位国王的身份凸显出来。由远及近的动感构图将画面的重点引向圣子所在的位置;鲁本斯喜用红色,在这幅画面中间一位国王身上红色的长袍甚为抢眼,这些特点表明这幅创作是鲁本斯的典型绘画图示。

(2)下十字架

典出《圣经·新约·玛窦福音》:到了傍晚,来了一个阿黎玛特雅的富人,名叫若瑟,他也是耶稣的门徒。这人去见比拉多,请求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就下令交给他。若瑟领了耶稣的遗体,就用洁白的殓布将他包好,安放在为自己于岩石间所凿的新墓穴内;并把一块大石头滚到墓口,就走了。在那里还有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另外一个玛利亚,对着坟墓坐着。
《下十字架》三联画屏全貌
基督的尸体处于中心的亮区顶端,那位老者用嘴含着布,托着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若瑟。承受降下基督身体的穿红袍者是圣若望,对应的那位长胡子老人是圣伯多禄;抬手扑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玛利亚,那位虔诚而多情地捧着基督脚的是玛利亚玛达肋纳。


其实,我想了,再写意义也不大。毕竟这些资料都是从百度收集的,还不如等专业的大师为我们普及。所以简略至此,朋友们海涵。

如果喜欢我,可以关注,留言,点赞阅读修身。
阅读修身:一个关注教育,社会,心理,热爱阅读的问答达人。

艺术如白鹿,稍纵即逝


阅读修身




在西方绘画史上,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后期,鲁本斯是一个独树一帜值得一书的画家。

鲁本斯(1477一1540)。1477年出生于德国锡根小城一个律师家庭的鲁本斯,少年聪明,表现出很好的绘画天赋。由于父亲早逝,年轻鲁本斯受母亲影响较大。12岁时,母亲带他拜师学艺,自此走上了绘画道路,一生乐此不疲,勤奋不辍。



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多的画家一样,由于长期的宗教影响和当时宗教势力的强大,很多绘画作品都带有宗教神学的内容和浓厚的宗教色彩,鲁本斯也不例外。

做为一个虔诚的耶酥天主教徒,鲁本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有着宗教内容的作品,《复活》、《末日审判》、《爱之园》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同时他也把自己的人文思想和理念渗透于这些作品。在他画笔下,一个个神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使人观后感慨多多,倍受启迪。

在绘画风格上,鲁本斯在研习前辈绘画大师如提香、丁托莱托等人绘画技法的同时,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不师古法,更具写实,成为巴洛克绘画艺术的早期重要代表人物。

以人体画见长的鲁本斯一生创作了大量人体绘画艺术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以其妻子为模特的经典画作。他画风硬朗,用墨洒脱,与以往常见的画家笔下的匀称苗条宛若仙子的人体艺术绘画不同,鲁本斯画笔下的人体大多体型肥硕,腰圆膀阔,臀厚腿粗,这在当时打破了人们特别是贵族阶层的审美习惯,遭至种种非议。但鲁本斯矢志不移,他坚信自己的作品与生活更贴切,人物更真实,更大气,更耐看,更有整体感。后来的实践证明。鲁本斯是对的。

艺术贵在创新。鲁本斯开一代画风之先河,对此后巴洛克艺术的形成以及欧洲绘画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灯影书画


鲁本斯所绘的宗教画数量众多,比较典型和有名的就要属《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了。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作品色彩鲜明浓重,人物造型真实生动,构图大胆,画面具很强律动感。鲁本斯一生的创作中,主要是宗教神话题材,虽然基督教题材有各方面限制,尽兴创作的空间不大,但鲁本斯依然坚持把现实主义风格融入近宗教画作,使得他的宗教作品充满人性光辉,表现出的现场感和戏剧性也颇为打动人心。

《耶稣上十字架》,1609-1610年,德国,木板油画 462cm*360cm,比利时安特卫普大教堂藏。这幅三折屏祭坛画描述的是基督教的重要事件,耶稣被罗马士兵钉上十字架的场景。


作品采用并不少见的对角线S构图,这种不稳定构图运动感强,对表现冲突性画面特别合适。两个S是这副画特别生动的秘密武器。从画面最上方举着十字架的老人到左边用力将十字架推过头顶的士兵,再到拖着耶稣身体和拼命拉绳的两人,这条人物安排的位置轨迹形成了一个S形。第二个S是由画面上白色红色蓝色所组成,而这三色通常用在描绘圣母的服饰,这三种有着特殊含义颜色的安排也是为了加重画作的宗教感。明暗上,鲁本斯用了聚光效果,让一束强光从画面上方打在耶稣惨白的身躯上,用来突出画面重点。 人物塑造也是鲁本斯一贯风格,丰满、健硕。对这幅背景并不大人物却不少的画来说,人物位置安排并不显得拥挤。从托着耶稣的士兵身体弯曲程度来看,鲁本斯对人的动作做了适当夸张,使画面更具张力。

而画中能看到的唯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表情也非常有意思,耶稣虽然知道命不久矣,身体痛苦万分,表情却很平静,似乎在虔诚祈祷。而下方穿盔甲的罗马军官看到如此情景不禁内心恐惧,露出惊恐的表情,这无疑是美化正面人物丑化反派的常用手段,也加强了画作对宗教的宣扬和艺术表现力,相信客户对此是无比欣赏的吧。

《耶稣下十字架》,这幅祭坛画描画的是亲友和信徒们络绎不绝地来各各他山来悼念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亚利马太城的约瑟受众人之托求见罗马祭司彼拉,允许埋葬基督的尸体。




相对于《上十字架》,这幅画显得沉静许多。故事发生的黑夜正好用来烘托主画面色彩,鲁本斯用白色的布,红衣的约翰,蓝袍的圣母构成了一个三角,把耶稣置于其中。鲁本斯把耶稣的身体画的有点扭曲甚至有点变形,但正是这样反而显出耶稣顺着白色的裹尸布无力滑下的一瞬间的真实感。梯子上的人急于拉住耶稣身体的动作也栩栩如生。与一般用抱头痛哭,捂脸忧伤,撕心裂肺的情绪来表达这个场景不同,鲁本斯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隐忍的悲痛和共同把耶稣运下来的齐心协力。



《花环中的圣母》

觉得还不错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天天上新,和你聊一聊有趣的艺术!


一一一0有趣的艺术


谢谢你的提问。今天的比利时画家鲁本斯的一生,可以用荣华富贵来概括。

鲁本斯第二任妻子海伦-弗尔曼的画像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当时还没有比利时这个国家。

1589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12岁的鲁本斯,到西班牙统治的安特卫普学习拉丁文,他的以学习希腊罗马的语言。14岁被母亲送到一位贵妇人家作侍童。鲁本斯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又有绘画天才,还学会了七国语言。

鲁本斯给第二任妻子画的著名肖像作品《海伦-弗尔曼》

贵妇人就送他师从威尔哈西特和诺尔特学画。


21岁那年成为安特卫普国家公会的会员。之后,去意大利留学 。

1600年,27岁的鲁本斯到威尼斯学习研究提香和丁托雷的绘画艺术。


《上十字架》局部

这一时期,鲁本斯即是安特卫普的使节,又是才华横溢的画家,所以受到意大利达官贵人的热情接待。

还成为意大利奥奇契的宫廷画家。

1610年,32岁鲁本斯受邀出任佛兰德斯大公阿尔贝特的宫廷画家。

好运总是逢双,这年他与大公18岁的女儿伊莎贝拉结婚。


这是鲁本斯荣华富贵的正式开始。夫妻二人非常恩爱,也是鲁本斯的模特,这给鲁本斯很大的灵魂来源。

可惜,温情的夫妻幸福生活太短促了,仅仅17年,伊莎贝拉染病去世。


鲁本斯在失去爱妻的痛苦中,煎熬了四年,桃花红运又来了。

这就是16岁的少女海伦-弗尔曼。这是一位热情漂亮的女孩。鲁本斯著名的肖像画《海伦-弗尔曼》就是她做的模特。


鲁本斯一生的绘画创作,主要是宗教神话题材。主要有《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等。

这些宗教题材的绘画也具有鲁本斯本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他对神的描写已经没有了神秘色彩,而是赋予了神的人性。

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是分不开的。


千千千里马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弗兰德画家、巴洛克代表画家。鲁本斯的画有浓厚的巴洛克风格,强调运动、颜色和感官。鲁本斯在安特卫普经营过一家大型画室,收留了大量学徒,绘制了许多著名画作,也是欧洲知名的艺术收藏家。出绘画外,鲁本斯还是个外交官。

17世纪的肖像画分类,根据作画对象,也可以根据艺术家主要表现的内容来区分。画作描述的对象从教皇、红衣主教到国王、国家重臣、再到商人、传教士和普通大众,也有伟大的画家,还经常为自己画画像。在奉命创作的国王画像中,皇威浩荡才是真正的主题,而另一个极端,像伦勃朗这样的,会把人的灵魂暴露无遗,当然那时和现在一样,有些人只是想要画的更像一些,不少艺术家也很少能超过这一点。今天来说,画得像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我们还是看超过这一点的吧。

鲁本斯所画的一幅侯爵夫人像挂在一所宫殿前,左边可以看见花园,侯爵夫人则站在一个高台上。闪耀的锦缎衣裙和雄伟耸立的建筑物相互映照,漂亮的花领围着可爱的脸,色彩丰富,庄严的气氛浑然一体,光线和运动做到身体又给绘画增添了欢乐气氛。

鲁本斯对欧洲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随后的德拉克洛瓦、康斯特勃和雷诺阿等人,都受到过他的影响。法国至十七世纪后半期至十八世纪早期,流行一种鲁本斯风格的艺术风潮,主张色彩比线条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