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疫情當前,對於普通人而言,任何好消息都像是“救命稻草”。

一個月前,一則關於“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在網上瘋傳。僅一夜之間,各大藥店包括電商平臺的雙黃連口服液被搶購一空。

可沒想到的是,次日早上各大媒體紛紛發聲呼籲:不要搶購藥物,“抑制”不等於預防。

雖然疫情期間人們對消息的渴望比任何時候都強烈,但越是特殊時刻,人們越要保持理性。

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假,人們該如何做選擇呢——今天我們就從《學習提問》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學會提問》

《學會提問》是一本傳授批判性思考和提問技能的書籍,內容充斥著大量案例和方法論。於我而言,它更像一本教科書。

這本書提到的“淘金式思維”,主張我們在面對紛至杳來的信息時,運用淘金式思維帶著問題去篩選和辨別信息。就像淘金者從泥沙中過濾出金子那樣,通過不斷從信息中披沙揀金,留下真正有用的信息。

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詳細解析如何利用“淘金式思維”。來辨別生活中鋪天蓋地的信息:

1、淘金式思維:不要被信息洪流裹挾,要學會掌握主動權

2、淘金式思維與海綿式思維的區別

3、如何利用淘金式思維辨別信息

01

淘金式思維:不要被信息洪流裹挾,要學會掌握主動權

在現實中,人們願意從領域專家那裡獲取資訊,對信息不加篩選地全盤接收。這樣可以降低信息接收的成本,不需要多花時間思考,但是專家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學會提問》中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針對“人們要不要避免陽光直射”這一問題,美國防控中心的專業人員說到:“太陽紫外線有可能會誘發皮膚癌。”簡而言之,專家的意思是要避免太陽直射。

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專業人士卻說:“紫外線的照射只是誘發疾病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少曬太陽比多曬太陽的人更容易患病。”

即便是專家,他們的言論也並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我們輕易相信某一方的言論,很有可能接收的是一個錯誤信息。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對於外界的信息,包括專家和學者的意見,我們需要一邊聽一邊評估判斷,將信息分門別類後再做取捨。這就是《學會提問》中所提到的“淘金式思維

淘金式思維,是一種互動的思維方式,它強調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要提出自己的質疑,對接收的信息做取捨和判別。

淘金式思維強調的是互動性,不是單方面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是以問題作為導向,對信息進行分析、思考、篩選,最後為自己的問題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

過去電視上經常播腦白金的廣告,那句經典的廣告語深入人心——“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擁有淘金式思維的人不會盲目聽信商家的宣傳,而是針對自己的需求去購買過年禮品。

可以說,淘金式思維就是一種掌握信息獲取的主動權,選擇自己所需信息的思維方式。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02

淘金式思維與海綿式思維的區別

《學會提問》中還提到一種與淘金式思維相對立的思維——海綿式思維,顧名思義,就是像海綿一樣,儘可能多的從外界吸收各種各樣的信息,並保證滴水不漏。它對所獲得的信息照單全收,不加甄別與篩選。

那麼,淘金式思維與海綿式思維的區別是什麼?能否將兩種思維方式融合?

第一、先對比一下淘金式思維和海綿式思維的優缺點:

(1)海綿式思維

  • 優點:吸收的知識量多。所吸收的知識,能為之後進行復雜的思維奠定基礎。
  • 缺點:吸收信息的方式被動,對信息不加過濾地全盤接收,且對信息來源不明。

它就像傳統的應試教育,學生主要以海綿式思維來學習知識,而老師就是學生的主要知識來源,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海綿式思維與淘金式思維

(2)淘金式思維

  • 優點:富有挑戰性,積極互動性強。對信息展開提問,從多角度分析和思考,來尋求客觀結論。能拓展思維空間,有利於培養人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 缺點:信息的獲取在短時間內會有所限制。因為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獲取效率相對海綿式思維更慢一些。

從以上可以看出,海綿式思維是被動吸收信息,追求的是信息的數量。而淘金式思維是主動吸收信息,追求的是信息的質量。

第二、淘金式與海綿式思維方式的融合

海綿式思維強調的是信息獲得的結果,而淘金式思維強調與信息的互動性,這兩種方式完全可以互補。

辨別信息前,首先要有可靠的評判依據,這樣才能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思考。而擁有這些依據的前提,是要求人們必須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也就是說,在知識結構還不完善的前提下,我們需要用海綿式思維吸收大量的知識,來作為評判的基礎。當積累了一定的知識量之後,就要用淘金式思維來辨識信息的好壞,以便對信息做取捨,這就是淘金式思維和海綿式思維融合的一個過程。

雖說淘金式思維和海綿式思維可以融合使用,不過辨別信息是,主要是靠淘金式思維。那麼我們該如何利用淘金式思維來辨別信息呢?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03

如何利用淘金式思維,辨別信息?

1、摒棄固有思維模式,敢於破舊立新,轉變信息識別的方式

在接受和處理信息時,一旦習慣用固有的思維模式後,就很難再去用其他方式思考問題了,長期如此很容易進入“路徑依賴”的誤區。

路徑依賴,是指人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有點可能產生依賴,有點類似物理學的慣性。

也就是說,長期用固有的思維模式思考問題會讓人形成依賴,在慣性的力量下會不斷強化這種思維模式,讓人很難走出來。

《安家》有一集,一位韓老闆為了整治黑心中介小紅帽,他故意刁難小紅帽的洪店長,讓洪店長幫他找一個“地下二層,推窗見景”的房子。

小紅帽的中介能想到的,就只有地下庫滿足這一條,但是地下庫怎麼可能推窗見景?

而房似錦想的可不是這些,她打破思維定勢,由地下聯想到地平線以下,擴大了選房範圍,最終鎖定了深坑國際公寓——一個負17層的樓房。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安家》房似錦與韓先生

為什麼小紅帽中介不能做到,而房似錦做到了?

這是因為小紅帽中介用慣有的思維思考問題,而房似錦她摒棄了固有的思維模式,充分發揮創新思維,所以她能找到滿足客戶要求的房子。

正如松浦彌太郎所說:“永遠從零開始。”不要將思維固定在特定的框架中,也不要憑藉以往經驗輕易下判斷,而是保持一種思維上的空杯,摒棄原來的思維模式,用新的思維方式來事物。

在接收信息時也是如此,拋開固有的思維模式,以一種全新的思維來辨別信息,那麼如何做到呢?有2個方法:

(1)從載體中抽離信息

信息的載體就是傳播信息的媒介,比如網絡平臺、書籍、專家等。我們要將信息從這些媒介中摘出來,不受載體的影響去解讀信息的觀點。

就如開篇提到的“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病毒”的新聞,由於是知名媒體所說,所以人們都相信,而抽離的做法是,將信息從“知名媒體”這個載體中,將信息抽離出來重新審視,如此能更客觀地對信息做出判斷。

(2)改變思考方式

從過去的經驗或思維模式中跳脫出來,利用其他渠道去求證信息的真偽。比如你在一篇公眾號文章看到某則信息,為了證實其真實性,你可以查閱書籍或登錄其他網站搜索該信息的相關資料,多渠道求證其真偽性。

也就是說,通過外部的其他渠道來思考和分析信息,以此打破自己固化的思維路徑。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2、學會提問,深入本質弄清來龍去脈,成為信息接收的掌控者

《學會提問》中說到:

“別人的話中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它們不會自動跳到你的眼前。作為讀者或聽眾,你必須要積極主動地去查究才行。”

淘金式思維最大的特徵就是主張人們以提問作為導向,在問題的引導下去辨別信息,如此才能深入問題的本質,理性地評判信息的真實性。

那麼,如何提出有效的好問題,來辨別信息呢?有以下三個步驟:

舉個例子:對“吸菸有害健康,禁止吸菸”這一信息進行提問。

(1)先問結論是否合理

第一步就是對結論的合理性提出質疑

比如結論是禁止吸菸,那麼禁止的是所有吸菸的人嗎?如果是一個生命垂危且無所謂健康的人,是否也要禁菸?如果一個貧窮國家,主要以售賣香菸為經濟收入,不生產香菸,當地居民就有可能會餓死,那麼還需要禁菸嗎?

(2)再問理由是否合理

這一步是對論證結論的理由進行提問

比如吸菸有害健康,這個理由的論據是什麼,有什麼數據證明嗎?所謂的“有害”,它的程度到怎樣的地步,抽菸後咳嗽算有害嗎?還是說吸菸後致病或死亡才算有害?

(3)提問是否存在價值觀假設,以及是否認可此價值觀假設

所謂價值觀假設,就是認為一件事是理所當然的,完全沒有解說的必要。比如一說到博士,人們就認為他們的年薪應該在幾十萬以上,否則書就白讀了。這句話的價值觀假設,就是認為高學歷的人應該賺錢多。

回到“吸菸有害健康,禁止吸菸”這一話題上,這句話其實就隱藏了一個假設,就是健康比吸菸的自由更重要。

如果是一個對健康無比重視的人,必然會認可這個價值觀假設;而如果是一個生命垂危,無所謂健不健康的人來說,吸菸可以緩解痛苦,他肯定會否定這樣的價值觀假設。

也就是說,這一步我們需要知道的是,

在一個論證裡,是否存在一個不證自明的價值觀假設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3、增加知識儲備,提升個人智慧,對接收的信息形成獨到見解

《學會提問》中說到,你想在淘金盤裡找金子,首先你得保證盤裡有金子才行。如果我們不與時俱進,總是用舊的觀念或知識來作為信息解讀、判斷的依據,很有可能會因信念固著導致決策錯誤。

所謂信念固著,指的是人一旦對某個信息建立了某種信念後,就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條信息,即使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此信念是錯誤的,他們也會視而不見。

心理學家羅德曾做過一項關於“死刑是否合理”的調查實驗,被試者是一群大學生,這群大學生對於死刑的觀點很鮮明:要麼支持死刑,要麼反對死刑。

為此,羅德根據他們的觀點將其分為兩組,用兩種假象事件詢問被試者,並讓他們對“關於死刑是否合理”進行評價。

結果兩組被試者都認為該研究結果是傾向於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其實就是信念固著產生的結果。

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是他們判斷事物的基礎依據。如果所持的觀念不正確,那麼就會造成判斷錯誤。

因此,在接收信息時,為了避免因信念固著傾向,引起的判斷失誤,我們需要不斷地增加知識儲備,來提高觀念意識,這裡分享3個方法給大家:

(1)以興趣為導向,以實用為原則

在我們學習某種知識之前,需要先問問自己,學這類知識是出於什麼目的。然後思考通過什麼方法可以獲取這類知識,同時還得明確,自己想要掌握這類知識到怎樣的程度。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作為指引,則無法勾起學習興趣,很容易半途而廢。

所以,要結合實際情況,瞭解自己的需求後,再結合實踐的方式去學習會更容易些。

(2)懂得梳理知識,建立知識體系

將新學到的知識與舊知識聯繫起來,形成具有邏輯的知識體系框架,這樣能讓我們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比如說我之前學了“結構化思維”,懂得如何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梳理。當我寫作時就可以運用“結構化思維”,將腦中零碎先整理歸類,列好文章框架後再進行寫作,這樣內容就不會出現邏輯混亂的現象了。

通過新舊知識的連接和搭建知識體系,能讓我們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觸類旁通地掌握。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3)把吸收的知識,傳授給他人

研究表明,知識的留存率最高的方式,就是將所學的知識教給他人。

美國的教育學家埃德加·戴爾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學習金字塔理論:

第一種:“聽講”的學習方法,只能讓我們記住知識的5%;

第二種,通過“閱讀”的方式學習,可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方式學習,能達到20%;

第四種,用“示範”的方式,可記住30%;

第五種,“小組討論”可記住50%;

第六種,“做中學”的方式,可達到75%;

第七種,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能記住90%的知識。

所以,當你學到一個知識時,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將知識複述給他人,不僅能深化思維能力,還能將知識加以鞏固,留存在自己的大腦裡。

《學會提問》:深度解析從“淘金式思維”的角度如何識破網絡謠言

04

結語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面對鋪天蓋地的各類信息,我們不能放棄獨立思考,也不能讓各種謠言、偏執激進的觀點所裹挾。

對於這些海量的信息,保持理性去辨別有效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會提問》這本書教會我們運用淘金式思維,通過對自己提問來判斷和篩選信息,做一個主動提問的思考者,而非隨波逐流的接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