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火——品讀作家歐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傳》

《渴望生活:梵高傳》的故事

我們都看過梵高的畫,但卻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樣度過的。

梵高在11歲前,一直被母親關在家裡,一直很難適應世界,這使得他成長後始終孤僻而神經質,渴望交友卻很難和別人相處,在他選擇以一片赤誠之心面對世界,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藝術後,在當時人的眼裡,他依然是一個神經質的藝術家,與父母兄弟不和,與牧師學校不和,與畫商叔叔們不和,與畫家們鬧崩,與妓女克莉絲汀同居又分離,與高更吵架,最終被送進精神病院,在窮困潦倒中死去……他的種種遭遇被我們讀著,他的苦難也被我們感受著。

在寫給他最依賴的人,弟弟提奧的信中,梵高說:

"行了,我說什麼好呢?我們內心的思想曾經暴露出來嗎?在我們心裡或許都有一把旺火,可是誰也沒有拿它來讓自己暖和一下;從旁邊經過的人只看見煙筒裡冒出一縷青煙,不去理會,現在讓我看一看你,應該幹什麼呢?人必須守護那把心裡的火,要穩著點,耐心地等待著,有誰走來,挨近它坐下——大概會停下來吧?心裡多麼著急。"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激情之火,不同於很多人藏起了心中那團火,梵高要讓它盡情燃燒,把一切變成畫。這位二十七八歲才開始畫畫的天才,十分勤奮,到他37歲死前,用了大約10年的時間,留下了800多幅油畫作品、1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水彩畫。畫才是他真正的救贖。在濃烈得刺眼的色彩裡,你會看到他的迷惘、痛苦和對生活的愛。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火——品讀作家歐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傳》

這本書的名字叫《渴望生活》,而"渴望生活"正是梵高內心的寫照,他活得艱難困窘,內心總是在掙扎和崩潰的邊緣,筆下的作品卻充滿了生命力,就算不懂藝術的人,也能體會到充盈飽滿的情緒。你能深深地體會到那隱藏在他每一筆間的感情,而他那種亢奮的藝術激情也在油畫中燃燒。他頂著普羅旺斯灼烈的日光像瘋子一樣在田野上作畫。難怪你看他畫中的那些太陽啊、金色麥田還有鈷藍色天空,都透射著熱烈耀眼的光芒,把一切的陰霾都驅散了,留下的是金燦燦仿若蜜糖一樣醇厚的光輝填滿你的整個身軀。

在世俗的眼裡,梵高的一生是悽慘的。他名利皆空,愛情悲慘,飢苦交加。但是,他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命的真實。在他去世多年後的今天,其作品無疑是世界上最珍貴最著名的藝術品。正如他自己預言的那樣:"人們也許會長久地凝視它們,甚至在100年後,帶著渴念追憶它。"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火——品讀作家歐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傳》

寫作緣起

歐文·斯通是美國著名的傳記小說作家,一生創作出二十五部傳記小說,為傑克·倫敦、米開朗基羅、弗洛伊德、達爾文等歷史文化名人都寫過傳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本《梵高傳》。他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他藉助梵高與弟弟提奧的700多封書信,追隨梵高生前在荷蘭、比利時、法國和英國的足跡,然後用6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本書,用小說的形式再現了梵高對生活的執著追求,其生動、細膩的描寫震撼了無數的讀者。有人甚至說,沒有歐文·斯通 ,梵高的迷人之處也許會少很多。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火——品讀作家歐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傳》

片段摘錄

·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平庸是一條鋪好的路,走起來很舒服,沿途長不出花。

·一切真實的東西,不管其表面看起來多麼醜,都是美。我們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的否定;我們相信,觸目的真實比漂亮的謊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所有的沙龍中有更多的富於詩意的東西;我們認為痛苦是有益的,因為在一切人類的情感中它是最為深刻的;我們把性格看得比醜陋更重要,把痛苦看得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現實看得比國家全部財富的價值更高。我們全盤接受生活,無需在道德上加以批斷。因為它符合自然的要求,都是生活的組成部分。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火——品讀作家歐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傳》

精彩解讀

我敢斷言,在梵高內心中,並不存在這樣一套現成的體制。他的潦倒、貧苦,均是個人擔當的自主選擇。其實他家境不錯,隨時可以退回體制內,做個老老實實的畫商,繼承豐富的遺產,穩定並且體面地生活。退路如此寬敞明亮,他的選擇依然是,不回去——不回到那人人羨慕的境地,他選擇了對於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並單純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度過一生。讀完這本書,我總有一種感覺:並非梵高的天賦成就了梵高,而是梵高的勇敢堅韌成就了梵高。絢爛的向日葵,以及靜謐的星空,並非天才的一蹴而就,是梵高在每一次飢餓、挫折後煎熬的產物,是和著淚水的高歌,味道濃烈,飽含苦澀。他的偉大,除了畫作之外,還在於他一生的抉擇,都證明了:他並非一個輕易妥協的懦夫。這,已經值得無數人的脫帽致敬。

——朱小蒂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火——品讀作家歐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傳》

少年品讀

真正的生活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楊予昕

"宗教毫無用處。"

這是溫森特在博里納日礦區說的話,當時他還是一名傳教士。

是什麼使他有違身份?

那一趟在700米深處的迷宮地下城中的"旅途":350米深的地方還涼颼颼的,到了洞底,跌跌絆絆爬過巷道,目之所及,是黑壁與一個個"黑煤子",沒有男女老少之分,他們都是用著發黑的遮羞布,都幹著一樣的體力活,都呼吸著刺痛的黑暗。又下一層,渾身赤裸的,用命在換五十分幣的哪裡像人,更像是被使喚又只能為錢賣命的牲畜。十五分鐘黑洞裡的吃飯時間,他們狼吞虎嚥地吃著粗麵包……

溫森特看到了那地底下的烏黑又渾濁的生活,那一剎那,他理解了博里納日人的無知愚笨,也看到了鏡子裡自己黑乎乎的,被汗水、淚水、黑灰攪和的臉,想到了自己乾淨整潔的房間、潔淨多樣的衣物,在丹尼斯太太家裡的待遇,那一剎那,又有多少自責、悔恨噴湧到心頭:身為一個傳教士,竟過著"天堂生活",還要裝作體恤百姓。溫森特是做不到這樣的,他無法欺瞞自己真實又熾熱的心。他更渴望走入真真正正的生活,以平等的身姿去進行靈魂的促膝長談。於是,他搬床給德克魯克生病的孩子睡,於是他分衣物給博里納日人。他再也不是說大話的偽善者,生活完完全全拆穿了一切。博里納日的日子是溫森特對生活的重觀與重塑,那洞察真實的明眸擦得鋥亮。

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率真、真實。

溫森特就像個孩子,內心藏著豐富、飽滿、熾熱的情感。無論做什麼工作,他都認為自己是溫森特,那個獨一無二的、帶著獨特審美眼光的溫森特,他一如既往的是自己。他是懂生活的人,他明白生活是陰晴不定的,他不畏懼、不逃避,他理解生活的每一個樣子,敢於突破世俗的條條框框。因而你才能看到他對窮苦人們的同情、憐憫和痛心,他沒有生活在宗教的天國裡,而是生活在可以觸及的被真實表達的生活裡。

每一段體驗成為經歷,用一生體驗方為生活。無處不需真正洞察、親歷、表達……

某種意義上說,梵高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生活人",融上那一腔稚氣與夢想、美好與期待,他不愧為藝術人,更何況哪怕他不畫畫,他也是那個時代真實的觀察者與吐露者。至於最終的悲劇,或許是超時代的真實與一心熱血無人理解的悲哀……

(指導教師:戴桂林)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火——品讀作家歐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傳》

一顆心的距離

◎湖北省襄陽市田家炳中學

司彤

生活是什麼?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穩定的,但他不是,他對生活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堅持終究沒能讓他的人生多一丁點的快樂幸福!有的只是那理想與現實天壤之別的一顆心的距離。

他,就是畫神梵高。讀過《渴望生活》後,我對畫神梵高的認識多了不止一點。我眼中的畫神梵高比任何人都要熱愛生活,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地生活。

畫神梵高無論是在礦場做一個默默無聞的牧師,還是去巴黎尋找藝術之路,他都比別人認真。但生活卻似乎一次次地在和他瘋狂地開著玩笑。他是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往瘋人院,但他並沒有向生活、向周圍妥協,他不改變自己,為追求一種感覺可以付出一切。他為了他腦海裡的那些片段努力作畫,但卻沒有人能理解他,理解他的內心痛苦,理解他的繪畫生活,理解他的精神追求。

畫神梵高對生命的渴望和對世界的熱愛一直鼓舞著他去戰勝一切苦難,直到他被世界遺棄,他選擇了在絕望中解脫。"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書的前言中寫道。我認為,他的孤獨似一首絕響的人生交響樂,雖敗猶榮,傳唱古今中外。

每個人的選擇決定命運,而你我的生命在渴望生活中精彩,終能成詩。畫神梵高對生活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堅持,雖然沒有人能讓他的人生多一點幸福與快樂,但是他知道了生活是什麼,並渴望著和精彩著。哪怕只是一顆無悔夢想之心,哪怕只是現實與理想、生前與身後的事兒。

(指導教師:趙玉娥)

如果你也讀了一本好書,歡迎來分享你的閱讀感受,收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火——品讀作家歐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