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六出祁山,文化意義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六出祁山的文化意義,在於中國的正統之爭。當時中國有三方勢力:受禪讓的曹魏、漢室宗親蜀漢、自立為王的東吳。從政治意義上來說曹魏的正統性最強,政治合法性也最高,所以陳壽做《三國志》以魏的年號作為紀年,這也是在表面魏的政治合法性。

蜀漢在進入益州以後,他的政治合法性出現了嚴重危機。首先劉備與劉璋是同族,如果真是匡扶漢室,自己人怎麼能夠打自己人呢?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劉備編織了一些列的理由,可是在真實歷史中劉備進益州,就是強勢軍閥吞併弱勢軍閥的過程。

其次,劉備在曹丕篡漢以後,馬上對內宣佈獻帝以死,貿然稱帝。可是當時獻帝並沒有死,這個消息傳到了蜀漢人的耳朵裡,劉備集團的政治合法瀕臨破產。

第三點,劉備集團非常有:張飛、關羽為代表的嫡系;糜竺、糜芳為代表的徐州系;諸葛亮、黃忠代表的荊州系;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系,還有以馬超兄弟為代表的涼州系,和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與南蠻部族。

內部鬥爭主要基於政治合法性的歸屬所展開,彼此之間難以平衡。諸葛亮之所以北伐,他的立場是站在以荊州系《隆中對》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不停的用“匡扶漢室”北伐,才能掩蓋政治合法性危機。

所以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蜀漢集團的政治合法性,在有效地體系內讓內部矛盾降到最低,不過這樣做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敗亡。

您的問題回答完畢,“王庶文講壇”致力於文化領域的創作,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願意去了解、學習和闡述,如果您感興趣,歡迎關注。


王庶文講壇


隨著蜀國的戰略要地的丟失,以沒落,盡失人心,曰漸沒落,正宗皇室自居,妄圖恢復漢室江山的劉備政權也只能偏安西南一角,苟延殘喘。它的所謂的人和也不過是個童話了。而面對佔有地利的孫吳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雄才大略的曹魏政權,自保也已力不從心,何談重振漢室,重現中興之主劉秀的偉大壯舉呢?隨著劉備等一批有號召力人才的逝去,幼主昏弱。作為一代大政治家的諸謁亮,為什麼還要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六出祁山呢?我認為有以下點考量。1,進攻是最好的防守。2,緊握兵權,打擊地方士族豪強。最重要的一點,作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孔明先生,忠君報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力圖恢復漢室王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的行為激勵著後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禮義廉恥,誠信,智慧,捨身取義。因此,正是有了千千萬萬的諸葛亮,才使中華民族傳承不斷,源遠流長,創造了人類社會一個又一個奇蹟,永遠立於世界之林。





老文110


純粹是為了湊中國人偏愛的三六九之數 !

諸葛亮不自量力,六次折騰出祁山,進攻!進攻!進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把蜀國多年辛苦經營的家底,消耗掉了大半!繼任者姜維更是個戰爭狂人,酷愛以卵擊石的遊戲,諸葛武侯不過才六出祁山,姜維更是九伐中原,把蜀國整了一個底兒掉!倘若劉備泉下有知,一定會氣活過來!


任性逍遙遊


除了戰略上的意義,“六出祁山”還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動人魅力,閃耀著人文的光輝。

第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後人就把“立德,立功,立言”統稱為“太上三立”,也叫做“不朽三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三立”觀應該屬儒家思想體系,代表的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這幾乎成了古人特別是士大夫為人處世的終極目標。諸葛亮作為我國古代士大夫中的優秀代表,自然是對此身體力行的。於是,不斷地建功立業就成為了他雖無大的建樹、仍然“六出祁山”的人文基礎。

第二,充分體現了“知恩圖報”的感恩的處世觀。當諸葛亮還是一個無父無母的、年僅26歲的山民的時候,還是“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未之許也”的時候,卻被當時名滿天下的“帝室之胄”、當朝天子的“皇叔”“三顧茅廬”邀請出山輔助自己,這種從古到今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君臣際遇,是足以讓一個師法聖賢、君子的士“為知己者死”,為知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不但如此,諸葛亮從出山輔佐劉備,直到劉備死,君臣相處達18年,他們名雖君臣,實則友情深厚,勝過兄弟。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臨死的時候,卻把統一大業、蜀國安危以及後主阿斗託附給他的原因。當時劉備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恢復漢室”的大業。如果後主值得輔佐,就輔佐他;不值得輔佐,就代替他。“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種君臣間勝似朋友般的信任,是十分難得和少見的。因此,諸葛亮用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實際行動,報答了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和“託孤”的信任,成功塑造了一個優秀傳統文化造就的賢人和君子的形象。

第三,充分體現了不畏艱苦、百折不撓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諸葛亮貴為一國的丞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完全有享受榮華富貴的資格,而且平定了南方,結盟了東吳,革新了制度,發展了經濟,蜀國基本上國泰民安,他也完全有享受榮華富貴的條件。然而,他不這麼做,卻在人生的最後六年裡,“六出祁山”,殫精竭慮,最終積勞成疾,病死在伐魏前線五丈原,臨死還謀劃好蜀軍全身而退的辦法。有時候我想,諸葛亮縱使在政治上、外交上、經濟上、軍事上毫無建樹,僅僅憑著他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矢志不渝、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也足以感天動地,激勵後人。何況他還兩袖清風地充分發揮他的大智大勇幫助一個賣草鞋的、靠寄人籬下生存的劉備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呢?而且還努力讓這個弱小的國家及其無能的皇帝維持到了強大的魏國滅亡的前夜呢?


錦繡未央61


諸葛亮六出祁山,知其不可而為之,重點不是所謂的“史實”,而是文化意義!

為什麼“史實”不重要?

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還是歷史筆記,歷史小說等,難免會有一定的出入,也就是事實與記錄有一定的誤差。我們並不是說,要探討歷史研究學術問題,而是說,與其糾結細節,不如側重道理的發現個發掘!

有許多人探討六出祁山的可行性,但是探討者忽略了一點,就是自己畢竟是“事後諸葛亮”,不是當事人和當時的人,難免站著說話不腰疼啊。所以,作為偉大的政治家,人家的選擇,出於什麼道理,咱們來想一想,或許對於今人更有價值吧。

六出祁山,為了天下!

諸葛亮是無雙國士,這是公論了!他以殘年之軀、不避險難、六出祁山、病史五丈原,在做什麼?興復漢室、恢復中原、天下一統!

這是一種偉大的人格精神!是一種不朽的追求!以天下為己任!

我們能讀出什麼?可以獲得怎樣的文化啟發?

人生在世,方向最重要!要為了責任和良心,矢志奮鬥!心無旁騖、不改初衷、不以成敗論英雄!該做的事情,雖千萬人吾往矣!

諸葛先生的文化價值,在於可以永遠激勵我們:為了夢想、理想、人生擔當、責任、良心,永不放棄、誓死不渝!

六出祁山的文化精神和意義,屬於每一個追夢人!

說明:一家之言,恭請指正!謝謝!


聿劍培訓師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心安歷史說

發佈時間:19-10-0922:24百家榜創作者,歷史達人,優質原創作者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了吧。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真的是費勁了心機啊,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而諸葛亮也是忠於蜀漢,屢次給劉備出言獻策,幫助劉備征討四方,佔據了巴中之地,後來北伐,才有了後來的六出祁山。根據歷史的記載,其實諸葛亮並沒有六次出兵祁山,而是五次北伐,二伐出兵故道,五伐出兵斜谷,其餘三次出兵祁山。在三國演義中,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被歸結為四個字:“六出祁山”。由於《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在民間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影響力,所以“六出祁山”就慢慢變成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也是人們對於理想執著奮鬥,不達目的不罷休,勇敢奮鬥的堅強意志的象徵。

公元前228年的春天,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命令趙雲帶領士兵扮作疑兵,擺出從斜谷攻打郿城的態勢,來吸引魏軍,但是諸葛亮自己率領主力軍隊向祁山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背叛了魏國投降蜀國,隨後又收服了姜維,轟動一時。但是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部署,最後敗給了張郃,丟掉了街亭;趙雲也出師不利,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不久後投降蜀國的天水、南安、安定又背叛了蜀國去依附魏國,這三個郡真的是牆頭草,哪裡勢力大往哪裡倒。

那麼,屢次提到的“祁山”到底在哪裡呢?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原來的時候被叫做“祁山鄉”,後來在2014年的時候,被改為祁山鎮。祁連山並不是特別的規模宏大,跟青藏高原連綿的巍峨的山脈而言,祁連山就是小巫見大巫。50華里換算成現在的公里也就是25公里罷了,按照當時的行軍速度而言,也就是半日就能翻過去,從祁連山的規模來看,實在是沒有什麼可值得一提的。但是,祁連山卻是從北面進入蜀地的重要地區。而且,祁連山是秦國的發祥地,也是秦國早期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古書記載:秦襄公始建秦國於西垂。祁連山能夠成為秦國的發祥地也是不容小覷的。

諸葛亮在出兵討伐曹操的時候,他也沒有從東北方向走,而是繞路從祁連山出發,其實這也是諸葛亮對於他們雙方軍事實力比較後而做出的決定,還有就是重防。西北方面是曹操比較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在這個地方打開突破口,十分有勝算,同時也反映出祁連山的重要性。

從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意圖上來看,其實他的整個中心都放在了西邊。諸葛亮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尤其是在用兵方面,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絕對不會貿然出兵的,顯然,諸葛亮的整個計劃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那麼,什麼樣的地形和優勢讓諸葛亮做出如此決定呢?

隴西地區是曹魏比較薄弱的地方,且地勢較高,可以直接進入關中。另外很重要的是,從漢中到隴西有一條祁山古道。相對來說是比較平坦且寬闊的,從漢中的盆地開始,一直到西北地區,就跟一條長長的走廊一樣。這條道路完全就是穿山地,最後到達祁連山。到了祁連山之後就是一路開闊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北伐總是失敗,也是諸葛亮一生中的敗筆吧。但看諸葛亮的部署,其實也是沒有很大的問題,但是戰爭之時,必須糧草充實,後勤必須得有保證。李白曾經寫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描述的就是蜀地的道路,可見蜀道有多艱難。而且李白在寫的時候已經是唐朝了,當時的路況相較於三國時期來說肯定有所改善。所以據此來看,運送糧草肯定是一個大問題,大軍出征,糧草沒有辦法到達,對於戰局來說是有大的影響的。

其實,拋開其他因素不談,祁連山在軍事上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文提到的祁山古道。剛剛進入祁山古道的時候,山是較為平緩,利於行軍和糧草的運輸,但是蜀道最大的特點就是連綿曲折,所以想要不管是行軍還是糧草的運輸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那麼古代糧草的運輸,定不能只採用一種方式,如果糧草供應不上,前方的戰士沒有糧食,就會直接導致戰爭的失敗,所以糧草的運輸也是重中之重。除了陸運之外,水運也是格外重要。提到水運,就不能不提一個地方——禮縣。因為,漢水,就從禮縣流淌而過,漢水的出現,給諸葛亮帶來一絲驚喜,可以減輕陸運糧草的壓力。

總的來說,諸葛亮北伐的失敗,除了糧草沒有供應到位,寡不敵眾,戰術比較保守以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對手也不是個弱者,司馬懿早就看透了一切。

現在,成都到西安僅僅需要幾個小時的路程,但是諸葛亮卻傾盡餘生,直到他去世的時候,也沒有統一中原。很多人為諸葛亮感動,盡帝業,六出祁山,《出師表》中的言語讓人動容。

以他的聰慧,足可以成為皇帝,但是他沒有,始終牢記劉備臨死前對他的囑託,也從來沒有忘記劉備三顧茅廬的恩情,諸葛亮用餘生去報答這份恩情,心存感恩,才有了一次次的北伐,為的就是能夠統一中原,匡扶漢室,給劉備也給自己一個交代。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屢次失敗,就像個笑話,但是我十分佩服諸葛亮的勇氣和忠心,他的忠義實在讓人動容。


滬生泉


其實就是各種不服,覺得自己辣麼流弊,卻只別憋屈在了蜀中,他的個人能力沒有得到驗證,此生最輝煌的頂點就是一統河山,說白了有些強迫症,其實並非阿斗無能,而是亮太獨斷專行,他不累死誰累死?司馬懿就是要不戰而屈人之兵,靠死他,事實證明司馬懿才是高手,才笑到了最後。





十四阿哥郎春濤


從政治上來說,蜀漢和吳一樣,是延續貴族階層統治,打壓士族階層。尤其蜀漢是荊州集團強行吞併益州集團,不僅民心不穩,貴族士族都不滿荊州的劉備集團。因此劉備死後,諸葛亮堅持排擠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本地士族官僚。同時發動對曹魏的戰爭,是轉移國內輿論和民眾關注的最佳手段。

從經濟上講,巴蜀地區由於秦代李冰治水建成都江堰,成就天府之國,農業和織造業發達,但地域限制在四川盆地範圍,還好在漢水戰役時曹操因東吳北伐而放棄漢中,使蜀漢得到了漢中擴大了地盤,經濟和民力得到了較大提升。但是總體經濟實力無法和曹魏相提並論。

從軍事上,魏國長期控制了雍涼二州及河北,在騎兵組建上對吳蜀具有壓倒性優勢。蜀軍在兵源數量和軍種配置上,是弱於曹魏的。

然而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全面落後的情況下,諸葛亮依然通過其自身的努力穩定國內局勢,堅持北伐。其潔身自愛的品行,暫時穩定了蜀漢官場(諸葛亮死後,楊儀姜維立刻陷害殺死魏延,排除異己,朝政混亂,宦官亂政)。南征孟獲後與少數民族修好,增進了民族團結。其以弱抗強的決絕,清廉自律的品行,堅持理想的信念無不彰顯出獨特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輝,得到了民眾的肯定和推崇。

諸葛亮在中國的文化意義,在於他的人生契合了中國人與環境壓力抗爭,韌性堅強,不屈不撓,即使遭遇失敗,也絕不服輸的民族特性。


上進的紅蜘蛛


一、“誠信”

諸葛亮說:“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失盡民 心。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無信,人必不信之。”(羅貫中《三國演義》)諸葛亮以誠信為本,令出必行,危難時刻不改成命。據《三國演義》記載,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領兵第四次伐魏,蜀軍長史楊儀認為,前幾次興兵,軍士疲勞,糧草補給困難,建議分兵兩班,以三個月為期,二十萬之兵,只領十萬出祁山,住了三個月,卻教這十萬替回,循環相輔。這樣則兵力不乏,然後徐徐而進,可得中原。諸葛亮認為這正是長久用兵之法,遂採納該計,兵分兩路,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違限者按軍法處治。正當輪換軍士準備回家時,司馬懿來攻城,蜀兵驚駭。軍情緊迫,楊儀建議將輪換軍士留下退敵。但諸葛亮卻絲毫不為所動,斷然拒絕。他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在戰火即將燃起,事關戰爭勝負,國家危急時刻,諸葛亮仍然信守承諾,不做改變,誠信已成為他堅守的準則。誠信不是虛無他物,定會轉化為巨大力量。眾軍聞之,皆大呼曰:“丞相如此施恩於眾,我等願暫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 ”眾軍皆要出戰,蜀兵大獲全勝。(羅貫中《三國演義》)這是誠信的力量,更是諸葛亮誠信治軍的感召。

二、“廉潔”

諸葛亮生活的東漢末年,政治極為腐敗,貴族豪強驕奢淫逸。而諸葛亮極為反對這種習氣,力排法正等人“緩刑弛禁”、先施恩惠的主張,堅持嚴正執法,賞罰分明。他在答覆法正的提議時說:“君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敝,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於斯而著矣。”(《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提出考察賢才的七種辦法,即“知人之道有七焉”(諸葛亮《自勉》),其中一條便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並重用清正廉潔的官員,從而使社會風氣好轉。諸葛亮不僅倡廉治貪,而且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諸葛亮病重期間,向劉禪呈上一份關於家庭經濟狀況的奏表,“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這不僅是諸葛亮一生廉潔從政的真實寫照,也是古代高級官員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表。諸葛亮死後,丞相府清點財產,“及卒,如其所言”(《三國志·諸葛亮傳》)。身為蜀國丞相,他始終堅持以廉立身、以廉養身,“先理身,後理人”,以達到“理身則人敬”的崇高境界。

三、“節儉”

諸葛亮明確提出“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並且付諸實踐。諸葛亮在任丞相的近三十年時間裡,要求蜀漢政府的各級官吏“清心寡慾,約己愛民”。諸葛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杜絕鋪張浪費。他提出,“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壁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鄉纂組,綺羅綾彀,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丈刻縷,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礙農事,輜出入,袍裘索,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牆數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他主張無論是國家公職人員,還是軍隊將士,都應當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為標準,他把官府用度超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物質需求視為“不遂禮制”, 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奢侈。在日常生活中,諸葛亮處處勤儉節約,以身作則。他作為一國丞相,出則“乘素輿”,戴則“葛巾”。生活簡樸,不講排場,其家人也過著清貧的生活,“蓄財無餘,妾無副服”( 諸葛亮《與李嚴書》)。他倡導喪事從簡,“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 《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在厚葬之風盛行的漢魏時期是難能可貴的。

四、“勤政”

諸葛亮勤懇工作,任勞任怨。從政二十七年,戎馬半生,先是追隨劉備南征北戰,後是輔佐後主建立蜀國。受命期間他事必躬親,即便細微小事亦親自過問處理。如,為嚴肅刑律與管理章程,防止發生冤案或者產生更大的矛盾,凡是將士杖責二十軍棍的,都要經過他的親自審查批准,可見其繁忙和辛勞。輔佐後主“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他十分明白“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勤功也。君勤其政,臣勤其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的道理。因此,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把自己放在適當的位置,勤勤懇懇地主動做好分內的工作。《 成都府志》載,“九里堤在府城西北隅,其地窪下,諸葛武侯築堤九里,以防衝齧”。在蜀期間,諸葛亮親自視察火井,並改進火井煮鹽技術。勵精圖治的唐太宗曾多次向臣下稱道諸葛亮治國的忠勤,他一再對臣下說,昔年蜀漢後主“昏弱”是事實,“然國稱治者”是因任用了諸葛亮的關係(吳兢《貞觀政要》),以此激勵臣下學習諸葛亮的忠勤,同時勉勵自己要拒讒任賢。

五、“忠誠”

諸葛亮在《兵要》一文中說:“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他還 文化傳承 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諸葛亮《察疑第五》),簡短的四句話,就把世間的忠誠比喻得十分貼切。諸葛亮的忠誠思想,主要體現在輔助劉備忠心耿耿、任勞任怨,輔佐後主專權不越位。諸葛亮自出草廬,決心獻身國家,為光復漢室,扶翼正統而奮鬥,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和怨言,跟隨劉備,為劉備出謀劃策,幫助劉備佔荊州、取益州、奪漢中,助力劉備擴大勢力,設壇稱王,忠心可昭日月。劉備在白帝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取之。 ”(《三國志·諸葛亮傳》)但諸葛亮卻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諸葛亮傳》)後來十二年的事實證明,直到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線,都一直在忠誠地輔佐後主劉禪,從來沒有絲毫的不忠行為。為此,東吳太子太傅張溫曾經評價說:“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三國志·張溫傳》)兩篇《出師表》更是體現了諸葛亮的忠誠。此忠誠之心,世間罕見。

六、“尚學”

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早年在隆中定居時,邊躬耕邊讀書,學習經史和諸子百家,研究治國方略,密切關注現實,分析各派政治集團的鬥爭情況,精僻地提出了隆中對策,描繪了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他博覽群書,對天文地理、醫卜星相、兵器機械等,都有認真細緻的研究。他親手研製成功了“木牛流馬”“損益連駑”,在當時軍事戰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諸葛亮集》收錄了他關於理政、用人、治兵等上百篇,共計十萬餘言的文字,許多篇章至今仍閃爍著熠熠光輝。尤其是他的《便宜十六策》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治軍原則,立論高深,為後人所推崇, 可謂是千古治國治軍者的經典。他的《誡子書》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七、“法治”

諸葛亮認為,要想管理好國家,不能單靠仁德感化和教育,而應以定法度和明賞罰為主要依據。他說,“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諸葛亮《便宜十六策》)。主張治國是法、禮並用,威、德並行,強調“訓章明法”“勸善黜惡” ,亦著重公平客觀原則;以德為用,著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卻不迷信其權威主義,取其理法,結合儒家教化,把刑罰與教化合而為一。陳壽評價諸葛亮說:“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勸戒明”是立法治國的的輔助措施,根本是“用心平”。諸葛亮之平,不僅是執法之平,更重要的是法律之平。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他(諸葛亮)所治理的漢國,在三國中是最有條理的一國。”





以色列文化你知多少


這是一場很折騰的軍事行動,你非要給他賦予文化內涵的話,可以從2個方面來看。

1、六出祁山的內涵是忠貞不二的含義,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一生忠於劉備一家,就算劉禪再昏庸再無能,諸葛亮也沒有動過不臣之心,反而盡忠職守,為了完成劉備大業,連年北伐,直至油盡燈枯。

2、這是為了目標,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諸葛亮為了完成當年和劉備定下的攻克中原,興復漢室的目標,即使在劉備死後,無能的劉禪當家情況下,在蜀中貧弱,實力不如魏國情況下,依然奔著目標,義無反顧,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直到身死那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