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成绩第一名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后来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无论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还是全县第一,甚至全省第一,第一只有一个。能成为第一固然可喜!但唯第一是求则不可取。

成绩第一名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后来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只争第一实不可取

10岁的小惠,读小学四年级,平时考试成绩总在班上前三名,但有一次她考了班级第七名,吓得躲在离家不远的公园一角不敢回家。因为她的妈妈每次只要她没有考到全班第一,就会一顿严厉批评:考第二名都要受训,考第三就得挨打。第七名对她来说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她不敢想象自己的妈妈会如何接受它。后来小惠的妈妈报警,才在警察的帮助下找回小惠。

成绩第一名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后来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小惠妈妈一贯争强好胜,做什么都要争先,从三岁多开始,小惠就跟着妈妈奔波于各种特长培训班,样样都要争个第一,学习更是如此。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唯第一是求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最有出息者往往不是第一名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的状元,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创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总计可以考证的状元数为777人,可是其中能让人记住的又有几个呢?历数那些耳熟能详的杰出人物,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他们都不是状元,但他们却比状元建树更多,永留青史,让后人铭记。

成绩第一名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后来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现在的名人中,马云三次高考才考取杭州师范大学,俞敏洪也是二次落榜后才考进北大。可见,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要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建树,与考试成绩是不是第一并没有多大关系。

唯第一是求或会毁掉孩子

唯第一是求的父母都有哪些人呢?至少有这么两种:一种是父母自己非常优秀、非常要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出类拔萃;另一种是父母自己没什么能力,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两种父母都是要不得的。

成绩第一名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后来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有人会问:难道不该让孩子争当第一?当然不是。只是成绩第一,钢琴要不要争第一?长跑要不要争第一?书法要不要争第一?绘画要不要争第一?表演要不要争第一?是不是有一项没有争得第一名,人生就是失败?

成绩第一名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后来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对此,白岩松就特别强调“不争第一”。他曾经说过:“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会不择手段。”如果是这样,争当第一就成了毁掉孩子的罪魁祸首!

健全人格比成绩更重要

毕竟第一名只有一个,孩子稚嫩的双肩,很难挑起这份重担。

学习成绩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爱心、信心、责任心和抗挫力等也是孩子需要具备的重要部分,这些加起来才是一个孩子的健全人格。所以,让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这比成绩更重要的。千万别让孩子成为除了成绩好,其它一无是处的人!

成绩第一名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后来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人格健全、内心有爱的孩子,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成为未来的社会栋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