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兒大避母,你瞭解多少?真的有必要嗎?

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的感情是非常熾烈的。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和孩子之間就開始產生了距離。這有必要嗎?

按照中國的禮法來說,在古代的時候就要一個說法叫做“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說法。不過,在我們平日的生活裡,也時長有看到一些“母不避兒”的情況。

有時候,我們在飯館吃飯,或者是一些公開的場合,經常會看到一些做母親的呵護兒子。呵護兒子,這無可厚非,可是呵護過了就有點讓人尷尬了。

兒大避母,你瞭解多少?真的有必要嗎?

舉個例子吧,前段時間,小編在一家餐廳吃飯,卻看到一個現象,明明孩子已經是高中生了,作為母親,竟然還會喂孩子吃飯,這就有點尷尬了。不管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家,兒子長大後,也就是所謂的青春期,他們需要獨立,需要自我感受這個世界,走出母親的懷抱,擁抱自己的生活,他們需要有交際,需要有交流,需要有異性朋友。

而母親就應當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兒,不能一直將孩子護在懷裡。這個餵飯的事兒,小編還能略微的接受,頂多皺眉而已。可是,小編的姑姑家的兒子就不一樣了,特別是週末放假回家,各自比他媽媽高,週末放假回家的時候,還會和母親來一個深情的擁抱。說實話,這樣的情節,小編還是有些接受不了的。

兒大避母,你瞭解多少?真的有必要嗎?

男孩子長大了,應該有自己的圈子,有朋友一起打球,有異性朋友一起交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應該和母親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時候,被同學看到這樣的事情,多多少少,背後都會有一些閒話。

古人的經驗不無道理,“兒大避母”就是要讓男孩子養出陽剛氣,有獨立的性格,有自己的思想,能擔當。

如果一味的躲在母親的懷抱,這對男孩子的成長並沒有什麼好處,特別是在男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弊端更會凸顯,母親因為多為慈愛,所以男孩子也會因為經常在一起沾染一些軟弱,不堅定,沒主見的性格。事事聽母親的,拿不定主意是大忌。

兒大避母,你瞭解多少?真的有必要嗎?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其實,在男孩子到了結婚年紀的時候最為明顯,很多女孩子非常討厭媽寶型的男生,沒主見的男生也不能成為意見領袖,甚至對以後的事業都會形成阻礙。

而在男孩子有了媳婦之後,更多的是和媳婦生活在一起,如果依舊沒有主見的話,事事都聽母親的,勢必會導致婆媳之間的關係緊張。而夫妻間的關係也會受到影響。作為母親,怕媳婦搶走兒子,作為媳婦,卻又因為婆婆經常在自己老公面前說事兒,而懷疑老公的決定是受婆婆的影響。所以說,“兒大避母”非常有必要。

兒大避母,你瞭解多少?真的有必要嗎?

相比“兒大避母”而言,有不少人認為“女大避父”就不需要太講究。其實,這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女孩子多數成熟的比男孩子早,他們也對周圍的事物比較敏感,特別是感情上,成熟的比男孩子早。這就是為什麼同齡的多數女孩子愛看情感小說,而男孩子則喜歡武俠玄幻了。

女孩子小時候需要父親的愛護,都是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這句話一點也沒錯。但是成年後,因為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女孩子和父親還是需要回避的。作為父親來說,看著女兒慢慢的長大,特別是青春期的女孩,很容易早戀。有很多正常男女朋友關係,也會被家長和老師關注,阻止。特別是父親,對這一方面看管的更為嚴格。

兒大避母,你瞭解多少?真的有必要嗎?

​實際上,“女大避父”除了古代的流傳下來的習俗,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更多還是很多時候,女孩子的心理完全不是父親能理解的,他們需要成長,需要和父親保持一個該有的距離,這不僅僅是性別上的需要,也是女孩子成長的需要。他們需要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感情理解。如果沒有避父的話,成年後並不利於女孩的感情生活。但是,不管是“兒大避母”,還是“女大避父”都需要明白的是,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