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不避父,兒大避母"有科學依據?確實是有,你還真別不相信

"女大不避父,兒大避母"有科學依據?確實是有,你還真別不相信

大家在聽過"女大不避父,兒大避母"這句話後肯定覺得這是誰亂傳的,沒有科學依據的事,都是騙人的,但其實這句話是專家提出來的,是根據在生活的現象總結的,基於非常多的數據提出來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你會有這種感覺嗎?大家先不要急著否定這種說法,我們來看一看身邊的例子。

身邊的同事是個大齡剩男了,小李的學習文憑也高,工作也非常的穩定,有房有車,但就是沒有結婚,家裡的父母都害怕兒子以後的路要自己一個人走,每次小李去相親的時候,被問到家中的情況時,對方都很滿意,因為小李的家庭還算富足,但在相處一段時間後發現,小李什麼事都要徵求母親的意見。

總是愛和母親在一起,這讓他的女朋友覺得沒有安全感,感覺小李是個媽寶男,到最後結果都是不歡而散。其實小李的性格和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有關係,這也是那句老話有道理的原因。

第一點:如果母親沒有任何事都參與做決定,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獨立思考,不要害怕孩子會受到傷害,要讓孩子自己去接受磨鍊,即使是遇到了困難,也要讓孩子自己先思考解決的方法,這樣就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還可以讓孩子培養自己的三觀,這些都需要自己從外界獲取,而不是父母強加給孩子。

第二點:在孩子慢慢開始會叫人,會走路,的過程,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在孩子過了6歲時就應該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結構,有他們自己的房間,可以和父母分開睡,洗澡的時候也最好不要一起洗,孩子會對兩性產生好奇。

父母一定要通過正確的性教育,父母不要對孩子講時感到不好意思,只有讓孩子瞭解了兩性知識才能正確的對待異性。

第三點: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孩子小時候接受到的觀念,會一直留在腦海裡,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要對孩子溺愛。

不能因為孩子是母親的血脈,就任何事都讓著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養成驕縱的性格,父母也不能過多的干預孩子的生活,給他一些自己發展的空間。

由此看來"兒大避母"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女大不避父"也有一定科學依據。

第一點:父親可以通過對女兒講一些社會經驗,可以讓女兒在以後的生活中避免一些錯誤,女兒才會更好的讓自己本身發展,父親平時多和女兒互動,還可以對女兒敞開心扉,瞭解一些女兒心裡的秘密。

第二點:父親在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女兒遇到困難時可以作為女兒的後盾,讓女兒知道自己一直支持她,這樣女兒才能更勇敢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在社會上才能更好的立足。

第三點:雖然大家心目中的女孩子是文靜,可愛的,但對於日常的交流來說,性格要活潑熱情才好。

在孩子遇到心理問題時,而又不想和母親交流的情況,就可以對父親說,不至於憋在心裡,性格變得內向。

在孩子成長過程父母應該怎麼培養孩子,對孩子正確的"避嫌"呢?

第一點:中國的父母特別害怕性教育,一方面是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講這個話題,但是現在的教育正在發展。

學校裡面也會設有相關的課程,父母可以讓孩子注意老師講的內容,還可以和孩子交流老師講的什麼。這樣可以更好的解決孩子的疑惑,進行正常的生理發展。

第二點:雖然孩子生下來就是家庭的小寶貝,但是對待孩子不能過度的寵愛,如果答應孩子的所有要求,不僅會失去作為父母的尊嚴,孩子以後不會聽父母的話。

還會造成孩子沒有獨立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自主的去探索陌生的領域,在孩子背後做強大的支撐,而不是每件事都親力親為。

各位寶媽們,你們現在瞭解"女大不避父,兒大避母"這句話背後的含義了嗎?不要先入為主的覺得這只是流傳的話,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他的背後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寶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不同性別的孩子教育,女孩子可能需要的更多是父母的細心照顧,和父母的交流,而男孩子可能需要的事父母對於他們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