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成为“避险资产”的A股,是不是上升动力更强了?

是不是将有更多的外资会进入A股市场?增加A股的上升动力?

A股成为避险资产,有利于行情向纵深发展

曹中铭

近日摩根斯坦利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报告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将成为新冠病毒下的“避险资产”,将提高中国股票配置权重,中国股票市场评级也由“不变”改为“增持”。这虽然是境外机构的“一家之言”,却也并非没有道理。

随着境外多国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多,全球资本市场一片风声鹤唳。A股市场虽然也出现波动,但表现明显比全球主要市场要强得多。虽然节后第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全线低开,且第二个交易日像上证指数还创出近一年来的新低,但此后股市的表现,可以说非常瞩目。连续七个交易日上涨收阳线、“黄金坑”被填、个股炒作遍地开花、成交量频频突破万亿大关、市场财富效应凸显,实际上也印证了市场的强势。尽管期间股市也产生过大幅波动,但丝毫不影响股市不断创出鼠年以来的新高,以及市场人气的持续高涨。

境外市场哀鸿遍野,A股天天向上,两个市场的表现完全不同。实际上,A股能够成为“避险资产”,并非没有原因。首先,整体而言,A股的估值并不高。比如截至3月4日,沪市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4.72倍,深市平均市盈率为29.03倍。如此低的估值水平,无论是对于境内资金还是境外资金,无疑都充满了吸引力,特别是对于奉行价值投资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而言更是如此。

其次,A股的“财富效应”,是其成为“避险资产”的另一大支撑。节后许多个股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彩。这既表现在概念股与题材股上,也表现在受到机构力捧的科技股等个股上。正如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股市的财富效应,不仅使投资者财富增值,更是投资者避险的最好方式。

此外,市场信心的恢复,是A股成为避险资产的又一有力保证。虽然A股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但市场信心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稍有投资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只要股市行情启动,就会有大量场外资金源源不断地加盟。经历过年初的股市洗礼后,目前市场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近期每个交易日超万亿的成交量即是最好的证明。

毫无疑问,目前股市的火爆表现,是非常有利于吸引更多境外资金进场的。摩根斯坦利决定提高A股的配置权重,也意味着其将在A股投入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A股的表现,本身会进一步提高对于境外资金的吸引力。客观上,这也是股市近段时间每个交易日成交量超过万亿的根本原因。而股市成交量的持续放大,既有利于市场财富效应的扩张,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场。而最终的结果,无疑是将利于股市行情向纵深发展。

当然,在股市持续火爆的背景下,防范市场风险之弦也不能松懈。正如机会是跌出来的,风险是涨出来的。股市越上涨,个股越火爆,越要保持一份理性。

“避风港”不是“斗牛场”

黄湘源

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将成为新冠病毒下的“避险资产”。这是一个客观而理性的分析。不过,避险资产虽然具有一定的对冲和避险功能,如果过度投机则不免将因有失分寸而适得其反。把“避风港”当成“斗牛场”,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此次疫情虽然来势凶猛,但中国在防疫抗疫战役中所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疫情虽然给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暂时的困难,但是,总体上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向好的总趋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在节后开盘以来才走出了一波既有一定力度又有一定韧性的稳健行情。中国股市这种稳健而有力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中国股市有幸被国内外理性投资者视为“避险资产”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不过,避险,从本质上讲,毕竟是一种防卫性策略。换言之,无论是作为“避险资产”还是“避风港”,通常情况下不过是一种以减低风险并抵销可能发生的损失的买卖选择权。在全球性疫情确诊病例增长趋势开始越来越大于中国新增病例的情况下,3月3日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未能阻止美股下跌颓势,无形间激发了整个金融市场避险情绪。不少指望美联储快速降息以提振美股的投资机构纷纷抛售美股止损,转而买入人民币资产避险。外资加速流入A股,不仅有利于A股市场的底部重心逐渐抬升,这对于提升A股市场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啻一个不小的帮助。尤其是对于相当一部分A股股票来说,其原本被相对低估的估值必将在资金的合力作用之下有望重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理的回升。不过,如果把外资看好人民币资产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看好A股,这显然也是片面的,并且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实际上,在众多海外机构看来,当前人民币债券或比A股股票更多地具备避险的特性。

此外,“避风港”虽然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如果缺乏必要而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在风高浪急的情况下也难免会发生堤塌船翻的风险。在这方面,A股自身的市场表现也不是没有教训可吸取的。上证综指2月4日急跌至2685点,跌破2733点,固然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就在人们指望3000点成为一个被死死焊牢的牛市大底的时候,受欧美股市大跌的影响,牛市情结却又不免被狠狠地撞了一下腰。这充分说明,A股被外资机构视为“避风港”虽然并非不值得我们高兴,但也不能被人一捧就受宠若惊。如果失去了应有的理性。

在经济下行的国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的双重挑战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股市也难免不会受到影响。所以,任何单边的牛市思维都有可能不过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毕竟,“避风港”不是“斗牛场”。外资眼中的所谓“避险资产”,是疫情这个特定历史条件或者说特定市场背景下的产物。离开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这个“避险资产”是不是能够成其为“避险资产”,或者说能不能为外资所如此的看重,恐怕也未必会是一点不确定性也没有的。如果对价值透支性的提前炒作过于放纵,一旦将来经济的复苏需要得到更多支持的时候,股市却未免将提不起力鼓不上劲起来,这样所谓合乎逻辑的“利好变利空”岂不也就等于是在拖实体经济的后腿?在某种意义上,恪守“避险资产”的定位或反而更能很好地体现稳定股市对冲疫情风险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对此,我们也应有理性而清醒的认识。

说不如做 请摩根斯坦利动真格

皮海洲

近日,摩根斯坦利发布报告称,中国股票市场将成为新冠病毒下的“避险资产”,提高中国股票在其亚太地区及新兴市场资产配置中的权重,中国股票市场评级由“不变”升为“增持”。包括不少投资者因此浮想联翩,是不是将有更多的外资会进入A股市场成为推动A股上升的动力呢?

摩根斯坦利又称“大摩”,全球股票市场第一大指数MSCI就是由大摩编制的,因此,大摩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大摩真的能够提高中国股票在其亚太地区及新兴市场资产配置中的权重,对于A股市场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尽管如此,中国股票市场是不是新冠病毒下的“避险资产”,这件事情显然不是大摩能够说了算的。就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来说,我国政府所采取的做法显然是得力的有效的,获得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但这并不代表A股市场就是“避险资产”。当然相对于美国来说,A股市场确实可以称为是“避险资产”。毕竟美国股市走过了近11年的牛市,而A股始终是在半山腰上徘徊,美国股市投资风险的高企是显而易见的,最近美股的暴涨暴跌也是这种风险的体现。截止3月5日收市,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仍然高达25.3倍,标准普尔500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为22.76倍,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为29.6倍。而用以衡量A股的上证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为15.02倍。也正因如此,与美股相比,A股称为是“避险资产”还是合适的。

不过,就A股股票本身来说,上证指数的平均市盈率15.02倍并不代表A股市场的投资风险就偏低。毕竟上证指数并不能完全代表A股指数。如截止3月5日,深市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水平达到29.03倍,其中,中小板股票平均市盈率为31.61倍,创业板股票平均市盈率为56.79倍。这与美股相比,哪怕是与美股中市盈率水平最高的纳斯达克指数相比,其投资风险只高不低。而上证指数的市盈率之所以偏低,主要还是因为6大国有银行市盈率偏低的缘故,除邮储银行的市盈率超过6倍之外,其他几大行的市盈率都在6倍之下,而这6大行在上证指数中又占据了较高的权重,从而拉低了上证指数的市盈率水平。

实际上,在上证指数中,市盈率在15.02倍以下的股票大约在300只左右,不足沪市股票的五分之一,而市盈率超过百倍的却达到了400多家,其中市盈率超过千倍的公司也有20余家。而沪深两市市盈率超过千倍的公司多达50只。可以说在上证指数15.02倍市盈率的背后,A股市场波涛汹涌。

而且就拿上证指数15.02倍市盈率来说事,与周边市场相比,同样也没有优势可言。比如,截止3月5日,香港恒生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为11.13倍;日经平均指数的市盈率为12.24倍;韩国股市KRX 100指数平均市盈率15.10倍。与A股相比,周边市场并不处于劣势。尤其是香港股市,较之于A股市场来说,其估值优势更加明显。截止3月5日,恒生AH股溢价指数为130.03,这意味着同时在A股、港股上市的公司,其A股的股价较之于H股平均高出30.03%。与A股相比,H股更具“避险资产”的功能。

因此,对于大摩来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既然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是新冠病毒下的“避险资产”,要提高中国股票在其亚太地区及新兴市场资产配置中的权重,那么就不妨将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进一步提高A股股票在MSCI中的权重,这是检验大摩是否真正看好A股的标准,否则,光说不练是假把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