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深度」阿里敲鐘能否為香港金融市場解憂?

記者 | 張曉琪

“回家,回香港上市!”

11月26日上午,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喊出這句話後,港交所人頭湧動的上市會場響起了長達20秒的熱烈掌聲。

這是一場久違的盛會,阿里在這個特殊時刻迴歸的意義不言而喻。

“感恩阿里這麼多年以後回來,在香港這麼困難的時候仍然選擇回來,相信還有很多浪跡天涯的公司會陸續回港。”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會後難掩激動。

據全球金融數據提供商Refinitiv統計,阿里此次募資成功將幫助港交所超越美國證券交易所,奪回今年全球IPO募資榜榜首。更重要的是,阿里迴歸被視為是對港股乃至整個香港金融市場的信心支持。

多項數據表明,香港金融市場當前面臨的問題依然嚴峻。近半年來,赴港上市企業普遍面臨低迷市場環境下的發行困境。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資金有流出香港的跡象。界面新聞多方採訪瞭解到,新加坡正在成為這部分資金的中轉站。

在打下阿里這劑“強心針”之後,香港金融市場能否逆轉頹勢,重整旗鼓?

IPO低迷之憂

此前幾個月,多家港股公司宣佈取消在香港舉行的中期業績說明會,被視為“香港心臟”的中環,金融活動一度停擺。

11月12日,港交所原定於當天舉辦的ETF發展20週年慶祝酒會在開場前3小時臨時宣佈取消,

港交所某官員在社交媒體發佈的照片顯示,活動場地的物料、酒水早已佈置妥當,酒會取消後只空餘一眾高管在空曠場地內自行合影紀念。

“拿下阿里,港交所將一掃第三季度IPO萎靡狀況,連續兩年奪得全球IPO募資額第一。但拿掉阿里呢?”一位港股分析人士坦言。

Wind數據顯示,剔除阿里上市的11月份,僅看2019年前十個月IPO數據,共有132家公司在香港掛牌上市,較上年同期減少17.5%;首發募集金額總額1783.87億港元,較上年同期的募資減少26.8%。

8月,香港僅有一家企業掛牌上市,直至9月底,IPO市場才逐漸復甦,但仍有企業推遲或取消香港上市的計劃不斷傳來。

11月21日,全球消費金融巨頭捷信集團宣佈,由於市場原因決定不再推進上市進程。在捷信宣佈前一週,迪康藥業、硅谷天堂黃金集團分別終止或延遲香港上市計劃。

“企業在香港上市要進行多場路演,但現在要在香港搞個客戶活動,甚至約個飯都挺不容易,看到這個情形,部分公司延遲了IPO計劃。”香港某中介機構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更多買方資金們還擔心目前赴港上市“划不來”。

某私募股權基金合夥人表示,他所管理的基金主要在美國和歐洲地區募資,在全球範圍進行股權投資。投資的幾家內地企業原定今年在港股上市,現在全部推遲。

該合夥人告訴界面新聞,擬上市企業估值定價需參考同可比上市公司估值水平,恆指雖然有企穩跡象,但細分行業估值仍然偏低,上市的估值無疑會打折扣。

“對有強烈資金需求的企業,上市與否關係到公司存活,但我們(投資的這些企業)不存在資金問題,”他明確表示,不會考慮打這麼低的折扣,大不了去A股,或等香港市場好轉再上。

據智通財經統計,10月以來至11月19日期間,港股共有41只新股上市,其中21只新股在招股價區間的下限定價,4只在中間偏下水平定價,4只以中間水平定價,僅4只新股在上限定價。

另一方面,中概股在美國遭遇更嚴格監管某種程度上為港交所又提供了機會。

今年美國曾有意通過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允許第三方監管機構調取其審計報告。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11月向國會提交政策建議,其中包括禁止採用VIE架構的中國公司在美上市。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為,這一方面將加速中概股迴歸港股,以降低對美國資本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一些由於政策原因難以在A股上市或希望引入國際投資者的企業,傾向將香港而非美國作為首選上市地。

即便如此,赴港上市企業普遍面臨低迷市場環境下的發行困境。

不久前,某投行人士順利保薦一家內地企業在香港掛牌上市。他向界面新聞透露,這家企業IPO募集金額不到5億港元,受市況影響,投資者認購併不積極,不得已通過“圍飛”實現足額上市。

所謂“圍飛”,是指新股上市時保薦人和包銷商擔心認購額度不足,導致上市計劃流產,故找相熟投資者認購,確保能夠順利上市,但容易導致股權高度集中。

該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很多新股都有“圍飛”現象,中介費可以作為判斷市場情緒一個指標,費用一般在3%至4%之間。

“發行過程很艱難,這家企業給到的中介費高達20%,實際就是打八折賣股票,變相給‘圍飛’投資者安全墊,”該投行人士沮喪地表示,“費了這麼大勁實現足額認購,結果上市沒幾天市值跌了一半。”

近段時間以來,上市破發的港股企業不在少數。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6日收盤,10月以來上市的44只港股中,17只上市當天跌破發行價。

某大型中資券商境外IPO業務負責人認為,企業對低估值的接受度在上升,但新股依然難發,主要是投資人參與意願不高。

“新股認購積極性取決於二級市場走勢。二級市場漲得好,大家不會猶豫,按發行折扣價認購後,在二級市場出售穩賺不賠。二級市場不好,發行折扣價又不夠大,大概率要破發,還不如直接通過二級市場買。”他解釋道。

“但估值太低,企業及其背後早期投資方也不願意,扣除上市成本後並不划算。低迷市場下,投資者和發行方勢必要在估值上進行一番艱難博弈。”上述投行人士指出。

資金外流之憂

IPO發行困境反映出投資者信心疲軟。今年6月以來,恆指屢遭重挫,8月中旬一度下探至25000點以下。

港交所交易量今年以來大幅萎縮。前三季度數據顯示,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同比下降22%至914億港元,其中第三季度更是低至770億港元。受此影響,港交所前三季度交易費收入同比下降18%至13.9億港元。

9月底,香港資本市場稍顯復甦,恆指企穩在27000點。南下資金在背後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半年來南下資金累計流入超過1600億。

但部分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資金仍有流出香港跡象。界面新聞多方採訪瞭解到,新加坡作為另一座亞洲金融中心,正在成為這部分資金的中轉站。

“最近這幾個月,我們一些高淨值客戶,開始把手上部分香港債券、股票賣掉,將資金調離香港,首選是調到新加坡。”某私人銀行人士透露,他在不久前參加了一家國際資管機構的客戶交流會,該機構直接在會上建議客戶跟隨他們把資金賬戶轉到新加坡。

在香港某中介機構工作的張小姐則告訴界面新聞,11月份其所在公司於新加坡舉辦了一場港股上市交流會,反響熱烈。他們所合作的一家新加坡投行,直接帶了幾個客戶從重慶、雲南等地飛到新加坡,在當地開設資金賬戶,看投資項目。

“不止是這些客戶,我身邊的不少香港朋友也希望把資金轉到新加坡並移民,從新加坡投資港股和A股。”張小姐說道。

“在港部分金融機構將香港團隊調到新加坡,自然會有部分客戶資源跟著轉移。”有香港資深投行人士告訴界面新聞。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年初在公開場合指出,香港是國際資產和財富管理的中心,管理的資產超過24萬億港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資金是來自境外。

究竟有多少資金正在從香港轉移到新加坡?高盛在9月末披露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當月新加坡外幣存款總額環比增長14%,非本地居民的存款連續兩個月環比增長5%。推算香港有30億至40億美元資金流入新加坡,但流出規模仍然較小,香港銀行體系仍有充足的港元和外幣流動性。

“現在確有不少投資人到新加坡開理財戶口,但資金還沒有明顯撤離香港的趨勢。大多數人還是呈觀望態度,先在新加坡開個帳戶以備萬全,資金暫時留在香港,視情況再決定是否撤離。”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說道。

他並不認同外資流出香港的說法。溫傑表示,6月以來外資進行過增持和減持,很難從數據上判斷是流入還是流出。

多位受訪人士也表示,即便將資金賬戶設立在新加坡,理論上投資者可以通過新加坡資金賬戶投資全球範圍股票,也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資產。但也有市場人士擔心,資金轉移後會否降低對香港市場的配置,這一問題目前難有一致結論。

香港資深投行人士溫天納認為,由於全球經濟波動加大,香港政治、匯率等因素進一步加劇本地和境外投資者的避險情緒,資金有轉成美元停泊香港或流到其他地區跡象。但香港本地因素主要對當地藍籌股造成影響,很多在港上市的企業基本面、財務數據並未受到衝擊。未來這部分資金仍有機會迴流香港。

“只要投資者仍然對中國經濟抱有信心,即便他們把部分的資金放到新加坡,也有很大機會繼續投資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股票。”溫傑指出。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亞洲主要資本市場,金融服務業一直是其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如果大量投資者在新加坡開設帳戶並通過當地配置資產,那麼不論是否影響資金對香港市場的配置,都會對香港金融服務業造成較大打擊。

“金融市場除了核心的交易,還涉及資金託管、結算、法律見證等一系列衍生服務。資金離開後,這些配套服務跟著沒有了,肯定要影響香港就業和金融業長線發展。”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指出。

守住定位

對於資金為何首選流入新加坡?多位受訪人士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新加坡離香港近,語言互通;二是新加坡稅務結構與香港相近,稅率較低,適合作為資金短期停泊地;三是新加坡具有完善的財富管理制度,財富管理領域對香港有一定替代性。

溫傑認為,新加坡和香港在財富管理上存在競爭關係,但新加坡股票市場流通性差、證券市場不夠成熟,要成長為香港這樣的全球金融中心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僅次於紐約及倫敦。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於2018年吸納的直接外來投資達1157億美元,全球排第三位,亞洲排名僅次於中國內地(1390億美元)。

在對外直接投資流出方面,香港在亞洲排第三位,金額達852億美元,僅次於日本(1432億美元)及中國內地(1298億美元)。

有分析人士認為,香港目前是內地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境外投資目的地,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與能否充當好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間的“橋樑”息息相關。

這也體現在港交所戰略定位上。港交所在未來三年發展戰略規劃中強調,要推動中國的持續開放和國際化,為中國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有吸引力的資本市場,促進中國資本與國際資本互動。同時致力成為國際投資者在中國及亞洲地區配置資本的首選市場及主要融資中心。

另一方面,隨著內地企業不斷在港上市、南下資金大幅流入,也使得香港金融市場與內地經濟關係更緊密。

今年9月,港交所內地客戶業務部助理副總裁劉雲志在公開場合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香港上市公司已達到2400家左右,其中接近1200家是內地的企業。隨著港股通日益壯大,中國內地投資者已經成為第一大外地投資來源地,佔外地投資者交易金額的28%、成交總額的12%。

不論如何,阿里重返港交所邁出了重建信心第一步。

阿里上市首日上漲6.70%,成交額達122億港元,扛起港股成交量的大旗。李小加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阿里等新經濟公司上市將改善港股流動性。

內地資金南下動力依然強勁。某公募基金港股基金經理告訴記者,會加大港股配置,因為港股獨特的互聯網板塊在國內幾乎沒有替代品,美團、阿里、騰訊等互聯網龍頭值得內地投資者長期持有。

溫傑認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也在持續發展,中資股對國際投資者仍具備吸引力。目前中資股不論從數量還是成交量來看,都在香港資本市場佔據重要地位,因此投資人有動力配置港股。

“但如果目前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將嚴重影響香港金融市場長期發展,未來半年到一年非常關鍵,觀望資金最終會決定去留。”他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