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皇后戴的“鳳冠”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各個朝代皇后的鳳冠有什麼區別?

驟雨拂初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詠道: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

霞帔原是古代婦女的一種披肩服飾,宋朝以後定為命服,隨品級高低而不同,明代在制度上對霞帔作了詳細規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換到今天的話來說,這是女神級的頭飾。長久以來,人們對皇后戴的鳳冠的認識主要來自古裝劇的描述。

而各朝鳳冠,出土時的情況,都不相同。例如,隋煬帝蕭皇后鳳冠,出土時,是這個樣子:

局部坍塌、變形、移位、腐蝕、殘斷、破碎、缺損和粉化,看起來就像一堆泥,這給復原工作帶了極大的難度。

在修復過程中,考古人員通過顯微鏡觀察,鳳冠上能夠看到許多小珠子,珠化工藝在中國傳統金銀器製作中是常見的,就是將金銀化作一個個小小的珠子附著在物件之上,遠遠望去,就會顯得閃閃發亮,珠光寶氣,而這些小珠子,並不是金的,而是銅鎏金。

復原後的鳳冠,長這個樣子: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真正的鳳冠只有四件,都是明代定陵的遺物。

定陵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著名的萬曆皇帝的陵墓,裡面安葬著他和他的兩位皇后。在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它們分別屬於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

明朝鳳冠是皇后在受冊封、褐廟、廟會時佩戴的高貴飾冠。

明朝定製: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龍四鳳三博鬢(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則用九翠四鳳雙博鬢(左右共四扇)。


定陵地下宮殿出土的四頂鳳冠,它們分別是: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十二龍九鳳冠、三龍二鳳冠。九龍九鳳為孝端皇后隨葬物。

四頂鳳冠製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裝飾的龍鳳數量不同。它們造型奇巧,製作精美,並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



四頂鳳冠中最精美的是六龍三鳳冠。

上有六條用金絲編織的龍雄踞於上,昂首欲騰;三支用翠鳥的羽毛粘貼的鳳屈居於下,撲展雙翅,妖嬈若飛。其上龍鳳均口街珠寶串飾,立在滿是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寶石綴編的牡丹花,點翠的如意雲,及花樹之間。冠後的六扇博髻,左右分開,如五彩繽紛展開的鳳尾。全冠珠光寶氯,富麗堂皇。

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復原品,但已足矣震憾。古代匠人們精緻起來,基本沒有西方所謂奢侈品什麼事兒了。


我是冰娉


在這裡,先說一個大家的誤區。以大明皇后為例,現役正宮的皇后肯定是有鳳冠的,但這個東西只是在重大的節日或者祭祖活動中戴一下,平常是不會佩戴的,其實這個鳳冠也只是俗稱,它正經的稱呼是禮冠,所以顧名思義,它的使用是有嚴格的禮制限制的(皇后受封,國慶大典什麼的才能佩戴)


由於北京大明皇陵所在地昌平十三陵定陵被官方考古發掘了,在萬曆的地宮中,還真出土了鳳冠,而且一口氣出土了四個皇后鳳冠,分別是三龍兩鳳冠、六龍三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


其中一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展廳中,作為了日常展品可以讓大家一睹為快,筆者自然也用相機拍攝了幾張,下面給大家共享看一下,喜歡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到國博親眼目睹一下,絕對非常震撼!

這件不算是最高級的,它只是九龍九鳳冠,總共嵌了上百顆未經加工的天然寶石,珍珠更是鑲嵌了5000餘顆,上面還有各種點翠的裝飾物,以及用金絲銀絲編織的龍形,真可謂是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如果不是這件鳳冠實物的出土,我們真的很難從古書上的形容想象出如此奢華的鳳冠來。這麼一對比,這才是真的奢侈品,那些愛馬仕之流的簡直弱爆了!


老豬的碎碎念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

衣冠服飾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差別的重要標識。

皇后,作為朝代中最最貴的女人,全套的行頭肯定是最漂亮的。但不同的朝代,根據習慣、民族、社會發展等因素,樣式肯定差別巨大。

現在還可以看到實物的包括隋煬帝蕭皇后的鳳冠、定陵兩位皇后的鳳冠以及清代的鳳冠。

隋 蕭皇后鳳冠

2013年,隋煬帝楊廣和蕭後墓在揚州被發現,蕭後墓中發現一具腐蝕嚴重但保存完整的冠飾。採用仿製復原了蕭皇后的鳳冠。這個鳳冠就應該是隋代和唐初的規制。

明代,鳳冠是皇后在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

定陵共出土鳳冠四件,分屬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其中九龍九鳳冠和六龍三鳳冠屬於正宮孝端皇后王氏;三龍二鳳冠和十二龍九鳳冠屬於追封皇后孝靖皇后王氏。4頂鳳冠製作方法基本相同,冠均為漆竹胎,冠上皆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和博鬢,只是具體數量、重量不同。這四頂鳳冠龍鳳的數目都不相同,但龍鳳的總數很有意思:龍都是15條,鳳的數量是正宮皇后比追封的多了一隻,12對11。

這四頂鳳冠分別入藏了故宮博物院(一頂、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國家博物館(一頂、孝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和定陵博物館(兩頂)

清代

以滿族服飾為基礎,同時借鑑漢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冠圓式,貂皮為地,綴朱緯,頂以三隻金累絲鳳疊壓,頂尖鑲大東珠一,每層之間貫東珠各一,鳳身均飾東珠各三,尾飾珍珠。朱緯周圍綴金累絲鳳七隻,其上飾貓睛石各一,東珠各九,尾飾珍珠。冠後部飾金翟一隻,翟背飾貓睛石一塊,尾飾珍珠數顆。翟尾垂掛珠穗五行二就(橫二排豎五列),中貫兩面金累絲“心”形結,珠穗飾有金累絲與珊瑚製成的墜角。

點翠嵌珠后妃朝冠

在頭條中有更為詳細的明代鳳冠的介紹,歡迎查閱。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我國古代等級森嚴,對於不同等級的人群所穿著佩戴的服飾首飾也是有很多講究的。皇室宗親所穿的服飾更是有規矩,絲毫不能越矩。


皇后是一國之母,吃穿用度都是後宮最好最尊貴的,而皇后最為珍貴的就是鳳冠,鳳冠也是皇后地位的象徵。由於各個朝代的文化和民族不同,服飾文化也時有不同,所以各朝皇后的鳳冠都是各有特色。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幾款鳳冠。

隋朝蕭皇后的鳳冠

隋朝蕭皇后的鳳冠是出土最早的鳳冠,剛出土的時候,受損嚴重,很多細節之處都塌陷變形,要麼是飾品被腐蝕和粉化。為了復原它工作人員廢了很大的功夫。復原之後的鳳冠看起來很貴氣,形狀如同花團,鳳冠上面有很多小珠子,這些珠子都是用銅鎏金做的。這很符合唐朝以前的裝飾風格,唐以前人們喜歡自然環境的因素搭配的花式,衣服上也經常秀一些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所以者鳳冠也就像“花樹”一樣。



宋代劉太后九龍花釵冠

到了宋朝,在隋唐“花樹”冠的基礎上,增添了龍鳳。宋仁宗年幼繼位,劉太后代為治國,由於皇太后地位提升,所以在官服制度上也作出了革新。劉太后是宋朝第一位攝政太后,統治朝政,所以在她的花釵冠上增添了龍,來顯示劉太后與皇后和太妃不同的地位,稱作:九龍花釵冠。


明朝鳳冠

明朝現存的鳳冠都是在定陵裡出土的,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萬曆皇帝的陵墓,而出土的四頂鳳冠就是萬曆皇帝的兩個皇后的。明朝對鳳冠有明確的定製,在大典的時候,皇后用九龍四鳳三博鬢,皇太子妃則用九翠四鳳雙博鬢。二出土的兩頂鳳冠就分別是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十二龍九鳳冠、三龍二鳳冠,這四頂鳳冠的材質和製作的程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裝飾的龍鳳數量,看起來也是珠光寶氣的。


另外,除了舉行大典的時候皇后佩戴的鳳冠,平時皇后也是要戴鳳冠的,叫做常服冠。常服冠並不用於禮服,而是在平時日常使用,製作並不複雜,花樣裝飾也很簡單,一般都是用鳳鳥裝飾,彰顯地位。慢慢的在平時的裝飾上沒有了過多的禮制,除了皇后和王妃,命婦和有地位的女子都可以使用鳳鳥裝飾的簪子。

清代朝冠

到了清代,在滿足服飾的基礎上,和漢族冠服文化相結合,有了獨特的皇后皇冠樣式。皇冠整體呈圓式,用貂皮製作,頂上有三隻金絲鳳,頂尖鑲有東珠,形狀雖然與之間各朝的大相徑庭,但是一樣的珠光寶氣。



到了清朝這時候,普通人結婚的也可以使用“鳳冠霞帔”,人們對“鳳冠”的觀念也變了。


小姐姐講史


出土最早鳳冠實物是隋朝蕭皇后的鳳冠,下面是它的復原圖


因為只有這麼一個復原鳳冠,具體的服飾制度也不清楚。

唐朝的鳳冠,,,恩這是武則天的畫像,這時候的鳳冠已經有藍色成分了。

(歷史教科書上也是這個圖,應該沒毛病)

宋朝的鳳冠:九龍四鳳冠(冕服冠),沒有實物出土,只有畫像記載。


明朝初期也延續了九龍四鳳冠


(不知道這個圖對不對,但好像是常服冠)

後來到了神宗,在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來自於兩個皇后。





(圖片來源於網絡,恩就是頭條……)

為什麼一個皇后有兩個冠呢?因為鳳冠分兩種:常服冠和禮服冠


禮服冠在祭祀立後等正規禮儀場合穿,與翟衣相配,這一身裝扮對應皇帝的冕服。

常服就是鳳冠霞帔,霞帔就是那條“紅披肩”,皇后在不太重要又不能隨便穿的場合穿這個,象徵身份。

明朝的漢服體質還是很完備的。


如願948237


在我們的印象中,鳳冠是達官顯貴婦人的標配,它已經成為皇后嬪妃最具代表意義的象徵。古代皇后,一般都有兩個鳳冠,一個是大禮服冠,一個是常服冠。通俗的來說,大禮服冠適用於比較莊嚴肅穆的場合,比如冊封、謁廟、朝會等,而常服冠適用於並不那麼嚴肅莊重的場所,相比較而言就是比較普通的時刻。

古人習慣於將熟知的自然景觀作為裝飾物,嬌美花兒,啾啾鳥語,飛禽走獸,這些都可以算作是點綴,比如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將一枝花藤圈一圈戴在頭上,有一種花仙子的感覺。當然這可能是最初的裝飾品,後來就有了一種名為步搖的裝飾品,也就是小說中經常說的簪子,步搖最初可能是竹子、木頭、牙齒、骨頭或者陶瓷等,後來逐漸被金屬代替,我們熟知的簪子基本就是後期的金屬飾品,這是鳳冠的雛形。

人們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的標新立異,在花樹原有形狀的基礎上,添加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新元素,使之成為令人矚目的禮服冠。漢代皇后的鳳冠由假結(髻)、步搖、簪珥作為基本元素,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鈿、博鬢,並將步搖改稱花樹;到了隋唐時期,花樹、鈿、釵、博鬢被正式宣佈出現在同一個鳳冠上,並以花樹、鈿的數目作為等級劃分的表現。

隋唐時期的鳳冠雖然距今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窺一窺它的真容的。前幾年,考古人員在蕭皇后墓中發現了一頂已然看不出它昔日風采的鳳冠,經過兩年的修復,蕭皇后所戴鳳冠已經被誒復原,它有十二棵花樹,前面有十二個類似小水珠似的鈿,兩側還有博鬢加以裝飾。

由於在土中掩埋已久,技術人員經過一番努力後,終於復原了一個堪稱精品的鳳冠,可謂金玉滿堂,讓人不得不驚歎這巧奪天工的好手藝,也讓我們感受到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藝,令人誇不絕口,畢竟一所鳳冠的製成耗費的也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除此之外,還讓我體會到了鎏金技術的神奇所在。

蕭皇后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再加上這頂鳳冠,更讓人們對她充滿了好奇。蕭皇后原本嫁給的只是一個晉王,卻沒想到後來楊廣做了太子又做了皇帝,而蕭皇后從王妃變成太子妃,又變成皇后,只是楊廣在建立不世帝業的時候也將隋朝帝國拖垮了。

母儀天下的蕭皇后跟著楊廣到了江都,眼睜睜看著楊廣被殺,而蕭皇后不得不成為宇文化及、竇建德的政治籌碼,又帶著孫子到了突厥生活,最後又被李靖迎回了大唐,最終在唐太宗的照顧下,安度晚年。去世後,以皇后的身份安頓了她,才會有這一頂鳳冠的出土。

接著說鳳冠,宋代開始突破前代,在花冠樹上添加龍和鳳。要知道,中國自古便是一個封建制國家,無論是對外開放還是制度更新,都會有保守派相阻撓,但他們也還是會在一件事物的使用過程中,不斷地對其做適當的調整,服飾制度便是如此。北宋初期,沿襲花冠制度。但北宋中期時,宋仁宗繼位,由於年少無知,皇太后劉娥幫其執政,年號為天聖,有二人為聖的意思。

為了提高和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她在花釵冠上添加九龍,更顯示了她不可侵犯的威力。北宋後期,正式確定了有關妃子命婦的服飾制度,不僅增加龍鳳,並且增添了王母仙人隊、各種鳥雀裝飾。除了最基本的花樹外,左右兩側也各增加三扇博鬢,更有昂貴的珠寶、翡翠、飄逸的龍紋加以修飾,垂珠結在微風下輕輕飄動。

明初的禮服冠基本採用宋的形式,但又有不同,有了新的改進,定陵中出土的四頂鳳冠可以給我們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在近代對定陵進行挖掘的時候,得到了四頂鳳冠,分屬於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每人兩頂,分別為大禮服冠和常服冠。而其中的六龍三鳳冠和九龍九鳳冠屬於孝端皇后;三龍二鳳冠和十二龍九鳳冠屬於孝靖皇后。實際上孝靖皇后生前並沒有機會戴上這兩頂鳳冠,她生前只是萬曆皇帝的妃子,最高位置是皇貴妃,她原本只是李太后身邊的一個宮女,被萬曆皇帝在偶然的情況下寵幸,然後生下了朱常洛。孝靖皇后在萬曆年間備受冷落,生活的很悽慘,46歲的時候去世,直到朱常洛繼位後被追封為皇后,然後就有了作為皇后應該有的兩頂鳳冠。這兩頂鳳冠陪葬定陵。

當然到了清朝時期,鳳冠已經不僅僅屬於皇后的冠服,所謂鳳冠霞帔就是指的女子結婚時候的服飾配置。


尚宮女史


中國人對於女性禮服最廣為人知的概念,莫過於“鳳冠”。不管是新娘還是后妃,鳳冠已經成為了標誌性象徵。但很多朋友也許不清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鳳”並不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女性禮冠的主要題材,模擬自然的“花樹”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那麼鳳又是怎樣登上冠頂,最終獨領風騷的呢?


唐以前的花樹冠

唐以前鳳尚未完全成為高貴女性身份的象徵,而對自然環境元素的直接模擬,便成為了禮服冠的主要裝飾構成手法,頭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樹木、鳥語花香、飛禽走獸場景,其中最真正的核心組件就是由步搖發展而來的“花樹”。

∧女史箴圖中的步搖,以及魏晉北朝墓葬出土步搖實物,上面垂著搖動的葉子。


在花樹的基礎上,歷代添加元素,發展成為極盛大隆重的禮服冠。漢代皇后首飾採用假結(髻)、步搖、簪珥模式,魏晉南北朝陸續增加鈿、博鬢,並將步搖改稱花樹;隋唐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上,確立了花樹、鈿、釵、博鬢的組合模式,並且以花樹、鈿的數目區分等級。比如皇后為十二花樹,對應皇帝冕十二旒;太子妃為九花樹,以下依次遞減。

∧隋煬帝蕭皇后墓出土禮冠上的一株“花樹”,皇后一般有十二株。

∧隋煬帝蕭皇后墓出土花樹冠,前方有十二水滴形的“鈿”,兩側有“博鬢”。

∧隋唐花樹冠復原,頭上滿頭都是金燦燦搖動的“花樹”。


宋代開始在花樹冠上增添龍鳳

中國的禮服制度守舊性很強,一項基本服制形成後,往往能因襲上千年,常常不輕易受朝代更替影響,但會在如何釋讀和實際操作細節上做文章。作為最高級別的女性首飾,花樹冠也不例外,但在千年歷史進程中依然會不斷疊加新的元素。北宋在隋唐制的基礎上,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便是在冠上添加了龍、鳳。


北宋初沿襲唐五代花樹冠之制。北宋中期,因為著名的劉太后攝政,出現了“九龍花釵冠”。宋仁宗年幼繼位,由章獻明肅皇太后劉娥代為秉國,年號天聖,隱含“二人為聖”之意。由於皇太后地位提升,相應的冠服制度也受到提高。章獻皇太后是北宋第一位攝政太后,是當時實際上的統治者,在其花釵冠上添加“九龍”,應是為了有別於皇后、皇太妃,顯示皇太后獨一無二的崇高地位。


北宋後期,由議禮局議定后妃命婦首飾制度,形成宋代定製延續至宋亡,這時在高等級的太后、皇后、妃等禮服首飾上添加了龍鳳成為定製,並且增添了王母仙人隊、各種鳥雀裝飾。有時直接稱呼為“龍鳳花釵冠”、“九龍四風冠”、“九龍十二株花釵冠”。但依然保存了花樹、鈿、博鬢的基本元素。


∧宋代皇后九龍四鳳十二株花釵冠,可以看到在花樹的基礎上,添加了龍鳳、和冠沿的“王母仙人隊”。

∧北宋皇后冠上添加的部分示意圖。


仔細觀察歷代宋後畫像,可以看到除了基礎的大小花株滿布全冠,博鬢也增加為左右各三扇,飾以珠翠龍紋,垂珠結;冠頂所添加的九龍,包括左右八條小龍和中央一條大龍,大龍口銜穗球;四鳳有時背乘仙女,有時數目還增到到九隻;唐代花樹間偶見的小人與鳥雀,則發展為浩浩蕩蕩的“王母仙人隊”以及各種雲鶴、鸂鶒、鷺鷥、孔雀,場面更加盛大和具體。


明初后妃禮服冠基本繼承宋制,皇后使用九龍四鳳冠,妃使用九翬四鳳冠。宋制的王母仙人隊、雲鶴等則不再添加。在實際操作中,也如宋代一般,龍鳳的數目往往有所增加。在萬曆皇帝定陵中,我們便可以看到明代皇后禮服冠的實際情況。

∧明代皇后禮服冠(結構示意圖:擷芳主人)


但我們現在所說的“鳳冠”,則是另一種“常服冠”。


以上以花樹、或者龍鳳為主題的冠,屬於禮服冠。而我們現在一般說的單純以鳳鳥為主題的“鳳冠”,在古代則屬於“常服冠”。起先並非用於禮服,而源自於隋唐時期的另一種常服首飾。兩者並行不悖,演著兩條路線各自演變了上千年。


∧唐代女性頭上戴的鳳鳥簪釵首飾。


唐代婦女平時在次一等級的場合時穿的常服或者盛裝,頭上中央有時則會插戴鳳鳥首飾。鳳鳥也逐漸成為貴婦象徵,越來越多出現在首飾上。這些首飾儘管華麗,但是搭配的服裝依然是裙、衫、帔,而非禮服。


到了宋代,這種服裝發展為大袖衫、霞帔、長裙,進入制度,成為后妃的“常服”。明初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后妃的大衫、霞帔“常服”制度,頭上所帶的“常服冠”,繼承了唐代的盛裝模式,包括了各種類型的鳳鳥,以及左右插戴的鳳簪,簪首垂下長長的珠結。冠制也進一步簡化,統一為“翟冠”,各品級以翟數不同區分。翟即野雞,形態上和鳳鳥很接近。這樣就形成了后妃使用鳳冠,命婦使用翟冠的模式,延續至明末。


∧明代皇后常服雙鳳翊龍冠,身穿黃大衫、龍霞帔。《孝貞純皇后像》

∧明代一品命婦五翟冠,身穿紅大衫,仙鶴霞帔


與皇后相比,一般命婦的冠將金鳳改為金翟,珠鳳改為珠翟,不同品級使用不同數目的珠翟。由於翟的形態與鳳太過接近,民間口語中逐漸也用鳳冠稱呼翟冠。


到了清代,所有的傳統宮廷后妃服飾,不管是禮服還是常服均消亡。但民間漢族命婦依然延續了明代翟冠傳統,在結婚等大禮時穿著。並且不論是樣式上還是稱呼上,都完全改為鳳鳥,“鳳冠霞帔”也正式成為漢族女性婚禮服的代名詞。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鳳冠”了。

清代的命婦全套鳳冠霞帔。


∧清代的鳳冠,大多為金胎點翠做出鳳鳥形,垂珠旒蘇,清末還會裝飾絨球。


揚眉劍舞


春節逛故宮,剛好拍到了鳳冠,是明朝皇后的,大家看看,捎帶發幾張女人的飾品,超美。歡迎大家關注芷萍美食廚房,談美食說生活享受人生。








芷萍美食廚房


每個朝代的“鳳冠”都是不盡相同的,這裡要說明的是,所謂的“鳳冠”是宋朝以後才形成的概念,而以現在又考證的皇后冠冕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古代后妃居最高地位的禮服首飾中罕有鳳鳥存在。早期鳳尚未完全成為高貴女性身份的標誌性象徵,而對自然環境元素的直接模擬,便成為了禮服冠飾的主要手法,頭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樹木、鳥語花香、飛禽走獸的場景,其中最真正的核心組件就是由步搖發展而來的“花樹”。漢代皇后首飾採用假結(髻)、步搖、簪珥模式,魏晉南北朝陸續增加鈿、博鬢,並將步搖改稱花樹。隋唐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上,確立了花樹、鈿、釵、博鬢的組合模式,並且以花樹、鈿的數目區分等級。宋明添飾龍鳳仙人,發展成極大型隆重的禮冠,但依然保存了花樹、鈿、博鬢的基本元素。一頂禮冠,歷代疊加,延續上千年。

隋文帝即位後,參照損益北周、北齊和南朝服制,定皇后服為褘衣、鞠衣、青服、朱服四等。其中用於祭祀、朝會、親蠶等大禮的褘衣、鞠衣參照北周制度,首飾由花樹、兩博鬢組成,並通過花樹數目不同區分等級(用於禮見皇帝、宴見賓客的次等禮服青服、朱服,則“參準宋太始及梁、陳故事”,“去花”留鈿,不使用花樹)。隋煬帝即位後,於大業元年詔吏部尚書牛弘等再次更定服制,皇后“首飾花十二鈿,小花毦十二樹,並兩博鬢”,明確提及“鈿”的使用,等級降差也略作調整。唐代大體繼承隋制,唐高祖於武德七年(624年)頒佈《武德令》,以國家令文的形式第一次規定唐代禮服制度;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頒佈《大唐開元禮》,在序列中記錄禮服與首飾禮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也有詳細條文。以上三種屬性的令、禮、行政法典中關於禮服首飾的記載基本相同,整理後可得如下:

•皇后服:褘衣,首飾花十二樹(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鬢),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鞠衣,首飾與褘衣同,親蠶則服之。鈿釵禮衣,十二鈿,宴見賓客,則服之。

•皇太子妃服:褕翟,首飾花九樹(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鬢),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鞠衣,首飾與褘衣同,從蠶則服之。鈿釵禮衣,九鈿。宴見賓客,則服之。

鳳冠上的龍鳳飾始於宋代 定製九龍四鳳冠,明初后妃禮服冠基本繼承宋制,皇后使用九龍四鳳冠,妃使用九翬四鳳冠。如洪武元年制“皇后首飾,冠為圓匡,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如之,兩愽鬢,十二鈿”。宋制令文之外的王母仙人隊、雲鶴等則不再添加。在實際操作中,也如宋代一般,龍鳳的數目往往有所增加調整,或有失載於史的一些慣例,但依然保持花樹、博鬢、鈿的核心基本元素。明初洪武初年,常服冠以各種類型的鳥雀區分不同等級,皇后用雙鳳翊龍、妃用鸞鳳,以下各品分別用不同數目的翟、孔雀、鴛鴦、練鵲。不過不多時,由於朱元璋嫌禮制過繁,廢除了帝王之下官員的冕服制度,相應也廢除了皇后、太子妃之下命婦的傳統禮服制度。洪武二十四年,將本為常服的大衫霞帔升格為命婦的禮服,冠制也進一步簡化,統一為“翟冠”,各品級以翟數不同區分。翟即野雞,形態上和鳳鳥很接近。這樣就形成了后妃使用鳳冠,命婦使用翟冠的模式,延續至明末。

到了清代,所有的傳統宮廷后妃服飾,不管是禮服還是常服均消亡。但民間漢族命婦依然延續了明代翟冠傳統,在結婚等大禮時穿著。並且不論是樣式上還是稱呼上,都完全改為鳳鳥,逐漸由珠翟改為金鳳,“鳳冠霞帔”也正式成為漢族女性婚禮服的代名詞。如《清稗類鈔》所言“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而此時霞帔已發展為一件褂子,也很難將其與唐代的原始樣式聯繫起來了。


津du縱貫線


鳳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豔麗。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

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披肩。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