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演義》究竟誇大了誰,貶低了誰?

害蟲fc遊戲


例如,眾所周知“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中的董卓手下大將華雄其實是孫堅斬殺的;“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故事其實是東吳魯肅和關雲長都是單刀赴會,且會見中,在魯肅的嚴厲責問下,關雲長無言以對,魯肅的氣勢明顯佔有上風。

著名的曹操與劉備之間發生的長坂坡之戰,其實曹操為了追擊劉備,放棄了步兵,派了自己最精銳的騎兵五千人一日一夜急行軍三百里,而劉備軍隊也有數千人,但披甲者少,且帶領十多萬自願跟隨的群眾,行軍緩慢,在當陽長板被曹操騎兵追上。但此時十多萬群眾被衝散,曹操與劉備的軍隊實際上就沒有機會正面交鋒,也被逃散的群眾衝擊得無法列陣。劉備只有帶著少數幾個人逃走。張飛斷橋阻斷曹操軍隊的追擊速度及趙雲單騎救回劉禪及甘夫人也確有其事,但不像《三國演義》那麼誇張地說趙雲七進七出在曹操百萬軍中救出阿斗……


徐張話歷史


我認為三國裡最被誇大的人就是趙雲,趙雲在三國演義裡被神話成了戰神的形象,如果我們結合正史來看的話,趙雲遠遠沒有演義裡那般英勇。

這裡我們先從《三國演義》裡對趙雲的記載說起。

首先趙雲第一次展神威是殺高覽救劉備,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趙雲屬於偷襲,而且高覽也並非什麼名將,所以這一次擊殺實則是沒有什麼含金量的。

其次長坂坡之戰,七進七出看似萬夫莫當,然而整個戰役結束,趙雲也沒有斬殺過一個名將,所殺的皆是無名之輩。

甘露寺相親只是接回劉備,並沒有過出手。

生擒祝融夫人,一介女流,也並不能展示他有多神勇,但書中卻對趙雲大加誇讚。

天水之戰戰姜維,那時候的姜維充其量只是一個毛頭小子,武功估計最多也就和孟獲差不了多少。雖然演義裡用了許多篇幅和藝術手法展現趙雲的英勇,但實際上卻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硬仗。而在《三國志》裡,陳壽對趙雲也只只有寥寥數句(以下內容粘貼《三國志》)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

我想並不是因為什麼政治原因而沒寫,而是趙雲在真實的歷史中確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三國演義》中確實需要塑造英雄,五虎將就是一個很好的賣點。所以由此推斷真實的趙雲估計也就是一個有點武功的戰士,對劉備衷心,得到賞識,所以能謀得一些官職。真要相比的話,可能還不如山大王出身的魏延。



沉默333


《三國演義》究竟誇大了誰,貶低了誰?

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鉅作其重要性自然毋容置疑,那麼裡面誇大了誰,我個人認為諸葛亮可能是被誇大的比較嚴重的,原因很簡單,他過度的被神話了,其中記得有幾個場景。

第一借東風。演義中,赤壁之戰,啥都準備好了,眼看曹操‘八十萬’大軍即將殺到,周瑜已經想到曹軍慘敗的情況了,於是,心情愉悅的周瑜蹦蹦跳跳的瞎溜達,溜達溜達,周瑜突然感到自己還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風向,想通之後,‘啊’的一聲躺倒在地,暈了過去。這下把小喬急壞了,叫來了所有名醫為周郎看病,都看不出周瑜究竟得了啥病,最終不是大夫的諸葛亮說了:你們都走吧!我知道大都督(周瑜)得了什麼病。周瑜一聽樂了,好,孔明你要是說出我什麼病我就拜你為師!如果說不出來,你就得永遠留在東吳!這下可把周瑜美壞了,因為他沒病啊!終於有機會勝諸葛亮一籌。緊接著,周瑜看到孔明的‘病因’和‘藥方’後,臉上就跟吃了翔一樣難看。唉,又被他言中了!諸葛亮並沒有將周瑜的話當真,只是將他的話當個屁放了,緊接著諸葛亮更是語出驚人:我不止明白你想要什麼,我還會製造出你想要的東西。我靠!簡直就是三國版的‘神燈’啊!結果,不負眾望,諸葛亮成功借了東風,幫助了周瑜打敗了曹操。而歷史中,並沒有借東風一說,完全是因為當時的地理環境影響,不管你看不看歷史,你可以想一想,如果諸葛亮真能‘借風’來,是不是也會‘借雨’、‘借雷’?真是這樣,三國早就統一了。

而個人認為貶低了的主要是郭嘉,郭嘉的重要性比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還重要,曹操前期的決策都是他做參謀,但是三國演義中對他的描寫少之又少。


用戶6682186341289


整部三國演義中只強調了一個基調,那就是:忠君愛國. 當然不能誇曹操了,只能去神話諸葛亮!諸葛亮一方有著正統的旗號,曹操則是明顯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蜀漢為正統,故為了貶低曹魏、東吳,褒揚蜀漢,把曹魏、吳國的一些文臣武將的功業移花接木到蜀漢將相身上。

例如,眾所周知“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中的董卓手下大將華雄其實是孫堅斬殺的;“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故事其實是東吳魯肅和關雲長都是單刀赴會,且會見中,在魯肅的嚴厲責問下,關雲長無言以對,魯肅的氣勢明顯佔有上風。

著名的曹操與劉備之間發生的長坂坡之戰,其實曹操為了追擊劉備,放棄了步兵,派了自己最精銳的騎兵五千人一日一夜急行軍三百里,而劉備軍隊也有數千人,但披甲者少,且帶領十多萬自願跟隨的群眾,行軍緩慢,在當陽長板被曹操騎兵追上。但此時十多萬群眾被衝散,曹操與劉備的軍隊實際上就沒有機會正面交鋒,也被逃散的群眾衝擊得無法列陣。劉備只有帶著少數幾個人逃走。張飛斷橋阻斷曹操軍隊的追擊速度及趙雲單騎救回劉禪及甘夫人也確有其事,但不像《三國演義》那麼誇張地說趙雲七進七出在曹操百萬軍中救出阿斗……





皓月紫光


很明顯,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創作的《三國演義》是帶著很深的個人政治偏見的。褒劉、貶曹、輕孫,這六個字由始至終貫穿了這部鉅著。

劉備陣營中,劉備個人頂著“漢室宗親”的皇族光環,其創建的蜀漢政權不但被作者視為已土崩瓦解的漢帝國的正統延續,而且劉備本人也被美化成一位極具人格魅力的謙謙君子,其手下的核心文臣武將,包括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被以杜撰的光輝事蹟來進行誇大的形象包裝,甚至到了神化的程度。直至寫到蜀漢最後的滅亡,也盡情著墨渲染劉禪的仁慈愛民和姜維的忠烈悲壯。可以說是除了天意難違,其他零毛病!

反觀作者對曹魏集團的描寫,那就是雲泥之別了。

曹魏集團的首領曹操被描繪成一位濫殺無辜的惡人和挾持皇帝的奸臣,是心狠手辣的亂臣賊子,其手下的文臣武將也是大多被描寫成助紂為虐之輩,或頂多是中性品德的人,沒有一個能像劉備集團的人一樣站在道德制高點的。而將曹操對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統一,以及把老百姓從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後民不聊生的狀況下解救出來,獲得了安居樂業的政治環境,這些傑出貢獻都被作者視為透明瞭。實在貶得太厲害了!

還有就是作者對劉、曹之外的第三方東吳孫氏政權的描寫是非常明顯的輕視。

本來東吳佔有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珠江流域,實力遠超西南一隅的蜀漢,是事實上能和曹魏分庭抗禮的超級勢力。但在作者筆下,無論是孫吳集團的首領孫權本人,還是創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的傑出軍事家周瑜、呂蒙、陸遜,都被輕輕一筆帶過。周郎赤壁的運籌帷幄還不如杜撰的孔明借東風!(拿現在足球來舉例,就是梅西的世界盃亞軍還不如C羅的附加賽出線),整部《三國演義》東吳要麼就是陪曹劉兩家玩,要麼就當當攪屎棍,除此以外毫無存在感。


上策視覺


《三國演義》超強的傾向性有政治文化寄託


《三國演義》就版本系統而言,有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毛本《三國演義》兩大系統,雖然作者還署名羅貫中,實際很不公平,嚴重掩蓋了毛綸、毛宗崗父子,整整兩代人的努力。


我大學畢業論文寫的就是這個版本問題,羅本總體很粗疏,比如諸葛亮去世時候,引用的詩歌就有19首,顯得過於隨意。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毛本。現在就從幾個要點,談談毛宗崗父子的有效改動。

1、傾向性問題,就是“尊劉抑曹”

一反正史傳統,將蜀漢劉備尊為正統,將曹操和司馬氏定為反賊,人物刻畫方面有“三絕”,就是劉備的仁,諸葛亮的智和曹操的奸。



2、傾向性所指,迎合了清朝歷史

曹操一方在北方,暗合滿清的異族入侵,迎合了“反清復明”的政治運動,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與恢復漢文化傳統的熱情期望。

3、明君賢相,體現大家的政治期望

小說裡面的任務,尤其劉備和諸葛亮,都不是人家本來面目,甚至劉備水平遠高於諸葛亮,為了迎合民眾,把手段高明的劉備弱化。

《三國演義》已經不是歷史本來面目,尤其人物方面,但另造一個這麼精彩的“三國”故事系統,不得不服古人的想象力和政治智慧。

請記住毛宗崗父子,不要讓人家一直無名下去,他們甘做幕後英雄,可能與怕清朝“文字獄”有關。



江湖視野


我是史極揭秘人,我來為大家揭秘!三國演義肯定是誇大劉備這般而貶低曹操。但是作者為何要這樣?因為當時是元末明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在當時戰亂的環境下,羅貫中肯定是希望中原由漢人為正統,這也代表了當時人民心中的想法。所以寫三國演義時就把劉備這個漢室宗親為正面,而曹操則是竊國之賊為反面。

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劉備、諸葛亮、關羽、曹操、周瑜等人。劉備被塑造成仁義之主,愛民憂國,禮賢下士;關羽則是忠義的化身,信、義、忠三字代表其一身正氣;諸葛亮是的“智者”的化身,有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質,更有著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神級本領;曹操則被寫成“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一代奸雄,並且是竊國之賊;而周瑜為了突出諸葛亮被寫成心胸狹窄之輩。下面我來列舉一下《三國演義》中所謂誇大其實的正反方與正史中的差異:

劉備篇(誇大其詞)

皇叔身份:三國演義為了顯示劉備的地位,所以把他塑造成可以繼承漢室正統的君主,但是史實上,劉勝的兒子劉貞,因為沒有按朝廷規定獻納酎金,所以已經失去了侯爵資格,後來又經歷多次的戰亂及政治紛爭,早已家道中路,族譜更是不明所以,只能確認劉備是漢室宗親;而具體輩份不得而知,所以皇叔這個身份就無從考證。

桃園結義:正史並沒有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只提到劉備待關、張二人“如兄弟”。所以這個千古絕唱的兄弟情義有可能是假的。

張飛鞭督郵:其實是劉備所打的,因督郵拒見劉備,所以劉備將督郵縛杖,這真的是有點冤枉張飛了。

三英戰呂布:沒有這回事,呂布實際上是被孫堅擊退。

關羽篇(正義神化)

關羽溫酒斬華雄:華雄真正是被孫堅的軍隊所殺,而且被梟首。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曹操是愛惜其武力,想說降,根本沒有有“土山約三事”。

關羽與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沒有被曹操送給關羽,更沒有之後與關羽發生的故事。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文丑死於曹軍亂軍之中,但是顏良倒是被關羽所殺。

過五關斬六將:正史根本沒有這回事,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被斬的六將也都不見有史書記載。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這個更不可能,是改編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所以關羽還沒有厲害到這種地步。

諸葛亮篇(過度神話)

諸葛亮舌戰群儒:只記載了諸葛亮面見孫權,諸葛亮出使的目的一是為節使,二是遊說。

草船借箭:並無此事,有的話也是發生在曹操與孫權於濡須之戰,孫權使用了此計,孫權才是真正的主角。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因為當時江東冬至時日,多有的是東南風。

諸葛亮吊周瑜:哭吊周瑜的是龐統,不是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沒有奧斯卡影帝級別演技 。

諸葛亮智取漢中:諸葛亮當時是留守成都,負責內政和後勤補給。是黃忠擊殺夏侯淵後,劉備就下令據守險要不出戰,直到曹操強攻不下自行退兵。

諸葛亮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祝融、孟優、鄂煥、楊鋒、木鹿大王、朵思大王、帶來洞主、金環三結、董荼那、阿會喃、兀突骨、忙牙長等南蠻軍將領都是羅貫中創作的。

諸葛亮智取三城:三郡望風歸降,姜維智勇力抗諸葛亮,根本就沒有這回事。

空城計:街亭戰敗後,魏軍並未對蜀軍進行追擊。諸葛亮只是曾把西縣的民眾與糧草遷移而已。且當時魏軍主將也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郃,所以就沒有空城計嚇退司馬懿之說。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是病死於228年,所以不可能隨軍出戰。所以諸葛亮的毒舌沒有那麼牛逼。

周瑜篇(貶低過分)

周瑜心胸狹窄:實際上週瑜器量廣大、以謙服人,對同仁同僚更是寬宏大度,當之為君子。

賠了夫人又折兵:事實上孫權並沒採用周瑜之美人計。

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出征西蜀前已經去世了。而周瑜與諸葛亮也沒有過任何衝突。所以就不存在諸葛亮氣周瑜。這是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而貶低周瑜。

周瑜之死: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於巴丘,所以並不是被諸葛亮氣死。

曹操篇(塑造為反派)

雖然可以稱之為一代梟雄,但不能否認其才能,只能說時勢造英雄,亂世為王者。曹操可以說是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不疑,為才是舉,以城心待人,不為虛美,以檢率下,對有功者更是無吝嗇所為,所以有才能者皆願為其所用,

可以說曹操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就是他人格魅力的體現。至於《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寫為有野心,陰謀的政治家則是為了抬高劉備而已。而曹操的用兵才能更是非常人所及。

諸葛亮:“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尊劉反曹鄙吳的詮釋,是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隱含著人民對漢室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所以說劉備集團當為正派,而為了表達正派就有了反派,就像電影裡面的正方派之分。它所取材虛假的部分,則是根據民間傳說和野史記載,加上羅貫中生動形象的描述,所以才有了我們心目中這個《三國演義》,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所以我覺得讀者應該站在正史的方向以公正的態度及明辨是非的眼光去鑑賞。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對您有用,歡迎各位留言評論,喜歡這個答案的可以關注點贊,謝謝!


史極揭秘人


《三國演義》是一本基於歷史故事的小說,是一部很優秀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裡面的內容有“七實三虛”之說。陳壽寫的史書《三國志》和羅貫中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就是《三國演義》)我都看過,基本上也是像很多人說的那樣,《三國演義》“七實三虛”。

《三國演義》裡大約有七成的事情是真實的。 為了文學創作需要和當時的政治需要,《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有些事情與真實情況有不少出入,甚至是虛構的。當然有很多人物的性格、能力也經過了藝術加工。

有時,會為了突 出某個人,而故意貶低另一個人。其中,關羽的一些生平事蹟是虛構的,比如:過五關斬六將和華容道義放曹操歷史上就沒有,但,他的大部份事蹟都比較真實,人物形象也符合歷史上的關羽。 關羽的確是一名優秀的大將,為人孤傲,雄壯威猛。

《三國演義》對關羽的誇大是適度的,沒有過分誇大。和歷史事實相比,諸葛亮明顯是過分誇大了,作者把他創造成了半仙一樣的人物,近乎神。不過,這是為了尊劉貶曹和文學創作的需要。為了體現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嚴重貶低一些人來襯托,比如:曹真。

至於魏延的反叛,是歪曲歷史事實的產物。





大米粒945


我認為單從人物來講,誇大了諸葛亮,貶低了周瑜。

劉備、關羽和張飛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加入了劉關張的陣營。作為劉備的軍師,在排兵佈陣方面,他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首先,在劉備第三次拜訪他時,他向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戰略構想。而後直取中原,統一全國。後來這個被後世稱為《隆中對》的宏論,成為劉備軍事戰略的指導思想。

在《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空城計》和《七擒孟獲》等戰役中,諸葛亮都表現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和膽識謀略。

在劉、關、張相繼去世後,諸葛亮作為託孤重臣盡心輔佐幼主阿斗。被後世稱為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再說周瑜。

周瑜,字公瑾,出身官宦世家,他相貌偉岸,有勇有謀。他自幼和孫策交好,是孫策的左膀右臂。

孫策被刺身亡前,安排孫權即位。並囑附孫權有不決之大事:“內問張昭,外問公瑾”!可見孫策對周瑜是多麼地信任。

在曹操率領20萬大軍攻打東吳時,朝中多數大臣主張投降暫避鋒芒。孫權猶豫不決,周瑜力排眾議主張對曹一戰。並決定用火攻(火燒赤壁的計策是周瑜首先提出來的),讓黃蓋到曹營詐降,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在《三國演義》中,說周瑜忌憚諸葛亮的才能,總想除之而後快,事實上這是子虛烏有的。

周瑜的死也和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說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是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也是沒有的事情。

周瑜是在建安15年(210年),出征益州的途中得了重病而死,死時年僅36歲。

《三國演義》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過分的誇大了諸葛亮,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周瑜所發揮的作用。事實上他們兩個都是非常優秀的!


大河漢子


弘揚忠義智仁勇等中華民族的根本品質,乃三國演義著書之宗旨。無有此奇書,關公之義玄德之仁孔明之智諸將之勇諸士之謀,則不彰於後世也。羅貫中但有濟世之善心,而決無篡史之惡意也。後世讀者大可放懷,享小說閱讀之樂,受作者教化之恩,把那與古人過不去的閒心、詆譭孔明玄德的惡意,放低放淡,滋養些崇古尊賢之德,斯可得讀名著之益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