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持牌機構收縮戰線 消費金融告別「階段性過熱」

持牌機構收縮戰線 消費金融告別「階段性過熱」 | 馨金融

過去一年裡消費金融行業的整治與洗牌創造了一個特殊的「市場紅利期」的原因,但持牌機構也並非都能在這個時期異軍突起。

——馨金融

洪偌馨/文

1

消費金融行業的「風向」變了。

這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和幾個來自不同機構和平臺的消費金融從業者交流之後最大的感受。

一個互聯網巨頭系消費金融業務的相關負責人對我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平臺的整體策略開始偏向穩健發展,不再追求規模擴張,以控制風險為第一原則。「在客戶的選擇上,我們可能會向上遊遷移,服務於更加優質的客群。」

事實上,這家公司已經是消費金融領域裡的頭部公司,市面上能夠在風控、資金和運營成本等方面與之比肩的公司並不算多,但從2018年到2019年,他們對於「收縮戰線」的意圖表現得很明顯。

客戶上移背後的邏輯並不難理解。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屬於哪一種場景、哪一種類型的消費金融服務,風險水平還是取決於客群的選擇。精準地服務於風險偏好更低、貸款記錄更好的用戶可以從源頭上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但是這也必然意味著將一部分原本可以服務的用戶拒之門外,導致業務規模收縮、利潤被壓低。

就在去年此時,隨著互金整治力度加大,現金貸、P2P等平臺被洗牌出局,市場上有不少觀點認為,這是頭部持牌機構(包括消費金融公司、銀行零售業務線、信用卡等)快速發展的一個機會,因為市場需求被打開,而這些平臺在流量、資金成本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

但眼下來看,情況似乎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樂觀。

2

先來看一下我們最近比價少聊到的的消費金融公司的情況。

馨金融整理了目前已經披露數據的7家消費金融公司在2017年2018年的業績表現:

持牌机构收缩战线 消费金融告别「阶段性过热」 | 馨金融

(單位:億元)

如果只看2018年的數據,幾家公司的業績表現依然算得上優秀。

在資產規模方面,捷信依然穩坐第一,逼近千億大關;其次是招聯和馬上,前者資產規模達到700億以上,同比增長59.1%,後者資產規模約在400左右,同比增長26.%。而營收方面,捷信和蘇寧表現最為突出,去年的營收增長都在90%以上。

與前兩項相比,利潤的增長就略顯疲軟。除了幾家起步較晚,去年基數較小的消費金融公司之外,招聯的利潤增速僅有個位數,而蘇寧的淨利潤更是下滑近80%,捷信和馬上雖然保持了35%以上的增長,但也無法與上一年的成績相提並論。

事實上,不只是利潤,如果對比2017年的數據,幾家消費金融公司資產和營收的增速也出現了明顯的「滑坡」。2017年消費金融公司漲勢驚人,頭部幾家公司的資產、營收增速普遍在100%以上。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去年幾家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都在財報中濃墨重彩地介紹了消費金融公司的表現,披露了詳細的數據。但今年大多一筆帶過,僅披露了幾項基礎數據。典型如,去年消費金融公司中利潤最高的中銀消費金融,今年乾脆從中行的財報中徹底消失。

其實,關於消費金融發展面臨拐點。從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表現上也可見一斑。(傳送門:《信用卡拐點將至?》)

2018年商業銀行的信用卡髮卡量和在貸餘額較2017年的增長明顯放緩,審慎發展甚至收縮的態勢非常明顯。今天我看到的另外一個數據是,工商銀行2018年的個人信貸在貸餘額縮減了超過500億元。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再寬一點,上市新金融平臺中,雖然有一些依託助貸業務獲得了規模的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拍拍貸、宜人貸、51信用卡等在貸餘額減少、業務收縮的態勢同樣突出。而大家共同的一個考量就是:風險。

3

這也是在過去一年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的整頓與洗牌中,持牌機構甚至更廣泛意義上的「頭部平臺」沒能如預期般高歌猛進的原因。「共債」的風險可能比我們預計的更高,個人借貸的風險在加速暴露。

對於消費金融公司而言,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逾期和壞賬提升、計提和核銷增加,進而侵蝕利潤。關於這一點,銀行去年的財報數據也透露了類似的信號。

平安、浦發和中信2018年的信用卡不良率分別較前一年上升了0.14、0.49和0.61個百分點,而這還是在過去一年銀行不斷加大不良資產處理和核銷力度的背景之下。中信和平安也在財報中將直接將其歸咎於「共債」風險增大。

消費金融公司雖然對於逾期數據披露的比較少,但也多多少少有跡可循。

其中,捷信消費金融披露,其2018年的逾期率攀升之3.98%,較上一年上升了0.16個百分點。而蘇寧易購2018年半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蘇寧消金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1億元,同比增長263%,淨虧損2892.5萬元。

後者從2017年底淨利潤2.17億元的逆襲神話,回落到了虧損狀態,這個落差有點大。而對於虧損原因,蘇寧消費金融的解釋是:資金成本上升;公司採取穩健策略、放緩發展節奏應對行業風險;公司堅持按照150%的撥備覆蓋率進行撥備計提;加大了研發投入。

其它新金融平臺們當然更不能倖免,在各家2018年的財報裡,逾期水平大部分都有明顯的增長。

更值得警惕的是,金融業務本身的風險滯後性,而2016、2017年的高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風險。前兩年,消費金融公司動輒幾十倍的業績增長,商業銀行每個月近千萬張信用卡流入市場,在分母迅速擴大的同時,風險也被大大低估了。

而在2018年整體行業環境承壓、監管收緊、「共債」風險爆發之後,消費金融行業整體受到衝擊,沒有機構能獨善其身。業務整體收縮、審慎經營、降低通過率甚至逆向篩選客戶成為了一種相對安全的選擇。

不過如果這種趨勢延續到今年低,甚至明年,平臺面臨的壓力就要大得多了。

一方面,頭部平臺對「優質客群」的爭奪必然更加激烈,這部分客群本身就對價格較為敏感、獲客成本也更高,如果獲客競爭加劇,可能會侵蝕掉平臺更多利潤。另一方面,3C、汽車等消費品的增長乏力也給很多公司的業績增長,尤其是依賴線下的業務,帶來了很多壓力。

持牌机构收缩战线 消费金融告别「阶段性过热」 | 馨金融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