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這以“特”字當頭的閃光精神,既反映了進藏將士的精神風貌,又反映了西藏的特殊性,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品格的生動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紅色精神譜系中的寶貴資源,是我黨我軍優良傳統與西藏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駐藏部隊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後繼、百折不撓、英勇奮鬥凝結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西藏拉薩老照片

1949年10月,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宣告成立時,西藏——這片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雪域高原,仍處於帝國主義勢力覬覦羈絆、百姓生活在封建農奴制壓迫下的狀態中。為完成祖國大陸統一,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使西藏人民成為統一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國大家庭成員,黨中央、毛主席於11月發出瞭解放西藏的命令,指示“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並從西藏少數民族地區具體情況出發,提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

剛剛迎來新中國成立、準備接管川南的十八軍將士受領了“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光榮而艱鉅的任務。這支由張國華為軍長、譚冠三為政委的英雄部隊,征塵甫卸,又打起揹包扛起槍,遵照毛主席提出的“一面進軍,一面建設,一面築路,一面生產”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難,向西藏進軍!

然而,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是何等艱鉅、條件是何等惡劣、困難是何等艱險啊!

從甘孜到拉薩,3200多里征程,道路——沒有,卻要翻越十幾座杳無人煙的大雪山;糧食——供應不上,卻要每人負重五六十斤行軍;環境——高寒缺氧,頭重腳輕卻仍要承擔開山修路之任務,同時還有西藏反動分裂分子的破壞搗亂。重重困難,道道險關,使進軍西藏被稱之為“第二次長征”。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

正是在充滿艱險的進軍途中,在解放、建設西藏的激情歲月中,進藏部隊和各路人員錘鍊鑄就了“特”字當頭的老西藏精神,和平原地區相比,在高海拔嚴寒缺氧環境中奮鬥要付出更多的體能和辛勞,因此這突出“特別”二字的精神也特別讓人感動;在邊進軍邊修路、建設和養護川藏、青藏公路過程中,築路部隊和民工發揚“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克服千難萬險,打通兩條進藏公路,亦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十八軍部分首長合影。(前排左張國華司令員,前排右譚冠三政治委員。)

特別能吃苦

特別能吃苦——這是共產黨人和我軍將士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吃苦耐勞、不畏艱險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十八軍將士和老西藏們忠於祖國、聽黨指揮、服從大局、邊疆為家高尚品德的具體體現。

西藏號稱世界屋脊,條件艱苦。進軍伊始,十八軍黨委即提出:全軍同志要吃大苦,耐大勞,像當年紅軍一樣戰勝任何困難,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我們爬也要爬到西藏去,要用死在西藏、埋在西藏的氣概去完成黨交給的解放西藏的任務。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十八軍五十三師在昌都附近的達馬拉山上修築川藏公路

進軍途中,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所走之路是極地天路,他們負重徒步穿越荊棘叢生的叢林峽谷,渡過數十條冰冷湍急的河流,翻越十幾座高峻奇寒的雪山;糧食供應不上,就挖草根、野菜和捉老鼠充飢;疾病、雪盲、飢餓、寒冷、缺氧,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官兵的生命。當年十八軍文工隊隊長鄭克級同志曾用詩詞形象描繪出進軍之艱苦:“步履踏千山,羚鹿為友伴,累臥草毯,寒夜共月眠。負重八十斤,一步行三喘,飢吞生米,渴飲雪,地鼠為佳餐。”“長征苦,不堪言。進藏難,難於上青天。行軍近一載,馱馬頻頻倒路邊;戰友氣絕處,薄被裹屍葬荒原。”行軍路上一些同志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當部隊歷經千難萬險到達拉薩時,西藏反動分子公然叫囂要把解放軍趕走、餓跑。但進藏部隊並未被困難嚇倒,他們發揚我黨我軍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認真執行《十七條協議》,模範執行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根據毛主席關於“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生產自給、影響群眾”的指示,不增加西藏人民負擔,自己動手,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創辦八一農場。當時部隊剛到拉薩不久,生產工具缺乏,時值冬季天寒地凍,氧氣缺乏,糧食不夠吃,勞動十分艱苦。但部隊吃苦耐勞,僅用17天,便在拉薩西郊一片雜草叢生的河灘地上開荒2300畝。在大家辛勤勞作下,新開墾的土地當年就收穫糧食10萬餘斤,蔬菜60萬公斤,使部隊終於在西藏站穩腳跟,也反映了十八軍將士在雪域高原生產自救、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的鋼鐵意志和堅強決心。

修路,是進藏部隊面臨的又一艱鉅任務。高山阻隔,氣候多變,地形複雜,條件落後,後勤保障困難,都給築路帶來無數困難。但築路部隊和民工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在4年多時間裡完成土石方2930多萬立方米,終於在1954年修通聞名遐邇的全長2255公里的川藏公路和全長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而僅在修路過程中就犧牲3000多名同志,平均每修建1.45公里就犧牲一位同志。當兩條公路全線通車時,譚冠三將軍動情地說:“幾年來,我軍民風餐露宿,涉險無數,其艱難困苦之程度,犧牲之壯烈,令人感慨萬分!”並作詩曰:

惡水險山阻重重,萬里坦途只夢中;

壁立千仞堪崢嶸,江河澎湃豈容通。

從來鳥獸愁攀越,人跡罕至原野空;

而今五丁開山人,神兵天降奮奇勇。

深山峽谷顯好漢,怒江兩岸出英雄;

猛士身軀埋溝壑,天險從此變通途。

壯志已酬無遺憾,萬疊驚濤敬英靈;

艱難困苦常銘記,紮根邊疆更立功!

在艱難修路過程中錘鍊出的“兩路”精神,成為激勵後人不懈奮鬥的動力源泉。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譚冠三和藏族同胞在一起修水渠.

特別能戰鬥

特別能戰鬥——這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英雄主義的具體體現,是我軍將士為奪取勝利不惜流血犧牲豪邁氣概的充分反映。

當年的西藏不僅環境艱苦,且情況複雜。外有帝國主義殘餘勢力干涉,內有民族分裂勢力搗亂和破壞,鬥爭尖銳。

黨中央根據西藏少數民族地區具體情況提出和平解放西藏方針,併為此做了種種努力,但都遭到國外反華勢力和西藏當局的阻撓和拒絕。他們對中央派出的和談代表加以阻止、軟禁甚至殺害,決意關閉和談大門,並陳兵金沙江兩岸和昌都等地,妄圖以武力阻擋解放軍進軍西藏。為了實現解放西藏的戰略目標,中央決定以打促和,實施昌都戰役。該戰役自1950年10月6日發起,至24日結束,歷時19天,共計斃、傷、俘藏軍及民兵共57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昌都戰區環境極其艱苦,補給十分困難,作戰地區之廣、戰區地形之複雜、作戰行動之艱鉅,在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都是罕見的。而我軍將士發揚“特別能戰鬥”精神,堅定靈活,無堅不摧,堅強忍耐,既有吃苦耐勞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又有高度的組織紀律觀念,使昌都戰役圓滿實現預定戰役目的,打開了進軍西藏的大門,擴大了共產黨、解放軍的政治影響,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留下了熠熠生輝的一頁。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昌都戰役

在1959-1962三年平息西藏地區叛亂鬥爭中,我軍官兵堅決貫徹執行中央“軍事打擊、政治爭取、發動群眾三結合”的平叛方針,發揚英勇頑強、機智靈活、艱苦奮鬥的戰鬥作風,夜以繼日地戰鬥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補給困難、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的雪山草地和深山老林,忍飢耐寒,臥雪飲冰,連續作戰,反覆清剿,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和光輝戰例。這一斗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叛亂集團勾結帝國主義和國外發動勢力製造的叛亂,保衛了西南邊防的安全,使藏族人民從野蠻的封建制度下解放出來,走上了建設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在1962年震驚中外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我駐藏部隊又表現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

老西藏們就是用這種英勇無畏、吃苦耐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排除了各種困難,戰勝了各種敵人。

特別能忍耐

特別能忍耐——這是在西藏特殊環境下錘鍊出的極具特色的奉獻精神,是老西藏們高尚情操的具體體現。

雪域高原西藏被稱之為地球第三極。從自然條件講,空氣稀薄缺氧,氣候惡劣多變,交通閉塞不便,後勤保障困難。天路險峻,條件艱苦,使駐藏人員面臨極大考驗。能在西藏堅持就要有忍耐精神,耐得住艱苦,耐得住貧瘠,耐得住體能上的考驗。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從社會基礎講,少數民族地區,語言不通,發展落後,風俗習慣不同,民族宗教問題敏感,分裂和反分裂鬥爭複雜。在工作中要講政策和策略,有時受到誤解還要耐心做工作,爭取少數民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

從家庭親情講,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員捨棄常人所擁有的,放棄常人所享受的,舍小家為大家,忍受著親人分離、夫妻分離、兒女分離的苦楚,紮根雪域高原,矢志艱苦奮鬥。有的父母逝去不能及時趕回盡孝;有的妻子重病不能在身邊照顧;更多的是兒女不在身邊,不能盡到父母責任。十八軍政委譚冠三將軍從進藏起就與兒女分離,四個孩子寄養四個地方,直到1955年3月(一說1959年7月)他們全家六口才有一次團聚機會。我們說雖然老一輩革命家一生南征北戰,革命意志堅強,但他們也是人,也有兒女情長,但為了建設新西藏,他們不得不做出個人犧牲,這種骨肉分離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這種忍耐——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和親人長期分離的痛苦,更需要有高尚情操和奉獻精神的支撐。

特別能團結

特別能團結——這體現了我軍官兵和駐藏人員熱愛西藏、反對分裂、一心為西藏人民服務的博大胸懷;是自覺遵守政策紀律、嚴格守法、維護民族團結的具體體現。

為在西藏站穩腳跟,進藏部隊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做好上層統戰工作,同時開展影響群眾工作,搞好民族團結。西藏為少數民族地區,黨中央、毛主席根據西藏特殊情況,指示要認真做好上層統戰工作,通過上層影響下層,寄希望於西藏人民。1951年5月23日,《十七條協議》簽定的當天下午,毛澤東主席就特別叮囑張國華等同志說:“你們在西藏考慮任何問題,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這兩件大事,一切工作必須慎重穩進。”毛主席的指示強調了民族、宗教、統戰工作在西藏工作中的極端重要性。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亦提出“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飯”,西南局、西南軍區提出“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鬥”的原則。十八軍黨委和西藏工委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按照西南局的要求,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統一戰線政策,為搞好民族團結做了大量工作。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十八軍專門成立了政策研究室,詳細瞭解西藏的政治、經濟、宗教、民族等各方面情況,編寫了一系列政策規定,把黨的民族政策和軍隊紀律與藏區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保證了各項方針政策的正確制定與落實。譚冠三將軍對西藏上層愛國人士尊重愛護,赤誠相見,從政治上團結他們,從經濟上、生活上關心他們。

西藏黨、政、軍各級主要領導,既是戰鬥隊,也是工作隊,他們在各級都直接做統戰工作和群眾工作,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與西藏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高度的革命熱情與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敢幹和會幹相結合,既積極做上層統戰工作,又密切聯繫和依靠西藏人民,換來了群眾的更大信任。

特別能奉獻

特別能奉獻——這是黨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是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精神的具體體現。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歸根到底是特別能奉獻,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只有具備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做到無私無畏,勇於奉獻。

駐藏部隊官兵和地方各族幹部,都是把個人得失、進退、家庭乃至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而把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解放西藏、建設西藏、保衛西藏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黨叫幹啥就幹啥,從不講任何價錢。譚冠三將軍一進藏就表示了要“把老骨頭埋在西藏”的決心,他曾在詩中滿懷豪情地說:

男兒壯志當報國,藏漢團結重如山;

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進藏人員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譚冠三將軍在西藏八一農場蘋果園

為了西藏工作的需要,老西藏們堅持“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短的十幾年,長的幾十年。許多老西藏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據不完全統計,約有5000多名同志犧牲在西藏的工作崗位上。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軍將士和駐藏人員用寶貴生命和艱苦實踐、用忠誠、信念、深情和品格鑄就的,它既是前輩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新時代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2015年8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長期以來,在西藏工作的同志們和西藏各族群眾心心相印,始終堅持講政治、顧大局,不畏艱難、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智慧和力量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11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的習近平,率團赴西藏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週年慶祝活動期間的講話)

如今的西藏和當年的西藏相比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但老西藏精神卻永不褪色,代代相傳。孔繁森、李素芝等一批批英雄模範人物就是踐行老西藏精神的傑出代表。在新時代條件下弘揚老西藏精神,仍要繼承以各民族團結核心的團結精神和在高原特殊環境下的奮鬥奉獻精神,依照黨的十八大後黨中央提出的“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則,續寫西藏發展的新篇章。(本文作者邢濟萍系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