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作為中原腹地,依舊存在眾多的諸侯國,下面這些青銅珍品,均出土於這些古國。

春秋『曾子伯(上冘下臼)』青銅盤,1973年河南桐柏月河出土,器內底鑄銘文:『唯曾子伯(上冘下臼),其用吉金,自作旅盤,其黃耉令終,晚年無疆,子孫永寶用享。』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時期中原有3個曾國,其間相互關係尚難以確切明瞭,今方城一帶在夏代時有姒姓繒國之封,延續至西周。春秋時,曾國南遷至桐柏、新野一帶。另一支姒姓鄫國在今山東蘭陵縣附近。2011年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的發現,表明在湖北隨棗走廊地區還有一支曾氏國族,這個曾國與文獻中隨國的關係,與隨州擂鼓墩大墓墓主曾侯乙的關係,稱為歷史學、考古學研究的重點。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蔡公子義工』青銅簠,1966年河南潢州高稻場出土,器內底鑄銘文:『蔡公子義工之飤簠。』這是一件蔡國公子所作的禮器,其名為義工。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蔡國始封君叔度為武王弟,封地原在滎陽西北,三監之亂後,蔡叔度遭流放而死,周公復封叔度子胡為蔡侯,都邑遷往上蔡縣,故城遺址在上蔡縣城關一帶。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蔡國因處於楚國北上爭霸中原的要道,數度為楚所滅,都城亦相繼遷往呂亭(今新蔡)、州來(今安徽鳳台),蔡國一直受到楚國強權的影響,長期稱為楚的附庸,並最終為楚所滅。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獸耳熊足青銅舟,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鄭國是周宣王弟桓公友的封國。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位於春秋時期鄭國的核心統治區,其墓主人應為鄭國一代國君,學者認為可能為簡公、成公、僖公中的某一位。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西周末年,鄭桓公借地於虢、鄶之間(今滎陽、新鄭一帶),趁西周末之亂滅鄶與東虢兩國並佔有其地。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初曾有小霸之地位,中期以後依違於晉、楚兩大勢力之間,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江叔(上次下蟲)』青銅鬲(附匕),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器內壁鑄銘文:『江叔(上次下蟲)作其尊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之。』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江國屬嬴姓,傳為太昊之後,屬古東夷部族的一支,其故城在今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春秋時期,江國原與楚國親睦,後與黃國一起服齊叛楚,公元前623年為楚所滅。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這件『江叔(上次下蟲)』青銅鬲出土的淅川下寺1號墓是楚國貴族蒍子倗墓,應是江、楚關係惡化後楚國侵掠江國所獲的宗廟彝器。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戰國鳥獸紋貫耳青銅壺,傳河南汲縣出土。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魏國遠祖是文王之子畢公高,其後裔畢萬事晉,因功受封於魏。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三家分晉後,魏國勢力向中原腹地挺進,魏惠王遷都大梁(今開封)。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戰國初,魏國曾是最強大的諸侯國,戰國晚期勢力逐漸削弱,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汲縣山彪鎮戰國墓地被學者認為是魏國貴族墓地。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黃君孟』青銅豆,1983年河南光山黃君孟夫婦墓出土,器口沿與折肩之間鑄有銘文:『黃君孟自作行器,子子孫孫永祜福。』黃君是對黃國國君的稱呼,孟指其夫人,因為姬姓國族之長子,故稱黃夫人孟姬。據研究,黃國為嬴姓。黃國之先,乃東夷族鳥夷的一支——黃夷之後,起源於燕山之北的黃水,南遷到河南內黃、外黃、黃溝、黃池、黃亭一帶,並與華夏族交往,進入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一支則南下山東黃縣的黃山,商代中葉又南遷於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為楚國所滅,移民遷至今湖北黃岡、黃陂、黃梅一帶。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樊夫人龍贏』青銅盤、匜,1978年河南信陽平橋南山嘴出土,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兩器底分別鑄有銘文:『樊夫人龍贏自作行盤』,『樊夫人龍贏自作行匜』。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樊夫人』為樊國國君樊夔夫人龍贏。樊國嬴姓,關於其地望,有湖北樊城與河南信陽兩種說法。1978年信陽平橋樊君夫婦墓的發現,為樊都信陽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時期,樊睦於楚,《列女傳》載楚莊王有寵妃樊姬,當時樊國之女適莊王者。樊國史蹟不得其詳,其後或為楚所滅,襄陽樊城或為樊被滅後所遷楚地之民。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左羕右阝)子白受』青銅鐸,1994年河南桐柏月河出土,器兩面分別鑄銘文:『(左羕右阝)子白』、『受止鐸』、『(左羕右阝)子』即『養子』,指春秋時期的養國國君,其名為白受。養胃嬴姓小國,與江、黃、樊等國皆為東夷少昊族系後裔。養國地望,文獻失載,桐柏縣月河鎮左莊附近出土的養國青銅器,有『養子』、『養伯』等銘文,證明當地為春秋時期養國國君級別的墓地,但此時養國當已成楚國附庸,為沈丘之養被滅後所遷之地。楚國有神射手養由基,即養國貴族之後。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許公』青銅戈,2002年河南平頂山葉縣舊縣鄉4號墓出土,器上鑄銘文:『許公之車戈。』『許公』應即春秋晚期許國國君許靈公。許為江淮間的姜姓小諸侯國,同齊、呂、申一樣為炎帝之後、四嶽苗裔。其故城在許昌,後又遷於葉縣和城父(今安徽境內)。約公元前504年,許為鄭國所滅,後因楚國勢力扶植而復國。許自許昌遷於葉,實已說明其成為楚國附庸,最後也因其依恃楚國勢力,疏於修繕與中原各國關係而在戰國初年為魏國所滅。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鉞形青銅戟,2002年河南平頂山葉縣舊縣鄉4號墓出土。此戟鑄成鉞形,有三戈頭,紋飾複雜,造型奇特,但並非實戰用的兵器,而是儀仗用戟,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春秋鏤空曲刃青銅矛,2002年河南平頂山葉縣舊縣鄉4號墓出土。此矛頗罕見,矛尖和兩側曲刃鋒利,直刺的殺傷力也更大,最奇的是。矛的脊部鑄成鏤空狀,這可不是裝飾,而是最實用的血槽,一旦插入敵人體內,就可以大量放血,快速消耗敵人,制敵於死地。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戰國『卅三年鄭令』青銅鈹,傳河南汲縣出土,器中脊鑄銘文:『卅三年,鄭令□(槨、郭)□,司寇趙它,往庫工師皮耴、冶尹啟造。』韓之祖先與周同姓,其苗裔事晉,封於韓原,三家分晉侯,國都先後從平陽遷至宜陽(今宜陽縣韓城鎮)、陽翟(今禹州市)、新鄭,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韓國是戰國冶鑄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稱號。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戰國『八年陽翟令』青銅矛,1971年河南新鄭白廟範出土,器上鑄銘文:『八年,陽翟令(上訢下心),司寇□□,右庫工工師樂臤、冶啟造端韓刺。』陽翟是戰國時期韓國南下中原的遷都地之一,故城位於今河南禹州市老城區,韓國遷都陽翟是為了積蓄力量伺機滅鄭,故陽翟故城帶有顯著的軍事性質。徙鄭之後,陽翟仍是韓國的重要都邑,擁有大量的軍事部署和設施。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古國青銅器賞珍

注1: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注2:文字參考展覽說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