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從王翦做的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他為何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善終的

戰國時代不愧是戰字開頭的時代,當時七個國家互相戰爭,可以說是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少傳奇的篇章,由此造就了許多名將。比如一口氣攻下七十座城的樂毅,被諸葛亮視為偶像。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王翦、廉頗。可是他們中除了王翦得以善終外,其餘三個結局都很令人惋惜,他們本可以在戰場上創造更大的傳奇,可是由於自家君王的猜疑,要麼被處死,要麼被放逐。而王翦侍奉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和秦始皇四朝,沒有被君王猜忌,也沒有被權臣記恨,可以說是名將圈裡的一股清流。因為別的名將要麼被猜忌而逃往別國,要麼被人記恨,出言中傷,而未使人間見白頭。那麼王翦是如何做到這一步的呢?我們看他做的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

一、不費一兵一卒幫范雎報仇,獲得了秦王和范雎的重視

由於秦國商鞅變法崛起後,開始不斷擴張地盤。但是這導致了其餘六國建立了抗秦統一戰線。雖然秦國當時是戰國七雄中的超級大國,但是面對綁在一起的六國也沒有什麼辦法。

從王翦做的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他為何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善終的

范雎的影視形象

這時,在魏國因才幹被人嫉妒,差點被打死的范雎來到了秦國,為秦國指明瞭前進方向“遠交近攻”。秦國在正確方向的指引下,瓦解了六國的聯盟,開始顯現出了一統天下的氣勢。

龍游淺水遭蝦戲 ,虎落平陽被犬欺。得勢狸貓兇似虎 ,落配鳳凰不如雞。 誰無虎落平陽日, 誰無龍游淺水時。 有朝一日龍抬頭 ,我要長江水倒流 。有朝一日虎歸山 ,我要血染半邊天。

范雎因為以前受過魏國丞相的侮辱差點致死,現在東山再起,魏國丞相是誰?范雎便放出話,要魏國交出魏齊,否則發兵攻魏。

很多人認為范雎發達後便報復魏齊是小人行徑,因為後世的韓信在當上楚王后還饒了給他“胯下之辱”的人。

這個小編認為是冤枉范雎了。藥劑師圈子裡有句話“離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所以“離開形勢談論人物就是耍流氓。”

范雎當時在秦國走上人生巔峰,而他的仇人在魏國。對於秦國來說,恨不得先揍魏國一頓,然後宣稱是為了和平。而這時有魏國丞相曾侮辱秦國丞相這一大好理由,秦昭王估計覺得任用感激范雎有“買一送二”的感覺,不僅有了一位良相,還有一個出兵的大好理由。所以即使范雎沒有這個意思,秦國也肯定會好好利用的。而范雎在當上秦國宰相後因以前魏國同事須賈給他一件粗絲袍,而饒了他性命。范雎受難是就須賈打的小報告,可見范雎也不是印象中的睚眥必報。韓信當時是楚王,如果直接殺了屠夫,可能會落下不好的名聲,所以選擇放過屠夫,並且還讓他做官,獲得了民心。但是誰又能保證韓信不是想趁屠夫犯錯在名正言順的殺了他呢?

從王翦做的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他為何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善終的

平原君的影視形象

魏齊見勢不妙,趕忙逃到趙國,得到了平原君的庇護。後來,長平之戰,秦國打敗趙國。可是白起因范雎的中傷而死,人們都恨不得躲著范雎。而這時王翦向秦昭王建議,由秦昭王約平原君赴宴,然後趁機扣留,逼趙國交出魏齊。

魏齊沒有辦法,只好又又逃到魏國信陵君那裡,結果信陵君猶豫不定。魏齊只好自殺,趙王拿魏齊人頭去換平原君。

在別人都躲著范雎,甚至將軍們私下裡都看不起范雎時,王翦主動出擊,獻言獻策,洩了范雎心頭之恨。雖然兩人之間很少交往,但是范雎肯定對王翦是十分感激的,由此秦昭王也是對王翦更加重視。王翦在關鍵時刻出手成功為范雎報仇,同時為秦國節省了軍力,獲得了當時秦國掌權派范雎和秦昭襄王的重視。

二、洞悉人性中的精微之處,使秦始皇心悅誠服

秦始皇在滅了韓、趙、魏三國後,開始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的宿命之敵—楚國。說楚國是秦國的宿命之敵,因為秦國崛起後,楚國是合縱長,聯合其他國家抗秦。秦國後來想出了連橫,來破壞六國的合縱。但是其餘國家本著哪邊好處多,就站哪邊的原則,產生了一個成語“朝秦暮楚”。好在秦國憑藉著六代國君死磕的精神,終於在秦始皇這一代造就了秦國氣吞六國的氣勢。

從王翦做的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他為何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善終的

秦始皇的動漫影視形象

秦始皇開始考慮如何打敗楚國。於是問秦軍中的新人猛將李信需要多少人才能滅楚。李信就像一個打滿雞血的人,特別猛。他曾經帶著幾千人在燕軍中活捉太子丹,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是猛將的標誌,而李信竟然活捉敵軍的主帥,可以說是狼人般的存在了。

李信回答秦始皇二十萬就足夠了。秦始皇覺得這個二十萬不太靠譜,雖然李信比較猛,但是架不住楚國地大人多啊。

於是,秦始皇問久經沙場的王翦需要多少人,王翦說需要60萬。秦始皇又覺得這個回答又有些太謹慎了。如何抉擇成立秦始皇的一個難題,是謹慎些呢,還是大膽些呢?

或許是秦國接連的勝仗極大地增加了秦始皇的自信,又或許是秦始皇的少年熱血,他選擇了和他同是一代人的李信,為了堅定自己的信念,他說王翦老了,比較膽怯;李將軍年少有為。

可是,現實狠狠打了秦始皇一耳光,李信被楚國打得大敗。

秦始皇知道後,生氣、後悔各種情緒聚於一身。不過,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便去請求王翦出山相助。

很多人認為後面王翦索要錢財是其老謀深算的表現。但是這時王翦的表現絲毫不亞於後面,甚至比後面還好。

從王翦做的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他為何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善終的

王翦的影視形象

秦始皇到了王翦家,王翦推脫有病。後面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於是王翦說必須要60萬,秦始皇說沒問題。

這其中體現了王翦對人性的洞察到了十分精微的地步。

如果你一直委屈自己幫別人,別人是不會在意的,也不會去理解。你說出自己的難處,別人只會讓你想辦法克服,因為別人覺得你很廉價。

同樣,如果一開始不推脫,而是直接就開始為秦始皇伐楚。那麼秦始皇是不會很在意王翦的感受,然後王翦要60萬,那麼秦始皇很有可能會討價還價一番。所以王翦先推脫,引來秦始皇的再次致歉,然後趁機答應提出要求。這樣,秦始皇很爽快的答應了。如果王翦一直推脫,那麼秦始皇一定會很憤怒,到時別說60萬大軍了,很可能王翦自己都要倒貼自己的三族出去。

這就是人性中的奇妙之處,太過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而經過一番拉鋸得到的,即使多花了代價,也反而覺得是值得的。

而王翦明白這一點,並且善加利用,最後成就了自己。後面向秦始皇要錢,秦始皇照給不誤,因為王翦只是愛財罷了。以後天下都是我的,這點錢財與天下相比,算不了什麼,我給。

若論軍事能力,或許王翦比不上在同一“戰國四名將天團”中的白起和李牧,因為他們都放在了軍事上。而王翦不僅把眼光在軍事上,還放在了政治和時局上,王翦正是憑著對時局的精準把握,對人性的細微把握,才成為了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善終的。可以說王翦的層次要高於其他幾位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