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百家爭鳴哪裡是思想文化繁榮?純粹是一場獨眼龍文化氾濫的危機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在此期間,湧現出大批光耀華夏的大哲聖賢,老莊、孔孟、墨子、荀況韓非子、蘇秦張儀等等。這一時期的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到了巔峰,諸子在各自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歷代文人所傾慕。

百家爭鳴哪裡是思想文化繁榮?純粹是一場獨眼龍文化氾濫的危機

然而,有一個人卻冷眼旁觀,超然獨邁,認為這是一場文化危機。因為在他看來,天下大亂之際,學術領域魚龍混雜,聖人賢王不顯於世,全都韜光晦跡於草莽之間。各家各派,互為獨立,各修各的道,各養各的德,學術界多是些孤芳自賞的獨眼龍,看問題片面而獨斷,卻自以為登峰造極。

這個人就是被譽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的大哲莊子。

在道家的觀念裡,“道”是宇宙間唯一的永恆,是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存在。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由於諸子百家各自從自身立場和需要出發,將大道豆剖瓜分,把一個完整的“道”給肢解了。

諸子們得了一點“道”的體味,都以為自己的得道了,實際上是諸子們分別得到了“道”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各自研究都成了專家,也就是“專門家”,得到眼睛的只研究眼睛,得到耳朵的只研究耳朵,他們之間互不聯繫,因此,研究眼睛的專門負責察看,研究耳朵的專門負責聽聞,嗅的專嗅,講的專講,彼此之間相互隔絕,不能交流旁通,只能以自己的片面所得而“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於是群魔亂舞,大道不彰。

百家爭鳴哪裡是思想文化繁榮?純粹是一場獨眼龍文化氾濫的危機

莊子認為,諸子們只會割裂大道,割裂客觀世界的整體聯繫。他們缺乏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把握,他們的頭腦簡單而固執,缺乏宇宙精神和人類智慧。因此,整個學術界混合成了一個大廢物,內聖外王之道就此沉淪。

對此,莊子悲嘆道:“悲夫!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他預見到,由於諸子紛爭,以“道”為天的內聖外王時代行將結束,以人為天的內法外儒時代行將到來。

在莊子的觀念裡,內聖外王之道是中國文化一以貫之的施政方略,從遠古伏羲,到唐堯虞舜,再到夏禹王,無一不是以道為宗的開明時代。然而,諸子紛爭,大道支離,勢必開啟“以人為天”的愚昧時代。事實證明了莊子的預言,戰國以後,大道廢而仁治興,古代的道治天下終於被“人治”社會所取代。

莊子為何說天下大亂時,得道的真人不顯於世,唯獨“獨眼龍專家”橫行於世?

因為在莊子的世界觀裡,得道之人是天人、神人、至人、聖人、君子,餘下為百官、民,而戰國時期縱橫於世的,從“天人”到“聖人都隱匿不出,少量的君子無濟於事,只剩下唯命是從的百官與百姓。那麼,天人、神人、至人、聖人、君子、百官、民是怎麼劃分的呢?

莊子在《莊子·雜篇·天下》對此有明確描述:“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莊子的意思是說:內聖外王之人都有他產生和成就的原由,即宇宙萬物本體混一的“道”。

“內聖外王”是莊子原創的哲學概念,後為各家所用。這個“一”即是“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莊子說:

不離於宗,謂之天人;

不離於精,謂之神人;

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燻然慈仁,謂之君子;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

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百家爭鳴哪裡是思想文化繁榮?純粹是一場獨眼龍文化氾濫的危機


莊子對這幾種人群的劃分大意是說:

不離道的本源,謂之天人,也即純任自然,天人合一之人;

不離道的精神,謂之神人,也即老子所云“嬰兒”般返璞歸真之人;

不離道的真諦,謂之至人。

效法自然大道,能明察跡象,預見未來,因時而變,謂之聖人。

以仁心體恤百姓,以義理協調關係,以禮教約束行為,以音樂調和情緒,溫暖慈愛,謂之君子。

官員是這樣一群人,他們遵紀守法,盡職盡責,名實相副,為楷為模,其職責就像一二三四之數那樣清晰明顯;

民眾,則要有事做,不能失業。吃飯穿衣,重中之重。還要生兒育女,經營家業,扶老攜幼。生存乃民眾的起碼原則。

莊子認為,古之道術彌綸天地,無所不在,如今都退化成學術,陷入危機,難復舊觀了,因此,他對當時流行的幾家給以梳理並稍加點評,希望人們汲取教訓,“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 ”。

墨家

可謂是一勤二儉三樸實的代表,這個團隊紀律嚴明,見義勇為,主張兼愛和平非攻,赴湯蹈火,拯救社會。然其主張偏激,普通人難以接受。墨子本人好學多識,不搞特殊,沒有架子。他反對儒家推崇的堯舜禪讓、湯武革命那一套 ,尤其反對禮樂制度。他有才幹,算得上才幹超群的人。但如今世上已無此類人。

宋尹學派

此派以宋鈃和尹文為主,兩位皆屬齊國稷下學派人物,他們胸懷天下,以禁攻休戰,罷兵活民為宗,救世修身,剋制物慾,主張社會平等,充當救世士。他們低調務實,守弱不爭。

彭蒙學派(法家)

代表人物是彭蒙和田驕、慎到兩位弟子,也屬於齊國的稷下學派人物。他們公正不結黨,不抱先入為主的成見, 也不標新立異,辦案潑辣大膽, 面對社會問題,敢於干預。但是法家動輒用刑,此道絕非正道。彭蒙及其學生田驕、慎到都距離道術很遠。

道家

他們主張清靜無為,皈依宇宙精神和人類智慧,道家認為無和有乃自然存在的矛盾統一體,並以此解釋天地萬物的變化。道家尊奉大一,即道的唯一本源。道家主張柔弱謙卑 ,讓萬物按規律自生自滅。

老聃說:老聃曰:“知其雄,守其 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所以說,老子與關尹,古之博大真人哉!

莊周

莊子把自己也單列一家,並且長篇大論。莊子認為規律無形無象,生與死無非是陰陽的聚散空間茫茫,時間恍恍,研究自然大道,自成 一家。他以縹緲無稽的原理,浩蕩無際的邏輯,乘興暢遊與天地之間,既不願偏袒,也不固執。他認為當今世界混沌不清,“不可與莊語”,只好借寓以抒懷言志。他能獨立於官場之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又平等對待天地萬物,與世俗妥協共處。

儒家


在諸子中,莊子唯獨沒說儒家的缺點,但並不代表莊子完全贊同儒家。莊子只說了兩點。一是說君子:以仁施行恩惠,以義建立條理,以禮規範行為,以樂調和性情,表現溫和仁慈,此乃君子。二是說“六經”:《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莊子認為:道家的東西誠然透徹,儒家的東固有不足。然而明道者畢竟還是少,社會大眾更多的還是需安頓的,所以,儒家在安撫人心方面也有其施展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