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关系这么好,而朱祁镇和朱祁钰为何却反目成仇?

肖申克的玖叔1


在“土木堡之变”前,朱祁镇和朱祁钰关系实际上远比朱由检和朱由校这对兄弟的关系好。


作为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钰由于母亲吴氏是朱瞻基在皇太孙时的婢女,所以庶出的身份,决定了他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去考虑又权力有关的东西。

不过宣德10年,朱瞻基驾崩后。8岁的朱祁镇封7岁的朱祁钰为郕王,颇有点“桐叶封弟”的意思。


但这背后其实可以看出,张太皇太后对这个庶出的孙子还是颇为照顾。因为即便按照祖宗成法,封王就藩,也要等到朱祁钰成年。

朕弟祁钰今特颁册宝封为郕王。尔其恪勤忠孝,亲贤爱民,永笃籓辅,钦哉毋怠。——《明英宗实录》

但是朱祁钰封了王以后一直留在京城未就藩,而朱由检被封为信王后也是一直在京城未就藩。

虽然表面上都是因为兄长喜欢弟弟,不让就藩,但背后还是有很大区别。

朱祁镇是喜欢弟弟,自己离开京城,由弟弟朱祁钰监国。要知道监国理论上是太子的事情,当然朱祁镇的太子太小,没能力监国。可是历史经验通常最忌讳的就是交给兄弟监国,但是朱祁镇并没有此忌讳。


朱由校是需要弟弟,朱由校绝非只是一个只会做木匠活的皇帝。他是明朝后期权谋手段仅次于嘉靖的一个权谋高手。只不过他读书少,所以没办法像嘉靖那样,用文官集团擅长的礼仪来征服文官,他只能用魏忠贤这种没文化、不讲理的人开压制文官。自己装着不关心政事。但是翻来《明实录》,朱由校无论战略眼光还是驭人手段以及识人之明,只要深究一下,让人脊背发凉。但他也有缺点,就是遇事不能断,看得很通透,就是没行动、没结果。他留着朱由检,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自己没后,以防不测。但是他也知道朱由检这人做皇帝水平不行,这也是他最终的无奈之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朱祁镇和朱祁钰在发生问题前,关系比朱由校和朱由检关系要好很多。

但是最终“土木堡之变”以后,朱祁钰和朱祁镇的身份已经发生了逆转。一旦尝试过权力,谁还舍得放下?更何况这背后该牵连着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所以朱祁镇恨朱祁钰背信弃义,朱祁钰恨朱祁镇为什么不死,让自己背信弃义。最终两人在土木堡之变后,兄弟再未见面、纵谈情深。

而朱由校很遗憾自己要走了,自己认个儿子回来继承自己的江山,似乎也可以满足自己一个有嗣的愿望,但是那样大明姓不姓朱都未必了,还是交给自己弟弟踏实一些。还留下一段佳话这不好么?


炒米视角


我们先来看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和天启帝朱由校。

这两位是异母兄弟关系,前者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后者是长子。朱由校作为哥哥,肯定是先继承皇位的,朱常洛1620年驾崩,朱由校继位。从1620年开始,一直到1627年,都是朱由校做的皇帝。

1627年朱由校因为落水生了一场大病,后又服用“仙药”而身亡,年仅23岁。朱由校在死之前,曾召见过朱由检,并告诉朱由检”我死后,由你来当皇帝“。于是朱由检在1627年登基即位。

为何朱由校会让自己的弟弟来继承皇位,而不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呢?

因为朱由校并没有儿子,就连女儿也没有。朱由校很可怜,曾有过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但都早夭。而且,朱由校就只有朱由检这一个弟弟了,因此,朱由校只能把皇位传给年仅17岁的朱由检了。

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和第七位皇帝朱祁钰

朱祁镇和朱祁钰同样是异母兄弟,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而朱祁钰则是次子,朱瞻基就这两个儿子。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8岁的朱祁镇继位。

在朱祁镇22岁那年,因被宦官怂恿亲征瓦剌而被俘。朱祁镇被俘之后,明朝没有皇帝做主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明朝大臣便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了。

朱祁钰登基后,尝到了做皇帝的甜头,后来瓦剌表示要释放朱祁镇,朱祁钰不愿意,朱祁镇还是偷偷跑回来的。回来后的朱祁镇立马就被朱祁钰给软禁在了南宫,这一软禁就是七年。

朱祁钰为何要软禁朱祁镇呢?因为朱祁钰不想将皇帝之位还给朱祁镇,他坐皇帝的宝座上瘾了。

七年后,朱祁钰身体不行了,大臣石亨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谋划拥立朱祁镇重回皇帝之位,公元1457年,朱祁镇成功复辟,再次当上皇帝。而朱祁钰呢,则被朱祁镇软禁在了永安宫,一个月后,朱祁钰莫名去世。


朱祁镇、朱祁钰为何反目成仇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权力,朱祁钰想做皇帝,朱祁镇也想,而皇帝只能有一个,所以利益冲突,只能反目成仇,最终胜者为王。

当然,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朱祁镇被俘,假如朱祁镇没有被俘,朱祁钰也就当不上皇帝,更尝不到甜头。

反观朱由校和朱由检,朱由校坐皇帝时,平平安安,没有给朱由检机会当皇帝,就算朱由检想当皇帝,他也得等到朱由校死去时才可以。


理科男读历史


首先,我不知道你这个朱由检和朱由校关系好的论点是怎么得到的,如果是仅仅是因为朱由校把皇位给朱由检了就推断他两关系好未免有点太牵强了。

天启帝


朱由校死的时候虚岁也才23岁,很年轻,这一点从他的画像上就能看出。封建王朝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肯定是皇帝的儿子,但是朱由校死的时候没有儿子。

朱由校先后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可都早早夭折了,也就是说他死的时候不管没儿子,连女儿都没有。

崇祯帝


儿子没有,就得在自己的兄弟中找了,朱由校倒是有一个同母的弟弟朱由㰒(shé, xué,多音字,坑爹的老朱定下的破规矩),但同样早早夭折了。

同母的没有,异母的也可以。

朱由校他爹朱常洛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总共当了不到三十天的皇帝。它一共生了七个儿子,长子就是朱由校,朱由检排行老五,他上面除了朱由校外还有三个哥哥。

那为什么皇位轮到他坐呢?没错,他的三个哥哥都早早夭折了(庆幸生在二十一世纪)。

所以很自然的,这个皇位就该朱由检坐。



不过历史上朱由校对朱由检确实还不错。天启二年(1622年),12岁的朱由检就被册封为信王。

朱由检被封为信王后,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朝廷在礼仪和尊崇上都对他做得很到位。在皇兄的关照下,朱由检的生活还算安逸。朱由校对弟弟也非常宽容,有一次,朱由检和已经成为皇帝的哥哥玩耍,还没成年的朱由检可能是见皇帝的派头很耀眼,就莽莽撞撞地问皇帝:“皇兄,你的皇帝能让我做吗?”这在封建礼法中是大逆不道的话,如果遇到较真、严厉的皇帝,朱由检的这句戏言可能就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但是朱由校却毫不在意,反而笑呵呵地回答弟弟:“可以啊。等我再干几年,就让你干!”谁想,这句话日后竟然成了现实。

土木堡之变前,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关系也还是蛮融洽的。

朱祁镇九岁登基做皇帝,随即封八岁的弟弟朱祁钰为王。22岁朱祁镇御驾亲征,留21岁的朱祁钰监国,将整个国家都交给他弟弟了,可见对朱祁钰还是相当信任的。



接下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人抓去当了俘虏,朱祁钰在大臣的推举下半推半就当了皇帝,击退了瓦剌大军,保卫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权利就好像鸦片,朱祁钰虽然是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当了这个皇帝的,可一旦掌握了权利,便像大多数人一样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们很难苛责朱祁钰,毕竟古往今来为了皇位弑父杀兄的大有人在。



朱祁镇被囚禁的七年时间内,他完全有机会有能力让朱祁镇悄无声息的死去,可是他没有这么做,足见他还是念兄弟情的,反而是朱祁镇复辟后对待他的种种更显得冷酷无情。


历史的书签


明朝历史上有两对同父异母的兄弟皇帝,分别是朱祁镇、朱祁钰兄弟和明朝最后的两个皇帝朱由校、朱由检兄弟。朱祁镇、朱祁钰反目成仇,朱由校、朱由检兄弟却没有像他们的祖辈那样不和谐,朱由校病死后,反而把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

朱祁镇、朱祁钰的父亲就是大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意外去世让幼小的朱祁镇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帝,小皇帝在亲政时,赶上北方的瓦剌人经常到明朝骗取财物。朱祁镇很愤怒,在宠信的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很不幸的是,在征伐瓦剌的过程中被俘虏。瓦剌希望依靠明朝皇帝进一步勒索财物,但当时孙太后和兵部右侍郎于谦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击退了瓦剌人。

瓦剌人感觉到了朱祁镇已经没有用处了就把他放回来了。如果此时朱祁钰把皇位还给哥哥或者保留侄子朱见深太子的位置或许兄弟也不会反目。但在权力的诱惑下,朱祁钰废了侄子朱见深太子的位置,转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并囚禁了返回北京的哥哥。囚禁期间,朱祁钰让锦衣卫严加防范自己的哥哥,让曾经的一国之君和自己哥哥吃穿不足,饥寒交迫,愤恨的种子在此时就已经种下了。经过七年的囚禁生活,在心腹的协助下,朱祁镇实现了复位。囚禁的屈辱让朱祁镇不在顾及亲情,把朱祁镇软禁起来,当年,朱祁钰就病重死了。并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戾是罪过的意思。可见,朱祁镇对于弟弟朱祁钰是多么的恨。

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是明光宗朱常洛的两个儿子,朱常洛在位不足一年就去世,同样年幼的朱由校即位,此时,关外的女真人逐步兴起,威胁着蓟辽安全。但朱由校是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整日醉心于木工,不理朝政,让太监魏忠贤掌握朝政,一次落水生病服用所谓仙药让朱由校一命呜呼,因为没有儿子,在去世前,指定自己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检委皇位继承人,朱由检也成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

从明朝两对兄弟皇帝的人生经历看,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的感情要好过他们的祖辈朱祁镇和朱祁钰,不难看出,主要原因,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关系恶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权的争夺,试想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朱祁钰一辈子也不会做皇帝,不会贪恋皇位囚禁自己的哥哥,也不会让自己的哥哥过着八年的非人生活。而朱由校在病死前传位给弟弟朱由检,双方并没有真正出现在皇权的争夺中,哥哥临死还把皇位给了弟弟,兄弟关系自然更好。


舍我谈老师


朱祁镇与朱祁钰兄弟后来之所以反目成仇完全是因为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鼓动下统帅五十万明军主力抵抗瓦剌,因为皇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朱祁镇让弟弟朱祁钰监国主持朝政,可见朱祁镇对弟弟朱祁钰非常信任,一点也不担心朱祁钰抢班夺权。

如果朱祁镇不犯让大太监王振瞎指挥的低级失误,就不会有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与朱祁钰兄弟也不可能反目成仇。

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统帅的明军遭遇明朝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五十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五十多个王公大臣战死,更糟糕的是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主,皇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明朝立即面临亡国的危险,因为瓦剌完全可以用明朝皇帝朱祁镇作为人质逼迫明朝投降。

在瓦剌大兵压境围攻北京城的危急情况下,两岁的皇太子朱见深无法担当领导明军抵抗瓦剌的重任,在于谦等大臣的强烈要求下,没有任何野心的朱祁钰被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祁钰虽然从来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但他做皇帝的能力比哥哥朱祁镇还要强不少,朱祁钰领导明军以少胜多打退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又铲除阉党励精图治,使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转危为安开始中兴。

但自从朱祁钰登上皇帝宝座那一天开始,由于皇权的唯一性与残酷性,朱祁镇与朱祁钰之间的兄弟之情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条你死我活的不归路。

朱祁钰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宋高宗赵构那样坚决拒绝大哥宋钦宗赵桓回国那样拒绝大哥明英宗朱祁镇回国,这样做虽然冷酷无情,但不至于兄弟之间自相残杀。

虽然朱祁钰知道大哥朱祁镇回来是对自己有巨大威胁的定时炸弹,但天性善良的朱祁钰还是心慈手软,对大哥朱祁镇还是顾念曾经的兄弟之情,虽然朱祁钰有些不情不愿,但还是几次派使者去瓦剌把朱祁镇接回国,并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虽然朱祁钰善良,但朱祁钰并不傻,他不可能让大哥朱祁镇真的像太上皇一样凌驾于自己之上,因此朱祁钰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并断绝朱祁镇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兄弟之情彻底恩断义绝。

即使朱祁钰不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朱祁镇与朱祁钰的兄弟之情在残酷的皇权面前已经不复存在,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镇与朱祁钰代表的是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可谓水火不容。

朱祁钰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七年,并废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让朱祁镇对弟弟朱祁钰充满仇恨,认为朱祁钰忘恩负义。

朱祁钰因为唯一的儿子夭折郁郁寡欢生病,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一伙奸臣趁机勾结孙太后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东山再起复位以后,残酷地派太监蒋安把29岁的弟弟朱祁钰活活勒死,明朝终于也没有避免兄弟之间自相残杀的悲剧。

而朱由校与朱由检的兄弟之情没有遇到土木堡之变这样的致命考验。朱由校曾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指着龙椅这样跟朱由检说,他说我把这个位子让给你好不好?在别的兄弟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的时候,朱由校却能够云淡风轻的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对皇位是真的没有留恋,以及他对朱由检这个弟弟也是真的信赖。

但朱由校也只是开玩笑而已,如果朱由校真的把皇位让给弟弟朱由检,兄弟之情也肯定不复存在。

即使天启帝朱由校顾念兄弟之情,以刻薄寡恩残杀大臣著名的崇祯帝朱由检也不一定会放过退位的哥哥朱由校。

朱由校对弟弟朱由检的话其实也不是完全开玩笑,因为朱由校一直有把弟弟朱由检作为自己接班人的打算。

因为朱由校有三儿三女,其中三个儿子为长子朱慈燃,生下来就是个死胎,后追封为太子,称“怀冲太子”,次子朱慈焴继任为太子,出生不久就死亡,称“悼怀太子”。三子朱慈炅活的比较长(活了6个月),称“献怀太子”。到朱由校病重时三个儿子均先于他去世,故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传给弟弟朱由检。

朱由校没有儿子其实也是自作自受,因为他宠信大太监魏忠贤与乳母客印月,据说朱由校与他的乳母客印月有一腿,因此客印月为了专宠,勾结魏忠贤残害怀孕的后妃及其皇子,因此导致朱由校无后。

天启七年,朱由校在西苑游船跌入水中,差点淹死。虽被人救起,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朱由校饮用后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便召五弟信王朱由检入卧室,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命他继位,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登基,年号崇祯。

朱祁镇与朱祁钰兄弟虽然最终反目成仇,但他们治国安邦的能力还是要强于朱由校与朱由检兄弟。景泰帝朱祁钰是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励精图治的中兴明君,而明英宗朱祁镇在复位以后虽然杀害于谦等忠臣,但也废除殉葬,铲除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奸臣,重用李贤等忠臣,实行利国利民的仁政。

而天启帝朱由校重用魏忠贤阉党,杀害抗金名将熊廷弼,导致辽阳沈阳等被后金攻占,虽然朱由校后来重用老师孙承宗袁可立等抗金名将,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也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这些抗金名将都被魏忠贤阉党排挤打击,导致没有能够彻底打垮后金。

而被朱由校寄予厚望成为“尧舜”那样明君的弟弟朱由检,其治国安邦的能力还不如朱由校,朱由检虽然是一个好人,但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崇祯帝朱由检虽然兢兢业业,非常勤政,而且节俭自律,不好女色,甚至有人把绝代佳人陈圆圆送上门,朱由检都拒之门外。

但朱由检多疑急躁刻薄寡恩的性格让他自毁长城,杀害了袁崇焕孙元化熊文灿郑崇俭范志完赵光汴祖宽贺人龙等名将,把毕自严陈奇瑜孙传庭朱大典等名臣逮捕下狱,逼迫满桂与皇太极在北京决战,逼迫洪承畴与皇太极进行松锦大战,逼迫孙传庭与李自成进行汝州大战,最终明军主力全军覆灭,朱由检又拒绝迁都南京,拒绝李自成称臣封西北王的要求,最终朱由检自杀殉国,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可见对一个皇帝来说,兄弟之情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治国安邦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黑柴


为什么会说,朱由检与朱由校的关系好,而朱祁镇与朱祁钰的关系却不好呢?

先来讲讲朱祁镇与朱祁钰的关系。

朱祁镇与朱祁钰,两人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不同的是,朱祁镇是皇后孙若微的儿子,而朱祁钰只是一个普通婢女的儿子,从出生上来看,两者就有巨大的区别,朱祁镇注定要做皇帝,而朱祁玉也注定只能做一个王爷。

朱祁镇与朱祁钰两兄弟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朱祁镇登基的时候才九岁,朱祁镇登基以后不久,就将自己的弟弟封为了邺王,毕竟朱瞻基可就这么两个儿子,两兄弟情同手足也属正常,更何况,朱祁镇坐上皇位坐的是名正言顺,而朱祁钰由于身份问题,也没人会支持他争夺朱祁镇的皇位。

当时的明朝,一般来讲,封王都要等到皇子成年以后,当时的朱祁钰并未成年,因此,按理说朱祁钰是不能被封为邺王的,但朱祁镇却破格将其封为了邺王,因为不舍的兄弟离京就藩,朱祁镇一直让朱祁钰待在北京城。这是明显的两兄弟感情好的象征。

当初朱祁镇率领明朝精锐五十万征伐瓦剌,负责监国的人也是朱祁钰,朱祁镇已经有了太子朱见深,但却仍旧让朱祁钰负责监国,虽说朱见深的确年幼,不适合监国,但在帝王之家,兄弟相互防备的情况下,朱祁镇依旧能信任朱祁钰,这份信任也不是什么人都有的。

但朱祁钰却将这份信任击碎了,朱祁镇信任朱祁钰,让朱祁钰监国,但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以后,朱祁钰居然顺水推舟,顺应孙皇后与于谦的建议,登基上位,远在瓦剌的朱祁镇算是被这群人彻底抛弃了。

而在朱祁镇回到北京以后,朱祁钰也没有让出皇位,而是将朱祁镇继续软禁,曾经的兄弟情谊,也因为权力而分崩离析。

朱由检与朱由校这边呢?

朱由检与朱由校,或许没有那么好的感情,虽然同样是兄终弟及,但这是在朱由校没有子嗣的情况下,由朱由检继承皇位的。

朱由校是明朝有名的木匠皇帝,在位期间重用阉党,重用魏忠贤,而朱由校本人则是沉迷于木匠,不能自拔,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都是朱由校时期发生的事情。

朱由校将皇位传给朱由检,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谁让他没有子嗣呢?而这种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也被后人认作两兄弟感情好的象征。

因此,题目中所讲的朱由检与朱由校比朱祁镇与朱祁钰的兄弟关系好,其实是不成立的,只是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导致了呈现在世人眼中的两兄弟感情深厚程度差异巨大而已。


魏青衣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为什么?很简单,就俩字——权利!话说权利这就是个坑,而这坑它还是个小心眼,不管何时何地他只能有且只有容纳一个人下去,这辈子都不可能容纳第二个人进去。哪怕前后是不同的人,但只能是一个人。

这话读着绕口,但没法子他就是这个理。

咋说呢?这个世界上圣人少有,他们讲究无欲无求,这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做不得数。

但更多的都是些凡夫俗子,他们讲究的有欲有求七情六欲,不枉世上走一遭的论调,而且还特别的刚需,这就造成了题主说的这种尴尬的局面。

当然说再多的话这都比较空,咱就借着题主说的这四个人把这事揉碎了说道说道。

首先咱介绍一下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俩兄弟。

朱祁镇这名字如果不是历史爱好者,听着耳生,说他另外一个名应该知道他是谁了。

明英宗,就是那个整了个土木堡之变,被瓦剌当做奇货可居给抓起来的皇帝。后期瓦剌发现这压根就不是啥奇货,这就是个山芋,而且还是贼烫手的那种,后来又想还回去了。很尴尬啊!

咋说呢?他这人在政治上没啥建树,在位二十二年,宠幸了两波奸臣,好悬没把自己给弄死。

前期做皇帝的时候,他才九岁,朝政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主政。

话说这三杨可是贤臣啊,那太皇太后张氏也不白给,所以这明英宗的前期还不错。

当这四个人一走,得咧,这权利就落到明英宗的手里边,打这开始,就开始宠幸那大太监王振,他是打心眼里的喜欢这人。

话说王振这可真不是啥好鸟,原本就是个读书人,他就感觉自己个读书就不是那块料,他那点子才学给人垫个书案还成,让他中举考进士,这辈子就不用想了。

所以干脆他就把自己个阉了当了太监,这不就能挨着皇帝近点。说实话他的愿望还真达成了,毕竟有文化的读书人谁愿意去当太监,他就是太监当中的读书人,鹤立鸡群吗?这就绑上了明英宗这粗大腿。

所以这王振说道根子上,还是为了权利。结果为了让自己个乡亲们瞅到自己那一刀没有白拉,还能够衣锦还乡,这就拉着明英宗在瓦剌眼皮子底下去自己老家串门,结果被人家给土木堡了。

所以从这些个事情上,咱不难看出来这明英宗,说真的不咋地。

那么朱祁钰是谁呢?他是明英宗的弟弟,他们是哥俩。

在土木堡之变以前,这哥俩好的很的,关系相当的融洽,不然明英宗陪着王振御驾亲征,顺便到王振老家串门子的时候,也不会留着他当这监国。

按照明英宗的说法,这朱祁钰不贪恋皇权,这就是他们关系好的一个基石。

但这世界除了老天爷不变,啥都在变。当初要是明英宗不陪着王振跑他老家串门子,为这宠臣光宗耀祖的话,也就没有后边的土木堡之变。

没有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就能安安稳稳的回到京城里边,继续他的皇帝。

但历史不能如果,最终明英宗被抓了,这朱祁钰就临危受命做了皇帝。

那么瓦剌原本想靠着皇帝俩字讹人家明朝,这下可就落空了。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你以为是白喊的。

后来的事

话说朱祁钰这人,绝对是个好皇帝,重用于谦这样的贤臣,把大明王朝给转危为安了,按照史书说,这就符合英主的标准。

但权力这东西,特别容易上瘾,朱祁钰做了皇帝之后,他就感觉到了权利的妙用,就不想把权利给还回去。

所以当瓦剌想要把明英宗给还回去的时候,朱祁钰就不想要。

尴尬了吧!估计明英宗听了都气的吐血,这也叫个事?

要是一直这样下去,也就这样了,挺好的!

但中间出现了一个变数,这人叫杨善,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读的那书海了去了,但就没读出个啥名堂,比开头咱介绍的那三杨差了老大一截。

所以他这人也想着能够,再进一步,然后再进一步,最后再进一步,这就借着去瓦剌做使者的机会,做了一件让他得意一辈子的事。

说是依靠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把这明英宗从瓦剌手里边给抢救了过来,这要是按照常理是大功一件啊!

可问题是朱祁钰压根就没有这样的旨意要把明英宗给弄回来,而且他也知道朱祁钰也不想把明英宗给弄回来。在加上瓦剌早就不想要明英宗了,啥三寸不三寸的,哎!

他偏偏就弄了回来,这里边的道道您自己个琢磨一下。

那么杨善也知道朱祁钰不能拿自己咋样,毕竟他是有功劳的,这事就不能挑明,他这一手也就为后来明英宗的夺门之变做好了一级准备。

所以总是有人说这杨善善辩,为人圆滑,根子上就在这里。

当然杨善也达成了他的目的,后来被封为兴济侯。但倒霉的是帮着朱祁钰守住了京师的于谦,而于谦的下场大家伙都知道的。

那么结果夺门之变重新作为皇帝的明英宗对这弟弟可就不客气了,毕竟回来之后就被朱祁钰给关了起来,这一关可就是七年。

一招手就把朱祁钰给废成了郕王,那么朱祁钰被夺门之变,第二个月就死了,跟着明英宗就给朱祁钰起了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礼葬到了西山上,成为了明朝唯一一个没有入住皇陵的皇帝。而且朱祁钰的皇后也被逼着殉葬了,这皇后自始至终就没有被承认皇后位。

其实,这夺门之变还是一帮子小人,趁着朱祁钰病重,耍了这么一个花活,给自己戴了顶高帽,就想从明英宗这里掏喜。

因为即使没有这夺门之变,用不了多久,朱祁钰一死,他明英宗还是皇帝,而且这局势是整个朝堂所达成共识的,在明英宗没有回来之前,包括朱祁钰得力助手于谦,都表示这皇位的太子应该是明英宗的儿子,这没有歧义的。

所以没有夺门之变,明英宗在忍几天,皇位依然是他的。

而这夺门之变成为了他人生当中的一个污点,因为在这次政变中,于谦和一干人等死了。而那帮子小人上位了,明英宗接着宠幸这石亨,徐有贞以及曹吉祥。

当然这中间那徐有贞,虽然身材短小(书中记载)这也是个读书人,特别的喜欢功名,为了更进一步,再进一步,再再进一步更是参与到了诬陷于谦的行列当中。

当然以利驱使吗?最终他和石亨决裂,成为了这帮小人当中第一个被逐出朝堂的家伙。

当然这事也让他间接的保住了性命。

朱祁钰给这徐有贞的评价是心术不正。

那么朱祁钰后来还是被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恢复了皇帝位,大臣们为这事也忙碌了很久,毕竟朱见深也感觉这朱祁钰皇帝位是应该的,那么朱祁钰就成为了历史上的明代宗。

这就是朱祁镇和朱祁钰哥俩的事。

朱由检和朱由校

至于朱由检和朱由校,他们也是兄弟,他们的爷爷就是万历皇帝。为嘛不提他们的父亲,提他爷爷呢?

简单,这万历皇帝,对自己的子女不是很上心,而且他这在位的时间也太长了,造成这哥俩的父亲登基没几天这就驾崩了。

咋说呢?这哥俩算是难兄难弟吧!他们这辈人当中就活了他们兄弟俩,再想找个弟弟啥的,这压根就没有,都是早夭。

大家伙也知道朱由校这人有名的木匠皇帝,这人也聪明,这股子聪明劲就不亚于嘉靖帝。

嘉靖帝是利用文人的礼仪和规章制度驯服了文官集团为他所用,朱由校不想废这神,用的是宦官魏忠贤来压制文官集团,自己个躲到后边玩去了,有那么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但您要说这木匠皇帝真的不行吗?拉倒吧!他要是想弄到魏忠贤也是分分钟钟的事,要不然后来上来的崇祯帝,也就是咱题目中的朱由检不会轻轻松松的把魏忠贤给搬到。

那么这哥俩之所以没有矛盾是,这朱由校不喜欢朝政,加上崇祯是他唯一的弟弟,而且更加要命的是朱由校没有后代。

所以这三点加起来,让这哥俩就没有明显的矛盾。

其实说道根子上,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和朱祁钰之间依然会是好哥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假如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牺牲了,那么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兄弟情会成为皇族模范!假如朱由校死而复活,肯定会和朱由检的关系就不好了!



loeath


朱祁镇与朱祁钰反目成仇,那是在朱祁镇当了太上皇,朱祁钰当了皇帝之后,而在这之前两人的关系是十分要好的。同时反之,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关系会这么好,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皇位的纠葛,只有纯粹的亲情,如此关系焉能不好呢?

纵观明朝276年的时间,皇帝对待自己的兄弟都不会太差,如朱标对待朱棣、朱权;朱高炽对待朱高煦、朱高燧等等,这些人对待自己的兄弟都很不错,是真正的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兄弟。



那此前,朱祁镇、朱祁钰二人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

要说他们关系的好,我们只需从一件事就可以窥知一二,“正统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皇太后命王监国”,当年明英宗御驾亲征时,朱祁钰就被留下监国,何谓“监国”呢?简单的说就是代皇帝,在皇帝御驾亲征时,他就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一切军政要务都由他说了算。想想看,这是何等的信任,虽说朱祁钰的监国身份是皇太后任命的,但若朱祁镇不点头,这身份很难让人认同。因此,从朱祁镇同意朱祁钰为监国,我们就足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不好,恐怕朱祁镇也不会同意将军政大权暂时交给朱祁钰。



当然,众所周知,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在这皇位面前,即使是感情再好的亲兄弟也会反目成仇,遥想明仁宗时期,仁宗皇帝对朱高煦、朱高燧这两位弟弟是多么的恩宠有加,几次三番饶过他们的谋反之举,除了皇位给不了他们,他们是要什么有什么,可是朱高煦、朱高燧要的却偏偏就是皇位,因此无论仁宗如何对他们仁厚,他们依然是没有任何的归顺之心,而是依然时时刻刻想着造反夺位。

朱祁镇和朱祁钰在各自未做皇帝前,他们的关系真的是非常好,可是随着朱祁钰被扶上皇位,朱祁镇被“废”为太上皇,这亲情却早已不再是亲情,他们二人有的只是敌视,有的只是仇恨,其他的别无感情。一个想着夺位,一个想着保位,如此二人岂能不反目成仇呢?



当然,两人之间的反目成仇,这之中明代宗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诚然,明代宗作为一个皇帝,他绝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明君,对于明朝来说,他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一手将被朱祁镇弄得支离破碎的明朝拉回中兴,这等功绩足以让朱祁钰名垂千古。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朱祁钰对后来当上太上皇的朱祁镇实在是过于狠毒了。

景泰元年,朱祁镇被瓦剌放回京师后,朱祁钰为了不让他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他就将朱祁镇直接锁在南宫中,不让他与外人有任何接触的机会,而这一锁就是整整七年。在这七年时间里,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更甚者,为了彻底隔断他与外界的联系,连送给朱祁镇的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与此同时,因朱祁钰对朱祁镇的不重视,甚至是仇视,从而也导致皇宫中的太监与宫女的轻视,如此,朱祁镇每日,每月从内库中获得的吃穿都被严重削减。



而因朱祁镇在吃穿上都严重缺乏,所以导致朱祁镇的妻子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然后托宫女、太监带出去变卖,以补所用。想想看,这等遭遇对于朱祁镇来说是何等的屈辱,身为帝王,不但连吃穿都是个问题,更甚者逼的自己的妻子,曾经的一国之母钱皇后都要自给自足,去做那些本来下人才做的事情。

试想,如果你被自己曾经最信任的弟弟如此屈辱的对待,你还会继续信任他?肯定不会,别说信任,肯定是极度仇视的。可以说,就是正因为朱祁钰如此的对待朱祁镇,他们之间反目成仇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澳古说历史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朱由检和朱由校、朱祁镇和朱祁钰是明朝两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都当过皇帝。但同为兄弟继位,这两对兄弟最后所面临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这两对兄弟的关系 大不相同

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俩,直至朱由校崩逝,他们依然是兄友弟恭的友好关系。这兄弟俩的生母都不是明光宗所宠爱之人,且生母早亡,两人皆是庶出,亲爹不疼,亲娘不在,有着相似经历的二人,兄弟的间的感情便也十分不错。

再看看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俩,严格说起来,在土木堡之变前,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关系亦是十分要好的,绝对不比朱由校兄弟俩差。这时候的朱祁镇与朱祁钰除了感情好,甚至是十分信任这个兄弟的,才会在临出征前,让朱祁钰来监国。

为何最后两对兄弟情感变化孑然相反?

生长在皇室的兄弟,能让他们反目的便是利益冲突及皇位了。

朱由检的继位是在朱由校驾崩后无子继承皇位的情况下进行的,于朱由校一脉来说并没有利益冲突,且继位时朱由校已经崩逝了。因此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依然保持着之前的深厚亲密。

反观朱祁镇兄弟,都知道,朱祁钰登基是临危受命,是在朱祁镇被俘获时,为了拯救濒临危亡的明朝廷,不得不为之。可是朱祁镇并没有死,后来也被瓦剌放回来了,加上他有个亲生儿子在他出征前已经被立为太子。朱祁镇回来后,心存私心、尝到皇权滋味的朱祁钰不肯将皇位归还,当然了即便归还了,在朱祁镇心中也埋下了一根刺。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祁钰这个皇帝的存在,损害到了明英宗朱祁镇一脉的利益,威胁到了朱祁镇对皇位皇权,这些都是帝王所不能忍的,毕竟属于自己的皇位岂容他人酣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