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人感覺到奇怪,蘇聯為何士兵越打越多?

張淑苗


希特勒的納粹黨,其綱領的重頭戲是“為德意志民族贏取生存空間”,而具體的行動方向就在蘇聯,就像當年的祖先條頓騎士一樣來奪取東方的土地。

西歐的面積有限,且有兄弟民族在居住,希特勒要佔有新的土地只能朝東。應該說,這不僅僅是希特勒一個人的想法,還是背後支持納粹黨的德國壟斷財團、容克軍事貴族。

從某種方面來看,希特勒向英法開戰的目的就在於制服西歐,為下一步對蘇聯的戰爭創造一個安穩的西線。看到希特勒對自己有合作願望,而對蘇聯卻是充滿仇恨,戰前的英、法一度想著“禍水東引”……

德國、蘇聯是死敵,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只是希特勒的權宜之策,可惜斯大林過於自信自己對局勢的判斷,導致軍事部署慢了一拍。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德軍的實力並不比蘇軍要強,高明的在於作戰思想。蘇軍沿用一戰的戰鬥模式,被德軍的“閃擊戰”打成渣渣,造成最初幾個月屢次發生幾十萬軍隊被圍剿。

我們來看看雙方的軍力:德軍153個師共430萬人、僕從國37個師共90萬人,汽車60萬輛、坦克(包括強擊炮)3400輛、作戰飛機3000架。蘇軍有420萬正規軍、80萬預備役人員,其西部軍區有160個師,作戰人員280萬、汽車10萬輛、坦克10000輛、飛機5000架。

希特勒突襲蘇聯,剛開始還是很樂觀,認為只要打垮現有的蘇軍,就能打敗斯大林、打敗蘇聯。事實,令他萬萬沒想到……

剛剛經歷“大清洗”的蘇聯,依舊具有強大的動員能力,政治組織可以到達最基層,每一個家庭都能被有效調動起來。假如希特勒明白這一點,他就不會選擇同蘇聯發生對抗,德軍也就能守住吞併的歐洲領土。

蘇聯有1.8億人口,能夠派出源源不斷的新軍上戰場,儘管其中多數沒有經過訓練,甚至連槍支都沒配發。德國人感到深深地擔憂,畢竟再精良的武器、再善戰的德軍,也經不起數量上的消耗,就像一頭猛虎對戰幾處群狼……

蘇德戰爭爆發1個月後,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對打不完的蘇軍相當感慨。他在1941年8月8日的日記裡,寫道:“戰爭初期,我們對付著敵軍大約200個師,現在已經達到360個。……我們打掉他們多少個師,他們就補上多少個師。”

從1941年打到1943年,蘇軍付出700多萬人的傷亡,相當於德軍的2.5倍,付出昂貴的代價。但是,蘇軍通過戰爭鍛煉出鐵軍來,而青黃不接的德軍消耗不起兵源,戰鬥力從巔峰下落。

1943年,蘇軍啟動夏季全面反攻,但德軍依舊維持良好防線,步兵師分佈在一線防守、裝甲師在二線充當堵塞突破口的預備隊……雖然經常會被蘇軍突破,但是德軍的後撤依舊保持1條完整的戰線。

進入1944年,蘇軍的傷亡雖然依舊很大,但是能從新收復的國土內徵募新兵,依靠各級軍官的指揮能力彌補新兵素質的不高。而東線的德軍,消耗掉大量的老骨幹之後,補充的兵員是老弱病殘、少年兵……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蘇軍的戰術水平大大提高,熟練掌握大縱深躍進作戰,戰鬥傷亡大大減少。而對應的德軍正好相反,官兵的戰鬥素質在下降,戰場的資源供給緊張,戰鬥傷亡率不斷攀升。這時候的德軍不被消耗就謝天謝地,蘇軍那是漫山遍野從東邊壓來……

因此,二戰德軍認為“蘇軍越打越多”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進攻蘇聯的時候,發現動員來的蘇軍,像螞蟻一般踩不盡;二是德軍潰敗的時候,傷亡率超過蘇軍,只看到一批批蘇軍從東邊殺將而來。


子屠龍


德軍:打垮了蘇聯一個師,立馬又來十個師,這仗沒法打了!!!

二戰蘇軍給人的感覺就是打不完,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總共動員了幾千萬人參戰。戰爭初期,1941年6月,蘇聯一個星期動員了530萬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蘇聯總共動員了1800萬人參戰,兵力已經達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雖說兵員素質一般,但是起碼人多,可以進行消耗。

蘇聯將工廠裡學校裡面的青壯年都動員到了軍隊,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蘇軍那個村子中,僅僅瓦斯科夫一個壯年的男子,成了村裡婦女們的搶手貨。原因只有一個,青壯年都上戰場打仗去了。

不光如此,很多蘇聯婦女也響應斯大林的號召走進軍隊,不光在蘇軍的機關中,有很多還在蘇軍的一線作戰部隊中衝鋒陷陣。

還有很多監獄裡的犯人被放出,送到前線衝鋒陷陣,在古時候這叫充軍。發一身就是軍人,是軍人就要衝鋒陷陣。

縮短訓練時間

正常情況下,士兵要上戰場,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才能上戰場。然而,1942年的蘇軍基本上就是學會開槍就要上戰場。還有很多動員兵都是直接上戰場的。然而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根本就是不行,和那些受專業訓練的德軍根本沒法比。

對於蘇軍的坦克兵,只要會開拖拉機就能當坦克兵,還能當車長。不過也是T34確實好操作,而且還是拖拉機廠生產的。

蘇軍在戰爭中能夠活下來的士兵,日後都成了主力,邊打仗邊訓練。這點和當時的國軍差不多,不過很多士兵也都是抓來的,簡單訓練之後就送上戰場了。造成的結果就是水平參差不齊,戰鬥力低。換句話說,頭一天還在家種地呢,第二天拿槍就上戰場了,戰鬥力可想而知。

還有一點就是,往往在面對侵略者的時候,要保家衛國了,政府宣傳動員一下,就有很多人報名參軍。當年中國抗戰是這樣,蘇聯也是,到納粹即將滅亡時,很多德國人也是組建了人民衝鋒隊,去保衛國家。

蘇聯這麼做也是沒辦法,誰讓德軍已經打到了家門口。不趕鴨子上架根本就不行,就算趕鴨子上架,上去了也是送死。不過送死歸送死,蘇軍還是有能打的部隊,可以通過人數去消耗敵軍。


軍武文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之所以覺得蘇軍會越打越多,這是因為德國人低估了蘇軍的動員能力。

德國人其實很清楚蘇聯的人員數量高達1.8億,以蘇聯的人口可以組建1千萬以上的部隊。

德國人口要少得多,畢竟也有8000萬。

更關鍵的是,蘇聯雖然高達1.8億,但很多人不支持他。比如烏克蘭人,波羅的海三國,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蘇聯的。

而比如中亞等很多國家,名義上和蘇聯一體,但實際上有很多問題。

所以,蘇聯人力雖有很大優勢,但也在德國預料之中。


在德蘇戰爭初始階段,蘇聯就被德國打的一敗塗地,損失慘重。5個月時間內蘇聯損失了63%煤、58%鋼的生產能力和41%的鐵路線,多達31850家工礦企業遭到破壞,還有60%的鋁產地和80%的銅錳產地被德軍佔領。

戰10天之內,蘇聯就徵召530萬人入伍。戰時蘇軍兵員損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75.4萬人,其中322萬人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聯戰死的軍人達1360萬人(含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軍人數一直保持在1000萬左右。蘇聯大部分壯年男子在前線戰鬥,連婦女都有80萬上了戰場。

希特勒最大失誤,在於低估了蘇聯人軍工生產的龐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動員組織起來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戰中士兵不僅僅要有步槍和子彈,還需要有坦克,飛機大炮,軍艦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人重武器的生產能力,認為他們只需要將現役的兩三百萬蘇軍在短時間內全部消滅,蘇軍是無法在一二年之內恢復實力的。事實證明,蘇聯軍隊恢復能力非常強大。

在莫斯科會戰之前,得軍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蘇軍。然而在莫斯科會戰後期,蘇軍兵力再次超過了德軍。到了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蘇軍的兵力已經遠遠超過德軍。尤其重要的是蘇軍的重武器質量雖然稍差,但數量上卻有壓倒性的優勢。

就一場長期的持久戰來說,無疑蘇聯才是最後勝利的一方。因為持久戰拼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軍隊持久戰能力!蘇聯人的坦克雖然沒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麼先進,生產總量卻是德軍坦克的好幾倍。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可以徹底壓垮德軍。可以說蘇聯人才是真正掌握戰爭實質的勝利者。

我們看看蘇聯在戰爭期間,武器生產數量。

步槍、自動步槍:1200萬支

輕、重機槍:9.54萬挺

火炮:83.4萬門(含迫擊炮34.8萬門)

坦克、自行火炮:10.8萬輛、門

飛機:158218架

汽車:20.5萬輛

其中,德軍坦克製造總數為2萬多輛,還不到蘇軍的三分之一。

這樣打仗,哪裡能贏呢。


薩沙


有句話說過:“真正的蘇聯紅軍在1942年之前就已經全部陣亡了”,雖然誇張,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戰爭初期,蘇軍對“閃電戰”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極為慘重的損失。在開戰的頭一年,德軍就始料不及地俘虜了300多萬蘇軍,而且這些被俘或者死傷的人員,大多還是受到過正規軍事訓練的蘇聯職業軍人。

照說,蘇聯元氣大傷,應該愈發不堪一擊才對。沒成想,不管前線傷亡多慘重,總有人源源不斷地從後方補充進來,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進了柏林。

加之,縱觀整個衛國戰爭,基本上每一場戰役,蘇軍的傷亡比例都要遠高過德國,最後的柏林戰役也不例外,那麼,這麼多士兵,從哪來呢?

這自然源於蘇聯無盡的戰爭資源和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

實際上,論起經濟發展、科技實力、工業水平,蘇聯哪一個也比不上德國,但是戰爭資源中最關鍵的三個因素~人口、資源、領土面積(戰略縱深),蘇聯都是妥妥的贏家。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蘇聯的人口基數在那兒擺著,人口1.8億;德國才8000萬。

此外,蘇聯強大且非常符合實際的國防動員能力也為前線的勝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國不同的是,蘇聯沒有徵召所有具備勞動能力的男人,寶貴的技術工人就留在後方的生產線上保持工廠的高效運轉;轉身動員了大量婦女和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哈薩克人)群眾上戰場。

這個方法非常科學。畢竟,培養一個富有經驗的技術工人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而訓練女戰士,幾個星期就夠了。而且,蘇聯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國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有女性當兵衝鋒陷陣的傳統。

電影《敢死營》講的就是一戰後期,一支全部由婦女組成的戰鬥聯隊在前線遭遇毒氣戰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線,甚至俄軍將軍因為沒有兒子,把獨生女也送進了軍隊(下圖這個隊長就是將軍的女兒)。再回到二戰時的德國,因為深受普魯士傳統精神影響,納粹高層一致認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絕動員婦女上戰場。

這裡要提一下,二戰中穿軍裝的德國女人不是正式軍人身份,叫國防軍女助手,也沒有參加過正面戰場的軍事活動(甚至戰後的西德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女性軍人)。希特勒對婦女的定義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種程度上看,早先納粹提升就業率一大法寶,就是不鼓勵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門工作。所以,德國在1936年神話般的,近100%的就業率實際上指的是適齡男性,並沒有把待家裡的女人統計進去。

戰爭後期,在德國,大量高素質的,有經驗技術工人被徵調到了前線,天天圍著孩子鍋臺轉的婦女作為新手進入一線生產,導致生產效率受到嚴重影響。

對比來看,蘇聯這邊的國防動員優勢則非常明顯——既不影響後方的生產效率也保證了前線兵源的補給。

比如下圖,戰前基輔國立大學歷史系的大二大學生柳德米拉,在衛國戰爭中成了蘇軍排名第一的女狙擊手。戰後,柳德米拉同學成為了柳德米拉少將。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滾打的蘇聯女兵相比,德國的國防軍女助手只是在後方從事防空、通訊、裝備維護等領域的工作,或是在雷達站、指揮所擔任秘書、做電報員、接線員等等室內工作。唯一離前線較近的就是集中營的看守或者隨軍護士,但也沒有真正上戰場的機會。

因此,納粹德軍隊伍,由純男性組成,前線衛生員也都是男人,更不會出現蘇軍那種一男一女的狙擊手互相協助(下圖俄羅斯電影《女狙擊手》,主人公就是上圖的柳德米拉同學),

或者一個男軍官帶著一幫子女兵執行任務的場面。衛國戰爭中,很多人女紅軍承當著和男性一樣的作戰任務,比如女戰鬥機飛行員,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說的女狙擊手等等。

除了婦女,蘇軍招募對象還有西伯利亞勞動營裡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運動”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還有遠東戰場上被蘇軍俘虜的日本關東軍戰俘。

比如下圖,電影《登陸之日》中,由日本關東軍戰俘改編的紅軍。諾門坎戰役中,日本關東軍大佐被蘇聯俘虜,在戰俘營裡面被折磨幾年後,又被充入紅軍送到了蘇德戰場的最前線去當炮灰。

這個也是有歷史原型的,在蘇德戰場上,這些日韓戰俘又被德軍俘虜,被塞進德國國防軍的“東方營”,還參加了西線對盟軍的諾曼度戰役。

針對這些勞改犯改編的隊伍,用起來也粗獷,嚇唬一下,簡單訓練後換上軍服,抗起槍就被送上前線。

(蘇軍政工人員深入勞改營動員犯人)

這些犯人被拉到戰場上,“烏拉烏拉”的一番鼓動,高呼著“為了蘇維埃、保衛斯大林”就往前衝,後邊還有指導員督戰,執行“270號命令”,直接射殺逃兵。

所以,這種兵源不講究職業化,但是量大,補充的速度也快。

據統計,在戰爭中,有超過40萬人在勞改營中參加了紅軍。不過,由於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稱的懲戒營,很多人並沒有活到戰後。即使僥倖活了下來,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繼續回勞改營服滿刑期,並沒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戰爭中後期,蘇軍隊伍裡,除了職業化軍人以外,還有不少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的成員,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組成的軍隊,他們本身素質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軍人帶歪,“一個臭雞蛋毀了一鍋湯”;還導致了蘇軍在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境內的諸多令人不齒的行徑。尤其在攻入柏林後,除了可勁的搶,可勁的糟,可勁的發洩獸慾以外,蘇軍還喜歡到處塗鴉,鑿塊雕像當紀念品,破壞文物啥的.....

比如下圖,蘇軍官兵在德國國會大廈的牆壁上題字以紀念“到此一戰”,這密密麻麻的,看架勢,來晚了都沒地方寫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這裡有張圖,這還僅僅是有名有姓的,還有很多很多平民,游擊隊,無名烈士之類的,當然,是俄羅斯的烈士,可以說,蘇聯一代人打光了,到了44年45年的時候,已經一堆十四五和四五十的了,實際上德國放蘇聯的血放的真的是很成功,如果不是英美諾曼底登陸,西西里登陸,北非啥的,吸引了一大票德軍,加上英美的戰略轟炸,讓德國很大一部分的資源造高炮,還有幾百萬的防空軍,德軍能空出這些資源,再加上大部分在西線的空軍,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波蘭一直給蘇聯放血的話,還不一定啥樣呢,英美真是,應該暫停對德國的轟炸,延期到45年以後再登陸,那樣基本就把蘇聯的中青年全部打空了,然後再去收拾殘局,停掉對蘇聯的援助,嚴格封鎖民用物資,特別是糧食,畢竟蘇聯的產糧區人基本死光逃光了,可惜了!



書生115


這是蘇聯的人口基數決定的。1941年,蘇聯的人口達一億九千萬,當年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他們為誰而戰》中得到印證。

蘇聯不僅是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歐洲的人口大國。而德國才有7000多萬,當時德國能夠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蘇聯在戰爭期間共動員了3400多萬人參戰,這個數字遠超一些歐洲小國人口總數。

不僅冷兵器時代打仗是拼兵員,熱兵器時代兵源也同樣重要。二戰時期兵器殺傷力空前強大,小國家絕對耗不起高傷亡的戰鬥。1939年幾個歐洲小國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德軍,很快投降,是因為他們的兵力不夠裝甲集群塞牙縫的。所以,軍隊的兵員規模是最基本的實力。

蘇聯,就具備這實力。別看戰爭初期,蘇聯就損失了300多萬兵力,在西歐看來可是駭人的數字,但蘇聯很快填補了空白。這裡人口眾多是前提,蘇聯超強的國防動員能力起了很大作用。無論戰前戰時,遍佈蘇聯的徵兵體系完善,戰爭爆發後,它們都能高效率動起來了。蘇聯動輒就能組建幾個戰略預備集群,戰役關鍵時刻就可以及時壓上去。而在東線苦戰的德國則是望“兵”興嘆了,它罕有從國內抽調戰略預備隊到俄國,他沒有蘇聯可就地徵召兵員的優勢。

所以,當德軍打得精疲力盡與蘇軍對峙之際,突然又一片黑壓壓的隊伍壓了上來。不是被合圍就是被擊潰,因此德軍驚恐發現蘇聯兵越打越多。

實際上,到了戰爭後期,蘇軍的兵員消耗巨大,兵源枯竭,各地的男丁基本都徵光,不得已就徵召了一些刑事囚犯入伍。

這些有幸活著打到柏林的兵們,德國人不是覺得奇怪了,而是感到驚恐萬分。

2019.7.25






掌上三言兩語


不要有,德軍在東線一直都是以一當十,以少打多的幻覺。德軍在東線兵力非常龐大的,損失也同樣龐大。比如,列寧格勒保衛戰役,蘇軍110萬,德軍101萬(後續都有增援)。蘇軍陣亡負傷112萬,德軍也陣亡負傷75萬人。

東線在斯大林十次突擊之前,經歷四年戰爭德軍死亡260萬人,十次突擊之後一年內德軍死亡250萬人。這是蘇德雙方公認的。再加上,德軍那些盟友意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軍隊的損失,死亡至少600萬。蘇軍死亡總數800多萬,實際雙方死亡人數相差不是非常大。

特別是到了後期,很多戰役都是德軍損失大於蘇軍。比如,1944.8.20~8.31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蘇軍陣亡69000人,負傷286000人,就全殲德軍20個師,其中光是俘虜就有256000人,另外,還擊潰了47個羅馬尼亞師。

在波羅的海沿岸戰役,蘇軍90萬對德軍70萬人,蘇軍陣亡6萬,負傷21萬,德軍北方集團軍群70萬大軍,除了20萬以後,其他50萬遭全殲。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220萬蘇軍對100萬德軍,蘇軍死亡4萬人,負傷15萬人。德軍25個師被擊潰,35個師遭全殲。大炮就繳獲了5000多門。

蘇聯人口比德國多,而且,30年代德國已經開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蘇聯和德國的陣亡人數,相差不到一倍。蘇軍可以不斷有新部隊出現非常正常。還有就是蘇聯女性工作,德國女性不進入軍工廠,所有蘇聯可以徵發更多軍隊。


深度軍事


二戰時,蘇聯士兵為什麼越打越多?

1941年6月22日凌晨,納粹德國為了能夠完成自己“稱霸全球”的夢想,向當時橫跨歐亞大陸的蘇聯發起了猛攻,飛機轟炸退敵,坦克突擊開路,步兵快速突進。

由於對德國人的進攻始料未及,蘇聯在戰爭初期就接連遭受重創。僅僅戰鬥打響的第一天,蘇聯空軍損失了1200架飛機,蘇聯上空的制空權,由此落入德國之手,在自己的天空,蘇聯人也要開始小心炸彈。

而打的最為慘烈的是1941年9月的蘇德基輔戰役,在這場戰役之中,由於有死守基輔的命令,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被德軍死死的困在了基輔,最終造成蘇軍66萬人被殲滅的慘劇。

同基輔類似的德軍大勝,在蘇德戰爭前期,於蘇聯的大地上遍地開花,不完全統計數百萬蘇軍要不戰死、被俘,就是喪失了戰鬥力。正因如此,德國的士兵,可以在1941年11月,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在那裡磨刀霍霍要滅了蘇聯這個國家。

按照常態推斷,蘇聯人在戰鬥初期,喪失數百萬大軍,理應陷入崩盤的狀態了,畢竟一個國家,能夠組織百萬大軍,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就連作為全力進攻方的德國,它在投入蘇聯的兵力上,加上一些盟友的支持,軍力也才達到550萬左右。

然而出乎所有德國人意料的是,它們遇到的蘇聯人,不是用“常識”可以認知的,大家都認為蘇聯已經傷筋動骨,剩下的就是德國收割戰利品之時,1941年12月6日,蘇聯突然集中百萬級軍力,在莫斯科一線發起反擊。

不但破解了德國人對莫斯科的包圍,還將不可一世的德國士兵驅趕了200-300公里,把戰場的直接局勢,從蘇聯一味的被動挨打,變成了蘇德雙方互有輸贏的僵持。

正因蘇聯突然出現的大量軍力,戰鬥在最前線的德國士兵,發出了這個蘇聯士兵,怎麼越打越多了,什麼時候才是個頭的感嘆。

至於為什麼蘇聯人能夠快速補充兵力?首先蘇聯人的人力基數不差,1917年蘇聯人口1.3億,1940年蘇聯人口1.94億,在1941年二戰開打前的23年間,蘇聯有過6400萬人口增長的高峰期,而這意味著,二戰打響這一刻,蘇聯是有數千萬的青壯年。

而這些青壯年在國家危難之時,無疑就是士兵最好的補充來源,他們有體力、有激情、更是無比的愛國家。

近代戰爭進入火器時代後,武器上手有一定難度,不像古代拿著菜刀都可以上戰場,所以有了兵源,沒有合適的訓練,也是難以供給大量合格士兵。

而蘇聯幸運的是,它在戰爭開打前,就制定了完善的兵役制度,不但明確了18歲,就可以入軍隊服役。

從九年級起,蘇聯人就要在學校接受初級軍事教育,而這個訓練讓每個蘇聯人對武器有一定了解。不至於真要上戰場保家衛國之時,拿著槍不知道怎麼打。

正是因為幾乎全民都有一定軍事素養,這極大地縮短了蘇聯士兵,從招募到作戰的時間,而這無疑是蘇聯源源不斷向前線送士兵的根本。


袁載譽


很簡單,蘇聯在戰時採取義務徵兵制甚至講囚犯和女人送上前線,政委再一督戰,德國人自然就覺得蘇聯人越打越多了。

在1940年春德軍密謀“巴巴羅薩計劃”之前,蘇聯內部剛剛進行了大清洗,許多優秀的蘇軍將領被迫害,再加上剛剛結束蘇芬、蘇波戰爭,蘇軍內部士氣低落,損失慘重。希特勒曾和其高級幕僚講“蘇聯不過是間破敗不堪的危房,踹一腳就塌了”德國閃擊蘇聯後蘇軍節節敗退,甚至開戰第一年便損失了近200萬軍隊。斯大林很快號召蘇聯青年甚至婦女參軍,當然光有號召是不夠的,蘇聯更是派出軍警到每家每戶“補充兵源”。當時不僅大量的蘇聯青壯年勞動力參軍,而且很多蘇聯婦女參軍後也被補充到一線直接與德軍作戰,蘇聯當時還出了很多女戰鬥英雄。蘇軍對德軍發起進攻通常是多於德軍人數的部隊對敵人發起衝鋒,而“政委”則充當督戰這一角色,通報政委接到的命令是後退者死。於是這些蘇聯士兵在前有敵軍後有督戰隊的情況下打仗更加賣命,這點令東線的德軍也始料未及。當然蘇德戰爭蘇聯的代價是巨大的,二戰中蘇聯共犧牲了2000萬軍民,傷亡數字位居二戰參戰國第一。


小王知識堂


蘇聯人口是非常多的。人口接近3億人,它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合的聯盟國家。

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這個國家擁有1000萬軍隊。

蘇德戰爭爆發之後。

蘇聯人頒佈了總動員令。

全國動員。15歲到60歲之間的人都成了軍人。連女人都沒有放過。

後來蘇聯又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解放了波蘭等等國家。還釋放了一些囚犯。吸收了很多國家的軍隊。蘇軍的人數自然越來越多。

德國總人口才6700萬。雖然他佔領了整個歐洲,但是是難以徵兵的。

反而要派遣大量的佔領軍維護地面秩序。

德國人的動員能力也比數量差太多。他在佔領區是高壓統治。自然不得人心。一開始很多被他佔領的國家,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加入德軍的。但是德國黨衛軍的倒行逆施讓人們產生了牴觸的情緒。很多軍隊搖身一變加入了蘇軍隊伍。

蘇軍就越滾越大,而德軍越打越少。

所以看起來蘇聯軍隊像不要錢一樣。越打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