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日本被迫還了一塊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中國,為何一直懷恨在心?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遼東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的第二大半島,面積為2.9萬多平方公里,接近3萬平方公里。

在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以後,日本人不僅要割佔中國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還要求割佔遼東半島。

日本被迫還了一塊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中國,為何一直懷恨在心?

當時的清政府已在臺灣設置行省,遼東半島靠近大清帝國的京畿,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感嘆道:

“擬請所讓之地,如果勒令中國照辦,兩國子子孫孫永成仇敵,傳至無窮矣。”

但是沒有辦法,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了而且敗得一塌糊塗,不得不答應了日本人的割地要求。

日本被迫還了一塊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中國,為何一直懷恨在心?

《馬關條約》是在1895年的4月17日簽訂的,在此條約簽訂六天後的4月23日,俄、德、法三國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通知,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立即歸還給中國,並要求日本政府在15天之內給出答覆,與此同時,俄、德、法三國還準備派遣軍艦前往太平洋。

日本雖然取得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勝利,但是在海戰中,軍艦受損嚴重,無力對抗三國的海軍,於是不得不軟弱了下來,向俄、德、法三國妥協,但是,日本人在談判的過程中,竭力想保住自己在遼東半島已經獲得的侵略權益,日本人甚至提出只佔領旅順與大連兩個海港,不佔領旅順、大連以外的遼東半島,清政府只要給予相應的賠款就行了,然而,俄、德、法三國的態度十分的強硬,表示日本必須永久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佔領。

日本被迫還了一塊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中國,為何一直懷恨在心?

1895年10月19日,日本與俄、德、法三國達成初步的協議,日本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佔領,但是清政府必須交付一定的賠款作為贖遼費。起初,日本人獅子大開口,要求清政府支付九千萬兩的贖遼費,這無異於把清政府逼向絕境,隨後,經過俄、德、法三國的干預,把贖遼費壓低到三千萬兩白銀。11月8日,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遼南條約》,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給中國,在清政府交付日本庫平銀三千萬兩後,日本軍隊撤出了遼東半島。

日本被迫還了一塊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中國,為何一直懷恨在心?

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三國干涉還遼”,“三國干涉還遼”對於清政府來說也談不上什麼意外的驚喜,因為被迫支付了三千萬兩的贖遼費,當時清政府一年的國庫收入大概是在七千萬兩至八千萬兩之間,除去正常的開支以外,並沒有多少結餘,有時候還不得不向外國銀行借款。

“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對於日本人來說,也可以算得上是在妥協基礎之上的一次勝利,雖然沒有佔領遼東半島,但是卻得到了三千萬兩白銀的收入,然而,這一事件,卻被日本人視為恥辱,一直懷恨在心,“三國干涉還遼”以後,日本人臥薪嚐膽,積極擴軍備戰,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復仇。

在10年以後的日俄戰爭中,日本人終於打敗了俄國人,報了歐洲國家當年的一箭之仇,日俄戰爭結束之後,俄國人的勢力被迫退出了遠東地區,日本人獲得了對整個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南部地區的控制權。

日本被迫還了一塊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中國,為何一直懷恨在心?

日俄戰爭期間,德國支持俄國一方,但是隨著俄國的戰敗,德國也沒有辦法能力挽狂瀾。

其實在10年前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德國、法國、俄國都不是真心想幫清政府,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如意算盤,總的目的只有一條,那就是不希望日本過於強大,而影響他們在中國的侵略權益。李鴻章試圖引入俄國、德國的勢力,來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說,也是錯誤的,列強之間很有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間達成妥協,而根本不會站在大清帝國的立場去考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