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學會這3點,不再為老闆打工

“點點,我們經理真搞笑,今天例會上又想騙我們這週末加班呢。公司真是越來越不厚道了,整天就知道壓榨我們,我拿這麼丁點工資,還要替他賣命不成?”

剛哄睡孩子,就收到了來自一位前同事的抱怨,第N+1次抱怨,我簡單問了事情始末:

原來,公司為了趕進度,讓他們全組同事一起週末加個班,說是加班,其實是調休,可以抵平時的事假。但我這前同事偏偏是個異常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完全分離的主,每個工作日最大的期待就是儘快結束一天的工作,迎來“屬於自己的時間”。

踩著點上下班打卡,有事沒事茶水間嘮嘮嗑,上個洗手間順便看幾個小視頻,領導不在還能聽聽歌,買買東西,每天變著法子壓縮工作時間。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像我這種底層員工,拿微薄工資給老闆圓夢的活,做得差不多就行了。”


學會這3點,不再為老闆打工


工作五六年來,身邊不少人工資都翻了幾番,只有她一直拿著4000左右的工資,換了六七份工作,每一份都不溫不火。

我們常常覺得在為老闆工作,工資太低,待遇太差,於是不斷壓縮自己的工作質量和精力投入,久而久之,能力一點不見長,在不斷冒出的年輕人中慢慢把自己的未來埋葬了。

能否在職場上快速成長和攀升,根本的區別在於是否堅信所有的工作都是“為自己而做”,併為之全力以赴,不論是為將來的自己還是為現在的自己。

那要如何培養這種“為自己工作”的思維呢?不妨從以下三點開始。


學會這3點,不再為老闆打工


1.改變時間觀。所有時間都是自己的

一個人如果意識到工作是為自己而做,那努力與付出就變得相對容易堅持得多了。

然而在許多職場人眼中,工作就是把8小時賣給公司換取薪酬,那是屬於老闆和公司的時間,下班以後才算是“自己的時間”。當這職場8小時變成買賣的籌碼,員工偷懶1小時,就意味著他賺了。

而在一個“為自己工作”的人眼中,所有的時間都是“自己的時間”,即使在公司工作,也是為自己花時間,收穫可能在下個月的工資表上,也可能在5年後的職業生涯上,又或者在20年後的格局上。


學會這3點,不再為老闆打工


熱播綜藝《奇葩說》中有一個辯題:感興趣的工作總是996,我該不該886(拜拜了)。最後正方觀點“老闆是壓榨者,工作雖然重要,上班也不過是為老闆圓夢”勝出,這正說出了現在大比例職場人的心聲。


然而經濟學家薛兆豐教授反駁道:“其實每一個人,每一個時候,都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可能有些公司幾年就垮掉了,但是你的履歷會跟著你一輩子。

學會這3點,不再為老闆打工


哈佛大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

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上班8小時都是一樣工作,實踐中學習拼的就是業餘時間。但是這個理論沒說的是, 同樣是8小時工作,不同的人運用起來也是天壤之別,那些無法把握職場8小時的人,也過不好下班後的2小時,而是以“放鬆”為藉口慢慢消磨掉。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提出了10000小時理論,他在書中說: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的刻意練習。如果每天工作8小時加下班後2小時,一週工作5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只需要4年不到。而如果每天只靠下班後2小時,成為一個專家至少需要19年,接近20年。


要想做成一件事,力道就要聚集之後往一處使,時間也是一樣。

在長遠的職業生涯上,所有的過往時間和經歷共同構成將來,如果把最重要的職場8小時完全割離出去,並且還要想盡辦法對抗“老闆的壓榨”,那想要職場上的突飛猛進幾乎是不可能的了,更遑論成為專家。


2.用120分的工作質量,對待80元的工作報酬

“給多少錢做多少活”,如果只拿80元報酬,認真做好80分的工作,也算是盡職盡責了。

要想做到100分,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班加點也是難免的,更何況要全力以赴做到120分,那不是傻嘛?有這個功夫和精力還不如去做兼職,賺點零花錢。


是不是聽著很解恨,很有道理?


在這裡,我想借用經濟學中的利率和複利效應來做個類比,如果80元工資匹配80分工作質量的話,那麼當我們做到120分的時候,這多出來的40分帶來的就是職業技能的精進,此時技能精進的利率就是:

(120-80)/80*100%=50%,只要有利率(何況還是高達50%的利率),隨著時間的積累,複利的力量將會指數式地高速推動技能精進,直至成為專家。

但是如果我們只為80元的報酬做到80分的質量,那技能精進的利率就是:

(80-80)/80*100%=0%,這種狀態下技能就會止步,甚至後退。


學會這3點,不再為老闆打工


李笑來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說:

成長就是財富。決定我們未來身價的,是我們成長的速度,而決定成長速度的,正是付出高於報酬的程度,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技能精進的“利率”。


選擇用80分的工作質量回饋80元的報酬,拿多出來的時間做兼職賺零花錢,在道德法律上當然也沒有錯,只是這樣一來,你就等同於主動放棄了職業技能精進路上覆利的力量,導致技能止步,即使將來有更好的機會出現,你也將無從把握。


3.更注重長遠收益

阿里巴巴菜鳥物流的首席運營官童文紅,被稱為“最勵志合夥人”,她從阿里的前臺接待,一步步走到阿里巴巴合夥人。

她被採訪時曾表示,從前臺到合夥人這一路走來,她的秘訣就是“用老闆的思維打工”,關注長遠的收益。員工看的是一個月的收穫,經理看的可能是一年的收穫,而老闆看的是未來10年,20年,甚至一生的收穫。


學會這3點,不再為老闆打工

馬雲的公司剛成立不久的時候,30歲,有著豐富經驗的童文紅就來應聘,馬雲當時允諾她的只是一個500元月薪的前臺接待工作。但是童文紅卻選擇留下來了,因為馬雲告訴她準備發展電商,還許諾她0.2%的股份,上市之後將價值1億。童文紅沒有想太多,她當然是看出了“電商”在未來的趨勢,畢竟拿股份“畫餅”的老闆實在不少。


學會這3點,不再為老闆打工


就這樣,她以老闆的思維,一直向前,直到2014年,馬雲終於圓了當年誇下的海口,阿里巴巴成功上市,當年那0.2%的股份早已價值數億,而她也已成為估值百億的菜鳥物流首席運營官!

如果童文紅當初看中的是眼前的收益,一個經驗豐富的人拿著500元的工資,做著前臺的工作,任憑誰也不會來的。但是她看中的電商的未來,她是為未來的自己工作。


學會這3點,不再為老闆打工

許多人都知道一個職場潛規則,叫做35歲定律,意思是到了35歲還不能脫穎而出的話,很可能就會被替代了,畢竟願意做基層工作又便宜好用的年輕人排著長隊呢。

思維決定行動,行動產生結果。仔細想來,職場“35歲定律”的中年困境,不正是在“為別人打工”的思維引導下一步步走出來的嗎?

想要走出新的局面,就從現在開始,慢慢建立以上3點新思維吧。


葉小魚跑跑跑:《文案變現》《新媒體文案創作與傳播》作者,在這個賬號上,由她和她的文案訓練營的小夥伴為大家寫作。歡迎關注賬號,瞭解更多職場成長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