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曹操為何不定都洛陽或長安,而是選擇許昌?

一壺老酒敬人生


許昌,原稱許縣,在歷史上一直默默無聞,直到東漢末年,曹操將此地定為根據地,迎漢獻帝遷都於此,許都才為天下共知。其後曹操以許為中心,挾天子以令諸侯,滅張繡,破呂布,收河內,敗袁紹,逐步統一北方,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繼位的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在洛陽建立曹魏政權,以“漢亡於許,魏昌於許”將許都改為許昌。那麼,曹操當年為什麼放棄千年古都洛陽和長安,將漢都定於許昌呢?

定都許昌,更利於曹操保護好漢獻帝這張牌

首先,在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之時,曹操的實力尚未強大,如果仍以洛陽為都城,和許昌相比,更接近袁紹的領地。雖然當初袁紹並未聽從謀士田豐的建議搶先接駕漢獻帝,但是當看到曹操“出師必以天子之名”時,袁紹就後悔了,後期他幾度欲發兵奪回漢獻帝,都因為許都位於曹操控制領地的腹地,勞師遠征實屬不易才放棄。

如果將漢獻帝留在洛陽的話,袁紹會毫不猶豫地跨過黃河進攻洛陽,將其控制在自已手裡。以當時曹操的軍事實力和袁紹對抗,很難有勝利機會。同時西涼的馬騰,關中的李傕郭汜、宛城的張繡,河內的張揚亦對漢獻帝虎視眈眈,虎狼環伺,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對於只是想利用漢皇帝名頭達到政治目的的曹操,把漢獻帝圈在自已勢力範圍內才是最佳之選。

而長安還處於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離曹操的控制領地更加遙遠,相比洛陽危險有過之而無不及,更不在曹操考慮之列。

定都許昌,能發揮其天然屏障及糧草儲備優勢

許昌地處豫州腹地,擁有三面天然屏障,西北有嵩山阻擋袁紹,西部有伏牛山隔離張繡,南部有大別山橫亙袁術,只有東向是開闊的平原,面對的是敗逃的呂布和弱小的劉備所部。曹操選擇易守難攻的許昌,作為都城和根據地,彰顯了長遠的戰略眼光。

另外許昌因其地理位置較少受到戰爭侵擾,多地民眾爭相遷入,再加上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的自然條件。是中原地帶主要的糧食豐產區,《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袁紹之河北,軍人仰食桑葚。袁術之江、淮,取給蒲藏。民人相食,州里蕭條。在常年征戰的袁紹袁術等領地,由於土地荒棄,生產停滯,糧食匱乏,民不聊生。而曹操在許昌募民屯田,儲備了充足的糧草,保障了民生和戰時的充足供給。

定都許昌,更利於曹操利用漢獻帝招攬人才,挾天子以令諸侯

許昌隸屬於穎川郡,和荊州一樣,自古以來人文薈萃,名士輩出,再加上中原戰亂,賢能之士多往穎川避居。把都城定於此,有漢獻帝這面漢室王朝政治旗幟為招牌,曹操很容易招攬和吸引到人才。別的不說,他手下八大謀士中就有戲志才,鍾繇、荀彧,荀攸,郭嘉五人就出自於潁川和許昌,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同樣來自穎川。而正是依靠這幫穎川謀臣,曹操此後才得以每戰必捷,統一北方。

在長安戰亂獻帝劉協出逃時,所有的諸侯把他當成累贅,只有曹操看到利用價值主動迎駕,然後帶著他離開眾矢之的洛陽遷都許昌,身處許昌的漢獻帝,正如進籠的鳥兒,只能任憑曹操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正義之名行私慾之伐,最終成就霸業。戰略眼光可謂深遠,政治謀略可謂高明。


青史流名


曹操為何不定都洛陽或長安,而是選擇許昌?

答:因為許昌本身就是曹操的大本營!對於曹操而言,漢獻帝的戰略價值非常之高,許昌的地理位置要比洛陽跟長安要好。

洛陽被董卓一片大火之後已是一片廢墟,重建需要耗費財力物力,戰爭年代財力物力極為珍貴,而且萬一遇襲 支援運輸地理位置也比不過許昌!所以像曹操這樣的軍事家。戰略斷然不會定都洛陽。

長安是董卓火燒洛陽之後的棲息地,虎牢關失利之後董卓攜獻帝跟百官遷都長安。長安對董卓來說是個好地方,長安後方便是西涼,董卓本來就是西涼軍,對於董卓來講是安全跟穩固的,但是對於曹操來講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曹操定都的時候西涼還並沒收服,如果定都長安後方並不穩固,而是一個隨時都會爆炸的炸彈,而且長安很是接近張魯的漢中,如果曹操定都長安那帶給曹操的就是無盡的擔心與威脅,因此曹操斷然不會定都長安~

綜上所述,定都許昌是最為合適的!只有定都許昌,曹操才能更好的挾天子與眾諸侯!才能進一步的鞏固自己的戰略計劃,進而實現曹操的目標計劃(艾瑪~孟德 真的是亂世之奸雄....)


耀奪翔展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昌。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從此,曹操以許昌為中心,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統一了整個北方。

可是許昌本是當時一座普通縣城,並沒有作為都城的先例,曹操為什麼會放棄西漢都城長安和東漢都城洛陽,而遷都於許昌呢?

洛陽早已被毀

洛陽,因位於洛水之北為陽而得名,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古城,被稱為“九朝古都”(都洛陽的王朝: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北周、後梁、後唐、後晉),在很長的時間裡,洛陽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洛陽三面環山,處在黃河南岸的洛河谷地之中,東望嵩嶽、西依秦嶺、南面伊闕、北有邙山,伊、洛、瀍、澗四水環繞。並且洛陽位於九州腹地的豫州西部,常被看做“天下之中”。出色的地理環境和絕佳的地理位置,使得先後九個王朝在此建都,不為都時,如隋唐,也扮演著東都、神都等重要角色。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建立東漢,因長安毀於戰亂,而將都城選在洛陽,成為第二個在此建都的王朝。洛陽因東漢興盛一時,也因東漢陷入毀滅。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東漢王朝叛亂四起,漢賊董卓便在這樣的環境下迅速崛起,利用國內動亂和朝廷的衰弱,控制京城,成為權傾朝野的野心家。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廢幼帝劉辯,立劉協(漢獻帝)為帝,並手握涼州(張遼等西涼軍)、幷州(呂布等幷州軍)兩大軍閥勢力,成為東漢朝廷的實際控制人。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領車騎將軍,討伐董卓。兗州牧曹操便是討伐董卓的諸侯聯軍之一。

董卓“以山東豪傑並起,恐懼不寧。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大駕既西,卓部兵燒洛陽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珍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務;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

大火之下,洛陽“南北兩宮,火焰相接;長樂宮廷,盡為焦土”“二三百里,並無雞犬人煙”,終成為一片焦土、廢墟。

曹操迎回從長安出逃的漢獻帝,距離洛陽焚燬僅僅6年,當時整個東漢都陷入了諸侯割據,且中央朝廷遷到了長安,因此洛陽被毀之後並沒有重新修建。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在隨時都可能被其他諸侯吞併的情況下,曹操斷不會耗費人力物力在洛陽重建都城,遷都成為最好的選擇。

長安不受控制

董卓曾裹挾漢獻帝及朝廷官員、洛陽百姓遷都長安,而在董卓死後,董卓部將李傕和郭汜在長安內擁兵自重,相互功伐,長安又陷入了巨大的內亂之中。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於呂布之手,在外交戰的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聞訊後決定返回西涼故地,但在李傕的謀士賈詡的建議下,決定孤注一擲,反攻長安,成可奪天下,敗可退西涼。

李傕、郭汜聯軍,一路斬徐榮,俘胡軫,隨後又聯合董卓的舊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一起圍攻長安。最終擊敗敗呂布,佔領長安,挾持漢獻帝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控制長安朝廷。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和郭汜二人之間產生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率兵相攻,交戰連月,死者萬計。漢獻帝借李、郭二人內鬥,在楊定、楊奉、董承的護送下,東出洛陽。

在曹操迎回漢獻帝時,長安依然處於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直到建安三年(198年),李傕在曹操的打擊下兵敗被殺,這才收回長安。

馬騰、韓遂盤踞在靠近長安的涼州,對長安虎視眈眈,李傕割據關中之時,馬騰、韓遂就攻打過長安。因此,即使收回長安之後,這裡也並不安全。

除了兵患之外,關中地區在當時還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資治通鑑》記載:公元194年,關中水患,次年大旱,196年餓殍入山東。

嚴重的災荒之下,李傕等關中軍閥侵奪了獻帝原本要拿來賑災的錢財,並且縱兵掠奪百姓,致使關中百萬以上的人口,各自餓死逃竄。

病患馬亂,餓殍千里的關中地區,斷不會成為曹操迎獻帝后定都的首選。

許昌是最好的選擇

洛陽毀於董卓之手還未修復,長安被李傕郭汜佔據不在自己手上,曹操最終選擇在迎回獻帝之後遷都許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許昌政治、經濟、文化基礎較好

《史記》記載:“帝禹立而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許”。西周武帝分封諸國時,在許封國,在周時期,許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封姜結於許國君主,傳五世,在戰國初期併入楚國。

秦漢時期,設許縣,屬潁川郡。潁川郡是兩漢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政治穩定的郡縣,尤其是在東漢時期,作為帝都洛陽的東南門戶,聚集了大批世族,世族們憑藉自身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大莊園經濟,擁有自己的武裝,同時興辦教育、大興儒學,經過百年的財富積累和文化積澱,潁川郡成為繁榮發達、人才輩出的地區。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三敗呂布,成功奪回兗州並控制了包括許昌在內的豫州東部地區。

次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漢獻帝從長安東歸,回到洛陽舊宮,並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

此時的曹操剛剛收復兗州,在兗州的統治尚不穩定。呂布被擊敗後,投靠了徐州的劉備,仍然是曹操在兗州的最大威脅。

另外,洛陽一帶勢力非常複雜,尤其是河內太守張揚,躍躍欲試,甚至修建宮殿,企圖接漢獻帝為自己所用。直到建安四年,曹操趁張揚內亂,才消滅張揚勢力。

綜上,曹操在迎獻帝之時,控制的領地有限。兗州北接袁紹,東臨劉備、呂布,南面袁術,可以說是群狼環視之地。董卓舊將楊定、楊奉、董承等人護送天子回到洛陽,楊奉等人是敵是友尚不明朗,且河內張揚居心叵測,洛陽成為是非之地。

曹操在迎獻帝之前,便以駐軍許昌多時,併為了大規模駐軍進行了初步建設,遷都許昌便水到渠成。

來自袁紹的威脅

在董卓死後,袁紹割據河北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勢力。直到官渡之戰前,曹操在與袁紹的對峙中一直處於守勢。

洛陽臨近黃河,袁紹渡過黃河就能攻擊洛陽,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都城選擇,自己起家的兗州同樣是對抗袁紹的前線。而許昌,距離袁紹的勢力範圍較遠,更靠近中原腹地,可以在曹袁衝突下提供一個緩衝空間,不至於輕易陷落。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企圖攻佔許昌,從而南下攻曹。最終,曹操在官渡以少勝多戰勝袁紹,成就戰爭史上的經典一戰。但如果當初曹操定都洛陽,而不是許昌,或許袁紹就能直搗中樞,沒官渡之戰什麼事了。

自然條件優越

許昌三面環山,可利用嵩山、伏牛山、大別山的地勢阻擋來自袁紹、張繡、袁術三面的攻擊,而東邊的平原是剛被擊敗的呂布和實力稍弱的劉備。

除了地形地勢上好處,許昌還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產糧區,並且受戰火波及較少。反觀洛陽和長安,在經歷長期的戰火之後,早已民窮地乏,經濟凋敝。

另外,許縣位於潁水(今潁河)東岸,而潁河南下匯入淮河。有了潁水這條運輸線,許縣就很容易得到周邊物資的供應。在曹操駐軍許昌之後,採用棗祗和韓浩的建議,在許昌附近試行屯田之計、通過募民屯田,得到大量糧食,解決了供給問題。

在遷都許昌之後,曹操採取一系列改革,使許昌成為王業所基之地。《三國志·武帝記》載:自遭慌亂,率之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散流離,無敵直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河北,軍人仰食桑葚。袁術之江、淮,取給蒲藏。民人相食,州里蕭條。公(指曹操)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 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指漢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及募民屯甲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雖然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但在當時還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士人,不然曹操也沒辦法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即使洛陽不能再做都城,曹操也不能將漢獻帝虜到自己的兗州大本營。

許昌在周朝作為一個諸侯國存在數百年,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使許昌人民形成了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的精神氣節和家國觀念。而曹操遷都許昌之後,以東漢保護者自居,有利於許昌人民接受曹操,從而使曹魏政權能夠安心發展,不必擔心後院失火。

同時,曹操的野心並不僅僅是割據一方。他看中了許昌位於天下之中的優勢,希望以許昌為中心,奪取天下。

曹操遷都的第二年滅張繡,第三年滅李傕、呂布,第四年北渡黃河收河內,第五年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到了赤壁之戰前夕(208年),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

招攬人才

東漢末年,汝、潁為名士之鄉。袁紹、袁術便是汝南人,當時的汝南也在袁術手中。許昌正為潁川下轄,因此曹操遷都於許昌有利於吸收潁川的人才、名士。

荀彧、戲志才、荀攸、郭嘉、陳群、棗祗等都是潁川人士,除了荀彧之外,其他的謀士全都是建安元年之後曹操在許昌招募而來。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梟雄曹操逝世,曹丕繼位。同年,曹丕在洛陽逼迫漢獻帝禪位,並遷都於洛陽,建立曹魏政權,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許昌作為都城短暫的25年使命。

曹操遷都許昌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最好的選擇,曹操在站穩腳跟之後,也並沒有放棄洛陽,而是重建洛陽,等到曹丕稱帝之後才有了遷都洛陽的可能。曹丕稱帝后,以“漢亡於許,魏昌於許”之意,改許縣為許昌,成為曹魏五都之一,許昌之名也沿用至今。

簡述曹魏遷都許昌的原因及對許昌的治理 . 喬霞

漢末許昌地位的變遷 . 權家玉


大明湖畔的二狗


挾持了漢獻帝的曹操選擇定都許昌,是出於當時實際情況的戰略考慮。此時的東漢,已經被戰亂折騰的奄奄一息,京城洛陽已經被董卓一把大火燒的赤地千里、哀鴻遍野;長安城被郭汜李傕控制中,而且還處於戰亂,更無法作為都城,因此,在爭霸中原的大勢下,選擇自己的大本營許昌為都,也就成了必然選擇。

一、漢末軍閥割據情況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越加尖銳,社會矛盾越來越嚴重,加上皇權式微,地方政權軍閥割據,導致天下大亂。各方豪強你方唱罷我登場,把社會帶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此時,東漢王朝統治的腹地洛陽、長安一帶,就成了各方爭奪的主要戰場。先是董卓利用外戚之變廢了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並挾持漢獻帝佔據了洛陽。

此後,皇室的權力基本上就剩下了名義,各地軍閥不服董卓和中央政府,逐步完成了割據形勢。比較有名是袁術、張邈、喬瑁、孔融、馬騰、孫堅、袁紹和曹操等。

二、洛陽城的現狀

在其他勢力進行的討伐董卓之戰中,董卓又挾持獻帝逃亡長安,逃跑時又放火燒了洛陽城。此時,洛陽城、宮殿被燒,民居被毀,各種設施都毀壞殆盡,已經成了廢墟一片,根本不再適合作為都城了,而且這裡依然反覆處於各路軍閥的爭奪之中,定都洛陽,成本和危險係數太高了。

三、長安的現狀

漢獻帝趁郭汜和李傕爭奪長安之機,在楊奉等人的幫助下輾轉流亡,回到了已成廢墟的洛陽,隨後被曹操迎奉到了許都,漢獻帝哪裡知道這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穴,只能在曹操的淫威下苟且偷生。

此時的長安城,依然處於郭汜和李傕的佔領下,而且也被戰亂毀壞殆盡,曹操更是不可能選其為都城的。

四、許昌,最好的選擇

此時的許昌,作為曹操經營多年的老巢,無論是建設、防禦,還是兵馬糧草儲備,都是處於最佳時期,並此為中心,控制了豫東平原產糧區。同時,曹操為了積蓄爭霸天下的資本,是不可能花費有限的資源去重建洛陽的,長安就更不可能了。

立許昌為都,既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可以利用這裡豐富的糧食產量,招募更多的士兵,擴充自己的實力。而且這裡挾嵩山、伏牛山和大別山之勢,進可攻、退可守,盡據天時地利人和。

曹操手下的許多重要謀士,也是來自許昌的人士,定都許昌,有利於收攏人才。

曹操利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就是這種選擇正確的證明。曹操在此基礎上,逐步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


飛花逐月大帝


公元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遷都許昌。隨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號令百官。曹操以許昌為中心,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統一了整個北方。

為什麼不遷都洛陽?

洛陽,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古城,被稱為“九朝古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洛陽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洛陽三面環山,地處黃河南岸盆地中,東望嵩嶽、西依秦嶺、南面伊闕。洛陽位於九州腹地的豫州西部,被看做“天下之中”。出色的地理環境和絕佳的地理位置,先後九個王朝在此建都,在隋唐時期,也扮演著東都、神都的重要角色。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建立東漢,因長安毀於戰亂,而將都城選在洛陽,成為第二個在此建都的王朝。光武中興後盛極一時。

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漢賊董卓利用國內動亂和朝廷的衰弱,趁機控制京城,成為權傾朝野的篡漢逆賊。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廢幼帝劉辯,立劉協為帝,手握涼州、幷州兩大勢力,控制傀儡皇帝劉協成為東漢朝廷的實際掌權者。

公元190年,關東各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領車騎將軍,討伐董卓。

董卓“以山東豪傑並起,恐懼不寧。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大駕既西,卓部兵燒洛陽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珍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務;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

大火之下,洛陽“南北兩宮,火焰相接;長樂宮廷,盡為焦土”“二三百里,並無雞犬人煙”,終成為一片焦土、廢墟。

曹操迎回從長安出逃的漢獻帝,距離洛陽焚燬僅僅6年,當時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東漢朝廷遷到了長安,因此洛陽被毀之後並沒有重新修建。

在當時的情況下,天下大亂曹操根基未穩,曹操不會耗費人力物力在洛陽重建都城,遷都成為最好的選擇。

何不遷都長安?

董卓帶著漢獻帝及朝廷官員、洛陽百姓遷都長安。在董卓死後,董卓部將李傕和郭汜在長安內擁兵自重,相互功伐,長安又陷入了內亂之中。

公元192年,董卓死於呂布之手,領兵在外的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聞訊後決定返回西涼故地,但在李傕的謀士賈詡的建議下,決定反攻長安,成可奪覬覦天下,敗可退往西涼。

李傕、郭汜聯軍隨後又聯合董卓的舊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一起圍攻長安。最終擊敗呂布。佔領長安,挾持漢獻帝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控制了朝廷。

公元195年,李傕和郭汜二人之間產生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兵戎相見,死傷無數。漢獻帝趁著李、郭二人內鬥,在楊定、楊奉、董承的護送下,逃回洛陽。

在曹操迎回漢獻帝時,長安依然處於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直到公元198年,李傕在曹操的打擊下兵敗被殺,這才收回長安。

同時遠在涼州的馬騰、韓遂一直對長安虎視眈眈,李傕割據關中之時,馬騰、韓遂就攻打過長安。因此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長安也不安全。

公元194年,關中水患,次年大旱,196年餓殍入山東。剛剛經歷了人禍又來了天災,長安已經不適合在作為都城使用。

最終定都許昌

洛陽毀於董卓之手還未修復,長安被李傕郭汜佔據不在自己手上,曹操最終選擇在迎回獻帝之後遷都許昌。

許昌的優勢:

許昌政治、經濟、文化基礎較好

許昌自西周封國,戰國初期被楚國吞併,後經秦漢時期設縣歸屬潁川郡,歷經百年發展經濟、文化繁榮興盛,人才輩出。

自然條件優越

許昌三面環山,可利用嵩山、伏牛山、大別山的地勢阻擋來自袁紹、張繡、袁術三面的攻擊,而東邊的平原是剛被擊敗的呂布和實力稍弱的劉備。

曹操遷都許昌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最好的選擇,之後曹操重建洛陽。曹丕稱帝后,以“漢亡於許,魏昌於許”之意,改許縣為許昌,成為曹魏五都之一,許昌之名也沿用至今。


貪戀長安韻


興平二年,李傕和郭汜在長安爆發內亂,漢天子劉協逃離長安。建安元年,車架來到洛陽,曹操在這一年前來洛陽救駕,擊退李傕郭汜的人馬。而之後,曹操沒有將朝廷留在洛陽,選擇遷至許昌。此後幾十年,許昌作為東漢末年最後的都城一直到滅亡。

關於曹操為何不定都在洛陽或者長安這兩個古都,而選擇許昌?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理由,但是歸根結底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許昌是曹操完全掌控之所,而曹操想要實行“奉天子以討不臣”這一策略就必須要將漢天子牢牢掌控在手中。

剛剛得到漢天子

對於天子的去留,剛剛得到漢天子的曹操有兩個選擇:

  1. 定都洛陽,曹操開始將重心向司隸地區進發;


  2. 移駕至自己掌控之地。

這個時間點,曹操是名義上的兗州牧,不僅掌控著兗州,還有半個豫州。而洛陽等地,因為董卓之亂,可以說完全荒廢,廖無人煙,曹操當時也沒有實力吃下這一片無主之地。而長安還是李傕和郭汜的地盤,根本無從談起。

從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移駕許都都是最好的選擇。定都洛陽相比移駕對曹操有幾個害處:

  • 洛陽周邊百廢待興,要想將這些地區完全發展起來,不僅需要完全掌控這片土地,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 曹操的根基在兗州和豫州老家,洛陽雖然是東漢的都城,但是曹操對其掌控程度完全不夠。

  • 定都洛陽,根本不可能像定都許昌那樣將朝廷安置在自己地盤的腹心那樣放心,而要實行“奉天子以討不臣”,必須對朝廷完全的掌控。

曹操戰勝袁紹後

曹操戰勝袁紹後,北方就再也沒有別的諸侯對曹操有威脅,這個時候的曹操,所控制的地區不僅僅是兗州和豫州,還有徐州,司隸,再加上後來全取河北四州。那麼這個是胡為什麼不將朝廷遷至洛陽或者長安,反而仍將都城定在許昌這個小地方?

我認為這個時候的漢王朝的威嚴已經完全消耗殆盡了,都城在哪裡已經無關緊要了,再加上許昌作為都城已經那麼多年,其發展的快速超乎想象。

遷都必然不可避免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當然最為主要的還是在許昌更容易掌控朝廷。甚至在關羽威震華夏的時候,曹操曾動過遷都的念頭,但是遷都是遷至自己封地的都城——鄴城。由此可見,即便漢王朝已經完全沒落,漢室的尊嚴完全消失,但是曹操對於漢室朝廷的控制力度一點都沒有放鬆。

結語

因此,跟明顯的一點,“奉天子以討不臣”至“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天子是是最為關鍵的一點。而同時正是因為其重要性,也隨之帶來巨大的壓力。除非像曹丕後來直接改朝換代,不然必須繼續承載漢室朝廷的重量。


秋心談歷史


曹操迎回漢獻帝的長安還處於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直到建安三年曹操才打敗郭李收回長安。長安有點偏安一隅了,對曹操一個有雄才大略,志在統一天下的人來說肯定不會考慮的。

洛陽經歷過董卓亂政等一系列事件後,洛陽已經破敗的不適合做國都了。



官渡之戰後,能威脅曹操大本營的勢力幾乎沒有了。許昌交通位置重要,具有中原之中的優勢。定都許昌後洛陽、南陽、豫東大平原都能很好的控制。這幾個地區可是產糧大區了,對曹操養兵有利。許昌當時人才也多,郭嘉、荀彧、荀攸皆為許昌人士。曹操又是亳州人,離許昌又近。

諸如此類理由,曹操是個比猴都聰明的人,他考慮的比我們肯定全面的多了。


尋找被人遺忘的角落


關於曹操為何不定都長安洛陽,而是定都許昌的問題,小庭認為曹操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和算盤的,我們先了解下當時的時代背景,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後定都長安是為西漢都城,后王莽篡漢,群雄逐鹿,光武劉秀定天下定都洛陽是為東漢都城,東漢末年何進召董卓進洛陽誅殺宦黨,導致董卓獨霸京師,天人公憤,關東諸侯並起聯合討伐董卓,董卓不敵遷都長安,焚燒洛陽,後董卓在長安被呂布謀殺,董卓手下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呂布敗走,李傕郭汜日久生變在長火拼,漢獻帝和眾臣逃亡,並召四方諸侯救駕,這時曹操前來並把漢獻帝和朝廷安在了許昌,從此一直到三國建立,漢朝的家就安在許昌了。瞭解了時代背景和前因後果,我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小庭認為無非以下三個原因導致曹操把都城安在許昌。


一,洛陽已焚,繁華不在。我們知道董卓
被關東聯軍打敗後準備遷往長安,走的時候下令焚燒洛陽城,因此洛陽成了一片廢墟,曹操不可能再回到洛陽給漢朝安家,並且洛陽雖說也在中原地區,但是當時的中原群雄割據,如果把都城安在洛陽必然危險,哪個諸侯來個偷襲啥的,曹操是頂不住的,因此,此時的洛陽不僅繁華不在,而且出於戰略目的,曹操也不會把朝廷安回洛陽的。


二,長安偏遠,動亂,不宜為都。當時的長安屬於靠近西涼和羌族的地區,劉邦建立西漢時定都長安也是因為劉邦的勢力範圍就從那一帶發跡的,屬於漢中和西涼的地盤,而董卓是西涼刺史,長安在他的地盤下,所以李傕郭汜那麼輕易攻入長安,董卓雖死,西涼卻動盪不安,如果建都長安,必然會四方面敵,動亂不安,並且最重要的是長安離曹操統治範圍太遠了,曹操當時是兗州牧,在現在的山東附近,如果朝廷安在長安,那對曹操基本上沒什麼作用了,曹操不會做這種沒有利益的事情的,而且長安在經過董卓之亂和李,郭之亂後,民不聊生,各方面發展已經不足以立都了,因此,此時的長安不適合曹操建都。


三,許昌繁華,並且位於兗州腹地。我們知道
曹操那個時候剛起兵不久,勢力並不是很大,地盤也只是兗州,但是許昌作為當時曹操的大本營,無論地理位置還是繁華程度,都是很適合曹操建都的,並且曹操當時已經在許昌經營多年,可以說許昌已經成了曹操自己的首府,而曹操想要安全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必須把天子安在一個自己放心的地方,毫無疑問,許昌正是這樣一個地方,位於兗州腹地,不用擔心別的諸侯染指天子,也可以隨時“擬詔書”號令天下,所以,曹操只有遷都許昌,才可以安全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關注小庭,時刻為你解答歷史難題,帶你走進歷史,品讀歷史。


小庭通史


新爆點為您回答:

曹操迎奉天子,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要選擇許昌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可以備選的兩個方案,洛陽毀於董卓之手還未修復,長安被李傕郭汜佔據不在自己手上。

曹操在迎獻帝之時,控制的領地有限。兗州北接袁紹,東臨劉備、呂布,南面袁術,可以說是群狼環視之地。董卓舊將楊定、楊奉、董承等人護送天子回到洛陽,楊奉等人是敵是友尚不明朗,且河內張揚居心叵測,洛陽成為是非之地。

而許昌有以下幾點優勢:

1.從政治上,自西周便作為封國存在,當地人有著先天的忠君愛國的傳統。

2.從經濟、文化上,則是潁川郡世家大族最為密集且莊園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荀家與陳家都位於此地。

3.從地理位置上,許縣作為洛陽的東南門戶,是穿過楊奉接取漢獻帝的最佳地點。

綜上,就是曹操選擇許昌的原因。希望能幫到題主。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新爆點


建安元年(196年)獻帝封曹操司隸校尉,落尚書事。當時曹操聞洛陽街頭有童謠:‘’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言在東午在西,二日並行作根基‘’。曹操聽了請漢末大臣詢彧釋搖,詢彧拿著所錄紙條,瑞祥了一翻說:西頭一亇漢是西漢統治了二百年天下。東頭一亇漢是東漢亦統治了二百年天下。言在東午在西,二日並行,是‘’許昌‘’,二字,作根基是意末著新都可遷許昌為宜,曹操聽了東都洛陽,是六朝古都,已顯得不夠宏偉,諸侯四起,大概氣數已盡。天賜童謠,要我遷都,來朝奏明聖上,眾臣共議,最後定論遷都許昌,獻帝下旨,曹操領旨任辦,即日行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