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常州經濟的輝煌、曲折與未來

清末民初,常州紡織、機械、食品等近代工業得到較快發展,1906年出現了第一個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晉裕布廠。1930年,著名實業家劉國鉤創辦常州大成紡織印染公司,建立了紡織染聯營模式,在三十年代具有首創意義。常州人以敢為天下先、實幹善創精神創造了深厚的百年工商底蘊,載於史冊,享譽華夏大地。以及現在的恐龍園等都彰顯了常州“無中生有”的創新精神。


常州經濟的輝煌、曲折與未來

京杭大運河


八十年代初期,與全國69個同類城市相比,常州的財政收入和人均產值均位列第一:在全國24個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中,常州市勞動生產率位居第二,僅次於上海,並且常州的財政收入超過了其中10個大城市。一段時期上交財政收入突破60億,它相當於廣東省6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這些都是傳統的“蘇南模式”。

20世紀90年代以後,傳統模式逐步受到挑戰,鄉鎮企業機制不活、技術創新不夠等弊端開始顯現。以外資為代表的新模式開始在蘇州等地快速發展(臨近上海優勢,率先嗅到了外資、外貿的重要性),崑山等地開始飛速發展。常州市沒有突破傳統模式,造成經濟轉型的緩慢,開始與蘇州與無錫距離拉大。


常州經濟的輝煌、曲折與未來

天寧寶塔


21世紀以來,常州面臨的區域競爭日益加劇,蘇州、無錫、南通快速發展。當然也要看到,常州下轄的金壇、溧陽經濟規模不夠,相比較於蘇州、無錫下轄的縣域經濟有較大的差距。如何做大常州經濟總量,將是一個巨大挑戰,歷史的輝煌已是過去。科教城、高新區、西太湖、中以、石墨烯等發展載體不斷推出,但現在的競爭更加激烈,大企業、大項目、大產業都是發展所急需的,期待常州急需開拓進取,突破地區資源等發展瓶頸,實現新的歷史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