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女神節LADY`S DAY遇見最美的你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良辰三八節,婦女半邊天。今天是普天下所有女性的節日,小編祝願所有的女性朋友節日快樂!


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不僅吸引著男人的好奇與探索,也同樣激發著女人的興趣與思考。一說起搞地質,有人就聯想到爬山涉水,風餐露宿,艱苦異常,對於女地質隊員來說,似乎更是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20世紀的中國地學界,卻湧現出一批出色的女科學家群體,她們在男人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地質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海洋學、氣象學等地學領域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驕人成就。

巾幗不讓鬚眉,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偉大的地質女科學家的風采(排名不分先後)!

01


池際尚——中國岩石學學科奠基人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湖北安陸人,岩石學家,構造地質學家。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地質系。

中國科學院池際尚院士是著名的岩石學家,被稱為德藝雙馨的學,也是溫家寶總理的恩師,親手培養出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

成就:

1962年她研究了北京南口中酸性岩漿雜巖體的形成和演化,將有關的分異和同化作用分為具有不同層礦特徵的深部和就地兩類,由此提出的巖體模式和研究方法應用較廣。

1965年她參加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原生金剛石礦床的研究,首先提出中國的分類命名及其含礦性化學成分判別公式。

1978年以來,她又領導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岩及深源包體、華北岩漿岩型磷灰巖礦床成因等研究。

她的主要著作有《缺水條件在常溫下變形實驗的尤爾大理岩的組構》(1951)、《燕山西段北京南口花崗岩》(1962)、《岩漿岩岩石學》(主編,1962)、《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

02


金慶民——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地質學家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湖南省炎陵縣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

1961年畢業後,分配到新疆,成為哈密地質隊的第一名女隊員。

金慶民是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極腹地、探索南極第一高峰--文森峰的女性。文森峰海拔5140米,被稱為“死亡地帶”。

1988年11月,她作為世界唯一女性參加了中美雙方聯合舉辦的攀登文森峰的科學考察。這個風雪統治的高原地帶,最低溫度為零下88℃,沒有植物,更沒有動物,風速高達20米/秒。寒冷和危險自不必說,而她因為連日甄別礦石,沒戴風鏡,被冰原紫外線照成了雪盲眼疾。在科考隊員們登頂的日子裡,她一人在冰天雪地中忍受了4天的孤獨。登機返回的時候,她也是唯一一個攜物超重的人,因為她帶著40多公斤的礦石標本,最後她捨棄了貴重的登山設備,抱著礦石回到了祖國。她歷經艱險,征服了“死亡地帶”,首次在南極文森峰發現較大規模的鐵巖系及很有開發前景的鐵礦,填補了文森峰山區地質學研究的空白,為我國南極地質學研究爭得了國際發言權。

金慶民一生三次南極探險,是世界上第一個登上南極最高峰的女性,她的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史冊。


03


郝詒純 ——編制中國第一本高等學校《古生物學》教材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湖北咸寧人,地質學、古生物學家。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46年清華大學地質系研究生畢業。

成就:

中科院院士郝詒純教授是我國開創鈣質超微化石研究的專家之一,並在我國東部油田第一個鑑別出第三紀的鈣質超微化石,她為發展我國的古生物學、特別是微體古生物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她專於地層古生物學及微體古生物學研究,在松遼平原白堊紀--第三紀介形蟲化石和塔里木盆地脆白堊紀--第三紀發層及有孔蟲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成果。

70年代末她開始認識到,從地質科學角度去認識海洋和進而開發海洋的重要性。她領導科研集體與校內外有關合作,主持開展了中國海域的半深海、深海及邊緣海盆地微體生物群及其地層學、古氣候、古海洋學意義的研究。

1982年她和阮培華等研究發表的《西寧民和盆地中侏羅世-第三紀地層及介形蟲、輪藻化石》論文,獲石油部門科技成果獎。

1988年與曾學魯等發表了《沖繩海槽第四紀微體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的專著,獲國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9年又與阮培華等發表了《西沙北海槽第四紀微體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的專著。獲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編有《中國地層白堊系》、《有孔蟲》、《古生物學教程》。


04


許志琴——李四光科技獎第一個女得主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重慶人,構造地質學家,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

1987年獲法國構造地質蒙貝利埃大學博士學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

成就:

早期從事裂谷構造研究。80年代起,以“新的構造觀”為指導,致力於青藏高原及周緣造山帶的變形構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機制研究。

許志琴院士的主要科研成果為:釐定了中國造山帶中近50條大型韌性剪切帶,建立了西部主要造山帶的變形構造格架,提出中亞最大的阿爾金斷裂左行平移650公里。提出劃分青藏高原結構新方案,根據深部資料,提出青藏高原超岩石圈斷裂及深地幔結構框架和青藏高原形成的深部動力學新模式。

發表專著8部,論文近200篇,兩次獲部科技二等獎第一名。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


05


王弭力——走進羅布泊的第一位女科學家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北京人,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鉀鹽礦床及地球化學家,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

王弭力長期致力於鉀鹽地質研究,先後在江漢、柴達木和羅布泊等從事古代和現代鹽湖鉀鹽地質工作,參加和組織實施國家和部門重點科研項目10項。提出柴達木盆地半水石膏是常溫下滷水摻和而發生交代作用的產物,歸納出該盆地鹽湖鉀鹽三種成礦模式;在羅布泊鉀鹽資源研究工作中,提出"高山深盆地遷移"和"兩段式成鉀"的新認識,豐富了陸相成鉀理論;發現羅北凹地超大型鉀鹽礦床,探明儲量2.5億噸,潛在經濟價值達5000餘億元,並將資料無償移交當地政府,推進了科技成果產業化;2001年"羅布泊鉀鹽礦"被科學技術部等四部委評為"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科技成果,王弭力被四部委評為先進個人;2004年中共新疆巴州委員會和政府作出"關於表彰獎勵王弭力同志的決定",這是對她"在羅布泊地區鉀鹽資源勘查開發做出的突出貢獻"給予的肯定。同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一;先後發表論文47篇,專著3部,並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排名第一;三等獎2項,排名第一、三。


06


蔡承雲——中國第一位女性地質學家

江蘇崇明人,地質學家。1932年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斐士那師範學院地質系。

1933年獲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研究院礦床學碩士學位。

回國後,曾任廣西大學教授,香港僑安錫礦公司探礦工程師,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重慶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廣西大學、中南礦冶學院教授。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長期從事岩漿熱液礦床、稀有元素礦物地球化學的研究。

成就:

蔡承雲教授對岩漿熱液礦床和稀有元素礦物化學頗有研究。著有《岩漿熱液礦床的圍巖蝕變》、《稀有元素礦物地球化學》、《風化作用的地球化學》等著作。


07


吳崇筠——編制石油高校第一本《沉積岩石學參考教材》.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四川江津人,沉積學家。194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質系。

1949年獲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岩石學碩士學位。1951年回國。歷任玉門石油局試驗室主任,北京石油學院巖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石油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副總地質師、高級工程師。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參加了大慶油田勘探開發工作,提出並總結了莎爾圖砂岩體的分佈、結構、沉積特點,為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對我國東部斷陷湖盆不同類型沉積相模式進行了研究,取得了成果。撰有《油田巖相古地理》、《中新生界湖、三角洲與油氣分佈》、《斷陷湖盆沉積岩》等論文,著有《沉積岩石學》。


08


王大鈞——新疆石油戰線最早的一批女地質學家之一

北京市人,石油地質學家,1953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

1954年轉赴準噶爾盆地齊古地質隊工作,1955年3月任655隊隊長,負責獨山子地區地質細測,後調地質調查處地質科。1958年初任奇台地質大隊地質師,負責準噶爾盆地東部地質調查工作,同年8月調塔里木礦務局地質科負責檢查各地面地質隊的野外工作,1959年9月調克拉瑪依,先後在油田研究所和地質處負責油田開發地質研究工作,1973年任局地質處主任地質師,1976年元月調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科研處、油田開發所油藏工程室任主任地質師、高級工程師,配合部開發司工作,後期進行了國外油田及開發新技術的調研工作。


09


王執明——臺灣第一位女地質學家

擅長田野調查,從1969到1990年的漫長教學生涯中,帶領學生上高山、下深谷採集岩石,以嚴謹認真的態度造就了臺灣新一代的地質人才。她更選定了太魯閣這個區域作為長期研究的主要地點,要為臺灣這塊土地留下可用的研究資料。除了在學院的研究之外,王執明更積極推進地球科學的普及教育和主持編譯國中、高中地球科學教科書,她擔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期間熱心舉辦演講,推進地質教育。1994年,王執明募集資金成立地球科學文教基金會,熱心舉辦多次野外實地教學,並舉辦通俗演講推進普及地質知識,讓一般人瞭解地質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10


曹瓊英——第一個闖入“死亡之海”的女科學家

南京大學大地海洋系教授,當年,她作為唯一的女性加入了塔克拉瑪干勇敢的沙漠探險者隊伍。由此,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這麼一行文字:曹瓊英,第一個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女科學家。

11


張彌曼——“不睡覺的中國女人”

古脊椎動物學家,1936年4月17日生於江蘇南京,籍貫浙江嵊縣。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國際古生物學會主席。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從事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古生態學及生物進化論研究。對泥盆紀總鰭魚類、肺魚和陸生脊椎動物間關係研究的結果,對傳統看法提出了疑問,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層魚化石研究中,探明瞭這一地質時期東亞魚類區系演替規律,為探討東亞真骨魚類起源、演化和動物地理學提供了化石證據,提出對中國東部油田地層時代及沉積環境的看法,在學術上和實際應用上都有一定的價值。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8年,她在巴黎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12


林學鈺——環境水文地質先驅

水文地質和環境水文地質學家 女,1937年3月6日生於上海,籍貫福建福州。195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曾任吉林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長春地質學院副院長。從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在城市地下水資源評價、水流模擬、預報研究方面取得多項成果,建立了一批地下水水質模型,在地下水汙染機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汙染理論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


13


馬瑾——地震研究領域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創建者

馬瑾先生1934年11月出生,江蘇如皋人。1952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8月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在著名地質學家張文佑先生指導下從事構造地質研究。1958年,前往蘇聯科學院大地物理研究所開展構造物理學研究,師從著名構造物理學家格佐夫斯基教授。1962年獲副博士學位,同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962—1966年,先後籌建相似材料和光彈實驗室,將構造物理研究引入到傳統構造地質學。1966年邢臺地震後,馬瑾先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地震領域,開展地震構造與應力場的實驗研究。1978年分所後,轉至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工作,領導建立了構造物理與高溫高壓岩石力學實驗室,全面開展地震構造物理學研究。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領導組建了“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4


周衛健——中國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唯一女性科學家

第四紀地質學家 ,女,1953年3月23日生於貴州貴陽,1976年畢業於貴州大學,1995年在西北大學地質係獲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會士,也是截至目前我國唯一一位當選AGU會士的女性科學家。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周衛健多年來一直從事第四紀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在第四紀年代學、東亞季風氣候突變事件、宇宙成因核素環境示蹤等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原創成果。她率先在我國創建小樣品和微量加速器樣品14C制樣方法序列,主持建成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推動了我國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學和環境示蹤研究的發展。

巾幗不讓鬚眉 地質女神們節日快樂

女性在地學界的成功說明,就個人的聰明才智、精神毅力而言,女性毫不遜色於男性。科學對女性是沒有禁區的,如果有適當的環境和機遇,她們同樣也能做出偉大的發現,就像諾貝爾獎曾經戴在居里夫人母女、麥克林托克等傑出女性的頭上一樣。引用兩句中國古訓解釋說, 有志者事竟成,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立志堅定,專心致志,想辦法克服困難,男生、女生都能學好地質。

但願我們的社會對女性選擇職業方面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多樣化。當然我們現在也欣喜地看到這種寬容與多樣性越來越多了,但科學界頂級人才比例失衡的現象說明,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章來源於網絡。本文僅作學習交流使用不做商業用途,如不慎侵權請聯繫礦小云。感謝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