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從出土文物,看《天龍八部》中的西夏文化

從出土文物,看《天龍八部》中的西夏文化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之中,總是有一些璀璨的文化淹沒在歷史潮流中不為人知,西夏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西夏是賀蘭山下的一個非常神秘的國家,這個國家存在於宋朝時期,大約存在了兩百年的時間,但是在中國的史書記載當中卻找不到西夏國的相關記載,這個國家彷彿被遺忘在了歷史深處。西夏這個政權是由党項人建立,雖然在一些文獻記載當中出現的比較少,但是通過對其他的文學記載和文物古蹟的考察,我們還是領悟到了西夏文化的璀璨絢爛之處。西夏國的文化發展獨具特色,它和漢族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不論是飲食文化還是文學以及器具方面的文化都具有非常獨特的西夏文化特色,從一些出土的西夏文物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曾經出現在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西夏王國是如此的神秘而具有吸引力。

從出土文物,看《天龍八部》中的西夏文化

西夏碑

西夏國的歷史

西夏是在宋朝時期由少數民族在中國西北地區所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西夏王國的第一位領導者是李元浩,這個國家的主要領地就是現在的河西走廊地區,西夏國是由於地理位置處於中原的西部而得名的。西夏王國為了能夠和當時的宋朝以及遼國相對抗,他們所實行的一些政治政策與當時的宋朝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西夏國在提倡儒家學說的同時也致力於模仿中原技術,他們所有的政治經濟禮儀體系都是模仿漢族建立的。根據《西夏書事‧卷第三十九》記載:“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夏天慶十年三月 策士。賜宗室尊頊進士及第。遵頊,齊王彥忠子……。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延祐廷試進士,唱名第一,令嗣齊王爵。未幾,擢大都督府主。”在宋朝時期,西夏是相對獨立的一個國家,但是隨著宋朝的逐漸衰弱,西夏王國的實力也在不斷的減弱,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當時的西夏國選擇了依附蒙古族的強大勢力,但是,西夏國首領的更替之中,這種策略出現了偏差之處。當時的西夏國首領不再想要支援當時的成吉思汗,這一行為惹怒了當時的蒙古勢力,於是在歷史上存在了兩百多年的政權就這樣被蒙古勢力徹底碾壓了,從此西夏政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根據《元史·卷第一百二十·察罕傳》記載:“眾方議降,會帝崩,諸將擒夏主殺之,複議屠中興,察罕力諫止之,馳入,安集遺民。”模仿漢族先進文化基礎發展起來的西夏國,最終也因為宋朝的逐漸衰落而走向了終點。

虛竹和尚跟朋友一行人來到西夏國,因為這個西夏國有個公主在招駙馬,天下很多單身男子都來求親,希望能和公主聯姻,從此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經過很多次測試、層層篩選之後,這個西夏國的公主終於找到自己的夢中人虛竹,從此幸福的生活。


從出土文物,看《天龍八部》中的西夏文化

天龍八部中的西夏公主

西夏文化的文學發展

西夏文化的形成相對比較複雜,這個由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國家存在時間較短,而且這個國家的文化底蘊相對比較薄弱,因此,西夏文化的形成是在吸收了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以及其他國家文化的基礎之上完成的。在融合了眾多文化的長處之後,西夏文化不僅擁有了獨特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它還擁有了其他民族文化最為璀璨的部分。西夏國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立存在而創造了西夏文,這種文字和漢字的結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同時又有一些比較多的細微差別。西夏比較重視文學發展,這和當時許多西夏首領較高的文化素養有很大的關係。西夏的詩歌有很多都是由西夏皇帝創作出來的,這些詩歌有漢族詩歌的韻律,同時又具有西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西夏文學當中相對比較出名的應該是西夏的諺語,這些諺語一般情況下都是採用對偶的形式展現出來的,西夏諺語的字數多少不一,一般情況下是14個字,但也有36個字的諺語存在。這些詩歌和西夏諺語描繪的大多是當時西夏社會方方面面的情況,它們既包含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也包含了社會中相對比較黑暗的一面,這些諺語體現了西夏社會中有關生產、生活、風俗、宗教以及倫理道德等方面的許多內容,所以,它們算是一種歷史文化記載的形式,記載了一部分當時的歷史事實。


從出土文物,看《天龍八部》中的西夏文化

西夏牛

西夏文化最為璀璨的一部分除了諺語之外,應該就是西夏文了,這些文字都是由西夏王國的創建人李元昊主持創造的,這些文字比漢字更加複雜而繁瑣。根據《西夏的文化藝術》一文可知:“西夏建國前夕,在李元昊的主持下創制記錄党項語言的文字,由大臣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稱“國書”或“蕃書”,後世稱西夏文。西夏文字是仿照漢字結構創制的詞符文字,文字構成多采用類似漢字構造的“六書”會意字和形聲字等,也由偏旁、部首組合而成。但同漢字相比,西夏文字筆畫更為繁複,多撇、捺,無豎鉤。《宋史.夏國傳》記載其“字形體方正,類八分,而畫頗重複”。”

很多人都認為西夏的這種文字其實和漢字存在本質上的相同之處,但是體現在書面上卻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西夏文字創制出來之後,李元昊就開始下令推行這種文字,並把這種文字當成整個國家的通用語言,當時為了能夠使百姓儘快地適應這種文字,也為了讓官員能夠學會這種文字,所有從其他地區和民族傳進來的記載文化知識的書籍都被翻譯成了這種文字。為了使這種新創制的文字能夠快速的傳播開,當時的李元昊還創辦了專門學習這種文字的學校,並且讓所有的貴族子弟全部入校學習,他們除了學習之外,還要負責譯當時的漢字文化書籍翻譯工作。這段歷史事實除了在文獻書籍中記載過之外,一些出土的文物也說明了西夏文字的存在,根據這些出土文物我們可以推斷出西夏文字存在的時間和西夏王國一樣長,後來隨著西夏王國的覆滅,這種文字也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所以西夏文算是存在時間比較短的文字之一。

從出土文物,看《天龍八部》中的西夏文化

亥母洞寺出的《維摩詰所說經》

藝術方面的西夏文化

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國家,西夏國的党項羌人擁有自己獨特的樂器比如琵琶橫吹等,橫吹就是竹笛,竹笛是由羌人發明出來的樂器。其實西夏党項人音樂基礎是由唐代接受了中原音樂的基礎上發展來的,除了自己傳統的樂器之外,當時的西夏也吸收了一部分的漢族樂器,其實,西夏人民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並不比漢族人民差,畢竟西夏党項人的音樂基礎是和唐朝時期的人民同步發展的,而且相比於漢族人民斷層的音樂文化來說,西夏的藝術文化顯然更加深厚一些。根據一些西夏文物藏品中的戲曲殘本我們可以瞭解到,漢族文化的戲曲藝術早就傳入了西夏,並且這種戲曲藝術文化在西夏地區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漢族文化對於西夏文化藝術的影響可以從一些出土的文物之中看出來。通過一些在河西走廊地區被發現且出土的西夏壁畫文物,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壁畫中舞女的姿態非常接近於唐朝以及宋朝的漢族風韻,在這些西夏壁畫之中,漢族的風韻特色表現得尤為明顯,反而西夏党項羌人的民族特色表現的並不明顯。

從出土文物,看《天龍八部》中的西夏文化


根據《西夏的文化藝術》一文可知:“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畫中的《樂舞圖》,由舞女與樂隊組成,舞女上身半裸,披掛綢帶,著短裙長褲、赤足,頸部、手臂飾以瓔珞、臂釧、手鐲,左右相對吸腿舞狀,姿態雄健。在一幅西夏觀音圖中,有男性舞者形象,伴奏樂人為禿髮男性,舞者抬臂舞姿,動作雄健,類似今日蒙古民族舞蹈。”

除了這些現代出土的壁畫之外,一些現代出土的繪畫以及書法方面的文物也體現出了西夏文化的特色。流傳至今的西夏繪畫作品大多都是一些佛教繪畫,這可能和西夏人民在繪畫方面沒有太大興趣有關。在石窟之中被發現的很多繪畫作品描繪的都是一些有關佛教的故事,在這些繪畫作品中,大多數主角都是具有神話色彩的人物,當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描繪西夏人民生物或題材的繪畫作品。在西夏的陵墓之中出土的一些繪畫以及書法方面的文物相對比較少,倒是一些藝術氣息相對比較濃厚的雕塑文物比較多一些,這些雕塑文物有鑄銅、石雕、木雕、泥塑陶瓷等多種多樣的種類,除去種類多樣這個特點之外,這些雕塑文物的大小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總結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之中,總是有一些優秀燦爛的文化會被淹沒,但是隨著現代考古學家的不斷挖掘,這些曾經璀璨過的文化終究會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中。除去西夏文化之外,在我國曆史上,還有很多被淹沒的璀璨文化等著我們去挖掘,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這些被湮沒的文化一定可以重新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西夏書事》、《元史》、《西夏的文化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