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從章山深山峻嶺之中,一條河流穿山入澗,匆匆北入黟縣盆地,穿縣城東南緩緩而過。然後,在石山彙集各支流,出盆地又入叢山峻嶺之中,東南行至岱峰下。”

她叫漳河,是流入長江的一條河流。漫步於黟縣漳河河畔,河川雲影嵐光,山色秀麗,她從來都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卻將潤澤給予了流經的兩岸。

凡目所有相,皆為虛妄。我們來此,遠不止是為了看那些虛幻景象,不過是在山石嶙峋間,尋找著幾個時代的老故事。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東晉:桃源深處有人家

相傳,東晉詩人陶淵明沿著漳河,尋訪武陵源,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昔日,有武陵人捕魚為業,忽逢桃花林,故成一佳話。如今細看長廊,確有陶淵明筆下幾分遺風。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沿著黟縣曲曲折折的公路行走,公路沿漳水左岸蜿蜒南下,流經10公里的桃花源長廊至漁亭鎮。兩岸群峰巍峨,樹木茂密繁盛,花柳搖曳之間,兩岸夾峙,一水中流。

在這裡,遠眺竹林疊翠、山花簇擁、桃園隱映。近看碧水淺灘、游魚可數,彩石紛呈。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在清凌凌的河面上戲水飄蕩,穿溪越灘近看碧水淺灘、游魚可數,彩石紛呈。遠眺竹林疊翠、山花簇擁、桃園隱映,一座又一座的徽州牌樓、古祠則如新安江源頭百年圖騰,昭示著歷史的深逐。墨嶺潭下不遠處,隱約露出一角馬頭牆,這便是口口相傳的桃源村。徽州古村落和居民便靜靜掩映在古樹群中。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直至漁亭,沿水而上,石墨嶺南麓山骨突出,山腰鑿有洞,即桃源洞,是古時縣內交通的要塞。穿沿而過,便是人間桃花源。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元代:老碼頭的煙火氣

元代開始的數百年歲月裡,漳河一度成為皖南地區重要的航線,南陵城北的倉溪是漳河第一個自然碼頭,皖南山區的糧食、土特產都在這裡運轉。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幾百多戶的人家,沿著日夜奔騰的瀟水兩岸鋪展開來,有模有樣的街道上,可以聽見各種外地人的口音。貨船連接著幾岸的碼頭,每天吱吱呀呀,咚咚咚,和著橋下的漳河,歲歲年年。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如今的傍晚時分,人們再來到這裡休憩,仍是不變的家長裡短,河水澄澈到有人的靜氣。在河裡,更是很容易見到成群的游魚,歡脫嬉戲,遊而忘歸了。

清代:隨山將萬轉

古黟名人俞正燮的《黟縣山水記》雲:“望塔院趾盤鍔挺,東經梘灶,廻瀠澠,最深之處。”(岱峰峰頂原建有古塔,後被雷擊毀)。於是,漳河繞過岱峰一直南行,入潯陽潭。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潯陽潭中之水,一個漩渦一個漩渦的向下流淌著,水呈墨綠色,深不見底,真有身處龍潭之感。穿過潯陽臺,順水而下則到了金鐘潭。金鐘潭又具另一番風光,兩岸峭壁懸崖,更覺自己處於深壑幽谷之中。

傳說,山後舊有龍屯,依山踞崖,泓水澄澈。巨大的釣臺石伸向潯陽潭,右岸峭壁之處有石刻“潯陽臺”三字;左岸峭石之上立有一石碑,碑上刻有“潯陽夜月”四字,還有龜山、紅廟、獅口、小橋集於一處,把個潯陽臺打扮得神密莫測。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出金鍾潭,過幾十米的急水灘,再入數百米的彎潭。彎潭蜿蜓纏繞,清澈見底,兩岸松竹茂盛,倒映潭中,水隨山行,山牽水轉,瀾瀾波色,浩渺煙霞。漳河水在英川村南頭進入屯潭,低頭可見潭底怪石林立,魚兒穿梭於怪石之中,抬頭更見不遠處漁亭古石橋和煙霧飄渺中的駱駝峰。山水纏綿交融,便化在眼中,輕輕一眨,便暈開了。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南陵文化:閱盡千古風流

於是,漳河開始穿山越嶺,又流經灘塗。她始終擁有著不同形態,流經南陵縣城一段,則變成了一段文化。歷史學家何琦,著《三國評論》百餘篇,馳名東晉史壇。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兩度寓居南陵。明代丁鎡應詔參修《永樂大典》,被後世學者贊為“奇人”。大畫家黃賓虹鍾情南陵山水,以筆墨描繪過漳河。

「皖·遊記」黟縣:順著漳河 尋找時代的故事

佇立在岸邊,水流聲彷彿就這樣鬧騰了千百年,水花擊打著岩石,拍在兩岸,又慢慢滲入這片土地,開始訴說著歷史的落寞與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