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訪柳青,蛤蟆灘塗覓身影

柳青(1916-1978)本名劉蘊華,字東園,筆名柳青,陝西吳堡寺溝村人。柳青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政協陝西省委員會副主席。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生活氣息濃厚,真實地反映了農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面貌。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雷》、《犧牲者》、長篇小說《種穀記》、《銅牆鐵壁》、《創業史》(第一、二部),中篇小說《狠透鐵》,散文特寫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說散文集》等。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訪柳青,蛤蟆灘塗覓身影

柳青《創業史》中的蛤蟆灘,位於今日陝西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辦皇甫村。1951年柳青從北京到長安縣任副書記,在皇甫羅家灣村一住十四載,寫就如史詩般的《創業史》,70後往上的人應該都記得中學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梁生寶買稻種》,即節選自創業史。梁生寶的生活原型王家斌,也生活在皇甫村蛤蟆灘。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訪柳青,蛤蟆灘塗覓身影

著名文學評論家、茅盾文學獎評委李星說,柳青當時在北京任職級別比省長還高,但是他就是不享受那個待遇,就要到長安落戶,全家當農民。《創業史》第一部10萬冊的稿費16065元,他全部捐給王曲公社做工業基建費用,一分不留。這就是境界。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訪柳青,蛤蟆灘塗覓身影

柳青在寫出《銅牆鐵壁》以後就名滿文壇,新中國成立初曾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的一員訪問過蘇聯。這個代表團是從當時中國的幾百位作家中選出的十幾位代表,能夠入選,可以說他當時已很有成就。但是,柳青毅然離開大城市,到陝西省長安縣皇甫村住了下來,一頭扎進農民堆裡。一開始,村裡沒有住處,他就住在村頭的破廟裡。他身居破廟,心向稻草棚,白天跑農村,晚上寫筆記。他和農民王家斌同住一間草棚,同睡一盤土炕,同吃一碗玉米糊糊,一起上地,一起收工。他和農民有拉不完的話,他和農民穿差不多的衣,他和農民留一樣的頭,生人根本認不出他是個大作家。 正因如此,他才能寫出《牲畜飼養三字經》這種與其身份不符的通俗文藝,他的筆下才能湧現出梁生寶、馮有萬、任歡喜、高增福、生寶娘、任老四、梁大老漢、梁三老漢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訪柳青,蛤蟆灘塗覓身影

一到長安,柳青就滿腔熱情地帶著縣委工作組整天往鄉村跑,瞭解情況,推動農村互助組工作,同時找尋著創作題材,醞釀長篇小說。為了更接近當地的農村生活,他請求辭去長安縣委副書記職務,到距離長安縣城十幾公里,神禾塬下的王曲區皇甫村去蹲點。隨後就離開縣委大院,住到了緊鄰皇甫村的常寧宮。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訪柳青,蛤蟆灘塗覓身影

1953年4月,柳青辭去長安縣委副書記職務,攜妻及兒女,“踏上了去皇甫的土路”,紮根人民,紮根農村。誰知這一紮便是14年。柳青脫掉了四兜幹部服,換上了一身農民式的對襟襖,把家安在了中宮寺的破廟裡,全然一副農民模樣。他的裝扮,他的言語、動作和地道的關中農民毫無兩樣,甚至在村子裡住了14年,村民都不知道他竟然是當代著名的大作家,他自己經常說“我就是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