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災難催生進步:古代三次大規模瘟疫 中醫三次大發展

古代中國的傳染病,在文言文中叫做“疫”,烈度最大的傳染病,又叫做瘟疫。瘟疫,幾乎是與中國的文明相始終的。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殷商,便出現了關於傳染病的甲骨文版本:殷人向天詢問,商王所染之疾病,是否傳染病?如果是的話,這種傳染病是否會大規模蔓延開來?這也就是說,面對瘟疫,殷商基本沒啥辦法,只能靠天(當然那時候也是瘟疫的初級階段,危害不大)。

災難催生進步:古代三次大規模瘟疫 中醫三次大發展

而到東漢末年,便出現了中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傳染病浪潮,一直維持到三國時期。漢靈帝時期,更是連續發生五次大疫,中原“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如南陽張家,二百餘口人,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此而死。由此出現了漢末名醫張仲景,經數十年的研究與實踐,終於尋求出瞭解決的答案,這便是《傷寒雜病論》一書。在這本書中,張仲景留下了大量用於治療傳染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方劑,譬如白虎湯,可以用來治乙型腦炎;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可以用來治療肺炎;烏梅丸,可以用來治療膽道蛔蟲。如此等等。還有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吹耳等各種治療方法,所以後世中醫將這部書視為“方書之祖”。

但是張仲景固然厲害,依舊扛不過瘟疫,也改變不了漢末瘟疫造成的大規模人口死亡,同時加上漢末的戰亂,漢桓帝時期(公元157年),全國有5650萬人口,八十年後的晉武帝時期(公元280年)時,只剩下1600餘萬,竟然銳減達四分之三。瘟疫最劇烈的中原地區,則只剩下十分之一。以至於掌握中原的曹魏,遲遲不能滅蜀吞吳,統一天下,不得不說,傳染病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災難催生進步:古代三次大規模瘟疫 中醫三次大發展

正是因此,漢末三國時期,很多名人都死於瘟疫,譬如著名的“建安七子”,竟有四人染病而死,其實便有替袁紹寫檄文罵曹操的陳琳。而眼看著好友一個個死去,後來登基做皇帝的曹丕,也只能徒呼奈何:“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而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使南下赤壁的北方人失去戰鬥力。

立國南方的東吳,同樣難以逃脫瘟疫的襲擊。四都督中的兩個:周瑜、呂蒙,都死於傳染病,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東吳一統南方戰略的失敗。

災難催生進步:古代三次大規模瘟疫 中醫三次大發展

清明上河圖裡的藥鋪

此後,宋金元之際,中原一帶也曾發生大規模傳染病,受害最嚴重的便是當時的中國第一大城市開封,甚至有記載說:“開封大疫,諸門出柩90餘萬。”而在這個時候,也出現了一名神醫,叫做李杲,被後世奉為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病人來看病,他總是先診脈,辨明脈象,而後進行診斷,告訴病人他們患得是什麼症,然後從醫經裡引出經文,加以分析對照,證明自己的診斷與醫經的論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說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筆處方。

第三次大規模流行,則是明朝末年。有一部電影叫做《大明劫》,說的就是這檔子事。當時明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外有後金,再加上瘟疫的大規模傳播。孫傳庭帶兵出征,軍中卻大規模流行瘟疫,於是遊醫吳又可挺身而出,為明軍治瘟。

災難催生進步:古代三次大規模瘟疫 中醫三次大發展

這部電影裡的吳又可,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是蘇州人,當時蘇州一帶瘟疫連年流行,甚至“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僅存者。”吳又可不應科舉,轉而從醫。而在實踐中,他體會到當年張仲景的傷寒學說,已經無法應對新的瘟疫。於是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逐漸形成一套溫熱病的論治方案,並將案例整理著成《瘟疫論》一書。將溫熱與瘟疫,逐步合為一家,充實了中醫學關於傳染病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吳又可研究的達原飲,用檳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組成,就記載在這本《瘟疫論》之上。電影《大明劫》說,這方中藥,在當時的非典流行之際,也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見以下字幕,當然這個是否如此,司馬就不知道了,需待醫學領域專家加以證實)。

災難催生進步:古代三次大規模瘟疫 中醫三次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