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從《讀孟嘗君傳》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齊國的孟嘗君便以門客眾多,善於招納人才而聞名。但是,王安石卻不這麼認為。他的《讀孟嘗君傳》便全方位的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觀點,認為孟嘗君得到的“士”都是雞鳴狗盜之徒,並不是真正的“士”。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如果有真正的士輔佐,以齊國之強,秦國根本不敢輕舉妄動,孟嘗君也不需要依靠雞鳴狗盜之徒狼狽而逃了。但是,為什麼有“好客”之稱,擁有三千門客的孟嘗君身邊沒有一個士呢?王安石認為,正因為雞鳴狗盜之輩在孟嘗君那裡混飯吃,所以真正的士才不去投靠他。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真正的士?“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在王安石心中,“士”必須是可賴以謀國制敵的能人,是目光遠大,為國為民的人。


從《讀孟嘗君傳》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何為士? 真正的士,必須是能挽狂瀾於既倒,能救民於水火

“士”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一個特殊階層。在商周時代,士屬於貴族中的下層,到了春秋時代,則成了介於貴族和平民間的一個特殊階層。在這一階層中,不乏一些有經世之才的人,他們為了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夙願,投身於各大貴族門下,以期得到重用,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其中,戰國四君子便是士人投奔的主要對象。

侯嬴,是戰國時期信陵君魏無忌的門客。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向魏國求助,魏王卻因懼怕秦國不敢出兵。信陵君無計可施,只能帶一百多輛車去與秦軍拼命。這時來與侯嬴告別,侯嬴只是冷冷地說:“公子勉之,老臣不能從。”惹得信陵君相當不快。當信陵君走出一段路,覺得不甘心,又回來向他請教時,他才欣慰地說:“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侯贏給信陵君分析了局勢,獻上竊符矯奪晉鄙兵之良策,又推薦朱亥助他成功,一切安排停當之後,對信陵君說:"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剄,以送公子。"

在信陵君到達晉鄙大營的那一天,侯嬴果然實踐了諾言,面向北方自殺了。

侯嬴這樣能夠用自己的智慧謀國制敵,又以生命為代價來報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士”。


從《讀孟嘗君傳》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真正的士,必須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理想

晉國有個人叫豫讓,他曾在範氏和中行氏那裡做大臣,但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他投效知伯,得到知伯的賞識。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知伯的土地。趙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豫讓發誓要為知伯報仇。

豫讓為了報仇,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裡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趙襄子。失敗之後,他又毀了自己的容貌,吞下炭,改變自己的聲音,準備再次刺殺趙襄子。有人勸他假裝歸順趙襄子,得到趙襄子的信任後再找機會殺他。豫讓說,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不是君子所為。他被趙襄子捉住後,說:“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讚揚君王的。今天我到這裡行刺,按理您應在這裡將我處死。不過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許我在這裡刺它幾下,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趙襄子滿足了他的要求。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

正如豫讓所說:“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因為知伯“以國士遇臣”,所以“臣故國士報之”,他為了報到知伯的知遇之恩,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知伯報仇。但同時,他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則,試圖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人間道義、人的氣節和忠義。由此可見,

真正的士對人生價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為標準,他們自始至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理想,甚至甘願為此獻身。


從《讀孟嘗君傳》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真正的士,為知己赴湯蹈火而在所不辭

千里馬遇到伯樂,才能一日千里;士只有遇到知己,才有用武之地。士的一腔熱血,只為獻給真正賞識自己的人。他們一旦遇到一個知己,一個賞識自己的伯樂,便會肝腦塗地,以報知遇之恩。

信陵君得知侯嬴家貧,就想去幫助他,可是侯嬴拒絕了。但是信陵君依然“置酒大會賓客”,並親自駕車,“自迎夷門侯生”。侯嬴“攝敝衣冠”,毫不客氣地坐在了車上的上座之位,信陵君“執轡愈恭”。侯嬴又讓信陵君送他去市場見朱亥,然後下車跟朱亥聊了很久,故意讓信陵君久候。但信陵君“顏色愈和”,還是那麼樂呵呵的。吃飯的時候,信陵君又在滿堂的“魏將相宗室賓客”面前,“引侯生上座,遍贊賓客”。酒酣時,又“為壽侯生前”。對屠夫朱亥,信陵君也是“往數請之”。

正因為信陵君掏心掏肺地對待侯嬴和朱亥,使得侯嬴和朱亥也將信陵君因為知己。在這些士的心目中,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得一知己,可以肝腦塗地。這才有了侯嬴在獻了“竊符救趙”的計策後,為信陵君“北鄉自剄”,朱亥為信陵君“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的故事。

同樣,豫讓之所以堅持刺殺趙襄子,也是對“知伯知我”、“知伯國土遇我”的回報。聶政因貴為“諸侯將相”的嚴仲子的賞識而不惜肝腦塗地。

侯嬴、朱亥、豫讓、聶政可以為了一個賞識自己的伯樂而肝腦塗地,稱得上是真正的士。

同樣稱得上真正的“士”的還有田橫的五百壯士。這五百名壯士連名字都沒有,卻在史書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據《史記》記載,田橫在齊國滅亡之後,帶著五百將士逃到了一個海島上。劉邦知道田橫很得人心,便下詔讓田橫入朝為官。田橫拒絕了,說自己寧願在海島上當一個平民百姓。劉邦再次下詔,並說如果田橫答應進京,便可封王,如果不肯來,就派兵前來圍剿。

田橫明白,如果自己再不去,下一次來的將會是漢朝的將士。為了保證島上五百名將士的生命不被威脅,田橫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京城進發。在離洛陽三十里遠的地方,田橫自刎而死,臨死前叮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漢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田橫用自己的性命保存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那兩個部下在埋葬完田橫後,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邊上。漢高祖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全部自殺了。


從《讀孟嘗君傳》看王安石心目中真正的士人形象

王安石指出孟嘗君“不得士”的原因是“雞鳴狗盜之出其門”。在他的心目中,單為主子的個人榮譽和安危出謀劃策的人,是不能稱之為“士”的,能為國立功,為民謀利的人才是真正的“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