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端親王園寢

作者風聲水影

端親王園寢

端親王園寢

端親王園寢坐落在崇陵附近的張各莊。

大阿哥——端親王弘暉

弘暉生於康熙36年(1697年)三月十六曰子時。生母是雍正的元后——孝敬憲皇后。這是雍正唯一的嫡子,也是長子,論身份,比別的皇子高一頭。

他出生時,胤禛20歲,福晉18歲,這時的胤禛還是個無爵的皇子,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康熙37年,才被封為貝勒。

弘暉於康熙43年六月初六卯時薨。年8歲。

這時,三阿哥弘時,僅僅只有四個月大,而弘曆則是在7年之後才出生。

端親王園寢

雍正十三年,乾隆上諭內閣:“朕兄大阿哥,乃皇妣孝敬皇后所生,今朕眷念手足之誼,著追封親王。”

後弘暉被追封為端親王,葬於清西陵。

1994年發掘清理雍正帝皇長子端親王弘暉園寢紀實

在河北易縣清西陵光緒皇帝的崇陵西南的崇各莊西,有一片紅牆綠瓦的建築群,這裡就是埋葬著雍正皇帝早殤的三個皇子的端王園寢。

端親王弘暉,雍正皇帝的長子。

端親王園寢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二十六日子時生,生母孝敬憲皇后,是名副其實的皇嫡長子(太子),可惜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卯時早殤,年僅8歲。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十三日,新即位的乾隆皇帝追贈他的長兄弘暉為端親王。

弘昐,初為雍正皇帝次子,生母齊妃。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日子時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亥刻殤,年僅3歲,未敘齒。

端親王園寢

福宜,初為雍正皇帝的第七子,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康熙六十年正月十三日醜刻殤,年僅2歲,未敘齒。

因為在三位幼年皇子早殤之時還在康熙年間,雍正的另一個兒子皇三子弘時死於雍正五年,當時雍正皇帝將自己的萬年吉地(陵寢)定於清東陵的九鳳朝陽山。

根據康熙年間的規定,早殤皇子一律附葬東陵附近的黃花山。

端親王園寢

所以端親王,阿哥弘時初葬清東陵附近的黃花山皇家陵地內。

直到乾隆三年,雍正皇帝在清西陵的泰陵建成,雍正皇帝也已經入葬完畢。所以,乾隆皇帝下達上諭:“現黃花山端親王金棺,皇三子金棺於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移送。東直門外懷親王(雍正皇帝第八子福惠)金棺於十月二十六日移送。陳設儀衛隨行,沿途各蓋蘆棚,鹹於乾隆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安葬。”

端親王園寢


端親王園寢坐北朝南,園寢前有一道馬槽溝,豆渣石泊岸,正中三孔平橋一座。

東西廂房各三間,單簷布瓦懸山頂,五花山牆,西廂房現已無存。

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應有東西守護班房,現俱無存。

大門一座,單簷歇山頂,綠琉璃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一斗二升夾麻葉斗拱。

大門前有月臺,月臺前為磚礓嚓,無抄手踏跺。

端親王園寢

前院正中享堂一座,單簷歇山頂,綠琉璃瓦頂。

享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三硒斗拱。

殿前有月臺,月臺前有四級踏跺,兩側無抄手踏跺。

享堂後園寢門三座,中門有門樓,兩旁為隨牆角門。

每扇門上有門釘縱橫各七行。

後院有三座微微隆起的土包,即封土。

三座土包東西排列,中間的靠後。

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均早年被盜。

端親王園寢


1993年至1996年,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對端親王園寢進行了全面的修繕。其中1994年7月20日經文物主管部門批准,對中間的端親王墓進行了發掘清理。

地宮的情況大致如下:

有石門一道,兩扇門向外開,每扇石門面寬94.5釐米,高182釐米,厚26釐米。

石門外191釐米遠處有一道擋券牆,城磚成砌。

牆面闊197釐米,高187釐米,厚98釐米。

在石門至擋券牆之間的地上有被倒出的骨灰一堆,同時發現石門上有一個鐵鍥子。

據分析,門是向外開的,門關上後,自然不能再用自來石支頂,很有可能這個鐵鍥子是用來固定石門的。

如果事實確實是這樣的話,就應該有兩個鐵鍥子。另一個可能早年遺失。

端親王園寢

門內墓室面闊160釐米,進深176釐米,高177釐米,四壁及頂部皆用條石成砌,無任何裝飾浮雕。

靠北牆有一座長方形的石須彌座,此為寶床,面闊81釐米,進深96.5釐米,高35.5釐米。

座的上面有一個圓形槽,據分析,此槽是放置骨灰罈用的。

槽內正中為金井,金井口直徑為9釐米。

骨灰罈早年被盜走,骨灰被倒在石門外。

由於地宮早年被盜,沒有發現隨葬品。

據分析,早殤皇子一般殉葬品很少甚至沒有。

端親王園寢

另外兩位皇子的地宮沒有發掘清理,內部情況不詳。

據推測,其規制,葬式,現狀應該與端親王墓相似。

目前這還只是一種推斷。

端親王墓地宮發掘清理後,沒有開放。

為了保護地宮,在地宮口外設置了木罩實施封閉保護。

端親王園寢


端親王園寢始建於清雍正十三年年底,完工於乾隆二年年底。入葬後,每年中元,歲暮致祭。


端王陵仍然存在三個不解之迷:

一. 規制不倫不類。

按照《大清會典》記載,和碩親王園寢,設立享堂五間,碑亭一座。為什麼和碩端親王園寢只有三間享堂,無碑亭呢?

端親王園寢

二. 喪制不倫不類。

火化本是滿族舊俗,從關外一直沿用到順治末年。

康熙初年改火葬為土葬,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誠仁皇后就是土葬,以後沿襲不替。就連早殤的皇子也皆備朱式小棺盛殮土葬。為什麼死於康熙四十三年的端親王弘暉卻是火化呢?弘盼,福宜是不是也是火葬呢?

懷親王福惠的陵墓由於在1933年被當時的東北軍騎兵二師的十多人盜發,葬式不明。

他是不是也被火化了呢?

這與康熙十三年後推行的土葬政策不是矛盾了麼?

端親王園寢

三. 端親王園寢,阿哥園寢和懷親王園寢是同時營建的,他們都是雍正皇帝的皇子,然而墓穴地面上的處理卻是三樣。

端親王園寢裡是三座微微隆起的土包;

懷親王園寢沒有封土;

而阿哥園寢卻是等級較高的寶頂月臺。

厚此而薄彼,這又是為什麼呢?

端親王園寢


滿族文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