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豆汁記》:最怕的,不是跟不上時代,而是留不住文化

在急促發展的時代,高樓大廈日益平地而起,人們的生活方式越發現代化,但同時,文化的面貌,似乎隨著快節奏的生活,而逐漸模糊。

你有多久沒有嘗一道精美製作的正宗小吃?你還記得多少從古流傳下來的禮儀?如果你想尋找文化的脈絡,想體會地域風俗的美,這本書會讓你產生許多思考。

《豆汁記》 是一部京味小說,講述了一位清末宮女顛沛流離的人生。她在飢寒交迫中被“我”的父親救了回家,被贈予了碗豆汁,救了她的性命。

莫姜是個絕妙的廚子,手藝極好,舉止也很規矩,懂得感恩,處事有分寸,即使已經六十歲,即使臉上有條巨大的疤痕,都不掩蓋她身上高貴的品質。

《豆汁記》:最怕的,不是跟不上時代,而是留不住文化

京劇《豆汁記》

她年輕時,是太妃的宮女,被許配給小廚子劉成貴,劉成貴是個賭徒,性格暴躁,臉上的疤就是吵架時打她留下的。大清倒臺後,他拋開莫姜,從此杳無音訊。

後來兩人重逢,過上了一段日子,文革時,莫姜和劉成貴養大的孩子,來革“我”父親的命,七十歲的莫姜和癱瘓的劉成貴阻止不了孩子,便自行煤氣中毒自殺了。

這部小說名聲不算特別大,但因為作者的背景的緣故,讓整個小說的描寫變得更具有可讀性和審美性。

在京味兒文學史上,有幾個文學家串起一段時間線:納蘭性德-曹雪芹-文康-老舍-葉廣芩。

葉廣芩是誰?這位作家的特殊出身,就暗示著她的文字非凡。

葉廣芩 1948 年生於北京,祖姓葉赫那拉。姑媽是隆裕皇后,爺爺是慈禧的親弟弟桂祥,曾出任過工部右侍郎、御前侍衛、正藍旗滿洲都統。

《豆汁記》:最怕的,不是跟不上時代,而是留不住文化

葉赫那拉家族

“格格作家”“出身貴族”等等標籤就在她身上出現,她的經歷是稀少人能經歷的。而《豆汁記》中,第一人稱“我”就是位格格,由她來描寫當時的生活狀態,以及時代的跌宕脈絡對個人的影響,是最合適不過了。

那麼在《豆汁記》中,她主要想表達什麼呢?

01 為什麼要著重描寫豆汁?

既然小說的名字是《豆汁記》,就有它的典故和道理在。

先說豆汁,它是京城地道的一種食物。豆汁大概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那時有一家做綠豆粉的粉房,剩下的汁液沒有及時倒掉,剛好是夏天,次日就“餿”了,有人嚐了一點味道,酸中還有些甘甜味鹹,於是“豆汁”產生了。

從此以後,京城興起一股“豆汁”風,後來,傳入宮中,乾隆淺嘗,頗為嘉許,後來晚清的慈禧也愛喝豆汁。但豆汁風行的基礎還是在民間,舊時京城有沿街叫賣綠豆汁的小販,無論是百姓還是京城的老少爺們,甚至是文人墨客,都染上了豆汁之癮。

老北京文人最會喝豆汁的莫過於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愛喝豆汁,喝豆汁喝出了感情,曾自封為“喝豆汁的腦袋”。

再聊《豆汁記》,它是一部戲曲,荀派代表作。

講述的是一位落魄到連乞丐都不如的窮書生,餓倒在一個叫花子的門外,被叫花子的女兒金玉奴用豆汁兒救活一命,為報救命之恩,書生“以身相許”,但後來書生考中功名後,卻謀害糟糠之妻的故事。

葉廣芩在小說裡描寫莫姜這個人物時,常常會穿插豆汁以及《豆汁記》的典故。

《豆汁記》:最怕的,不是跟不上時代,而是留不住文化

豆汁

莫姜最開始在被撿回來的時候,母親就拿了這碗發餿的豆汁給她。

“莫姜雙手接過了那碗溫吞的、面目甚不清爽的豆汁,認真地謝過了,背過身靜悄悄地吃著,沒有一點兒聲響。從背影看,她吃得很斯文,絕不像父親說的“從中午就沒有吃飯”。我想起了戲臺上《豆汁記》裡窮途潦倒的莫稽,一碗豆汁喝得熱烈而張揚,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眼球。同是落魄之人,同是姓莫的,這個莫姜怎就拿捏得這般沉穩,這般矜持?”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豆汁的描寫是很溫和的,它就像莫姜的性子,溫婉如玉,跟《豆汁記》同樣被救下來的莫稽,喝豆汁時狼吞虎嚥的模樣截然不同。

英俊的書生後來卻糟蹋救命恩人,醜陋的莫姜,卻有高貴的品質,這一具有文化意味的反差對比,更加突出莫姜的美。

02 為什麼會產生悲劇的結局?

我們在討論文學作品時,難免會談到,是什麼導致故事最後的結局?

其實莫姜人物塑造的方式,就暗示了結果以及表達了作者潛在的思想,不僅有直接描寫,還有從他人的視角的感受,來品味這個人物。

最開始“我”對於這個臉上有疤的外來女人,心裡是有牴觸心理的,母親安排“我”跟她一起睡,我睡覺時把聲音弄得很響,讓莫姜覺得自己是有警覺的。但莫姜是如何的呢?

“小床上,靜得如同沒有人,藉著窗外的雪光,我見莫姜側身躺著,如一張彎彎的弓,一動也不動。”

莫姜睡覺是沒有一絲動靜的。

“莫姜不善言語,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父親讓她“在廚房幹”,她就總在廚房待著,院裡屋內根本看不到她的影子,好像我們家裡就沒有這個人...莫姜說話不緊不慢的,讓你聽得真切又從無高聲,在父母親跟前說完話都是向後退兩步再轉身”

從莫姜平時的性情出發,在字裡行間突出她溫婉的美,待人溫柔,舉止有分寸。

“莫姜進屋見我沒睡,先是淡淡一笑,然後打開手裡的白手巾,手巾裡包著核桃粘、紅棗蜂糕、酪幹什麼的,每天不重樣。”

哪怕我處處戒備,莫姜也極其照顧“我”,從兩人的秘密舉動來看,最開始的牴觸,已經開始慢慢變成了接受。

從我對她態度的轉變,到母親對她苛刻,她低眉順從,再到劉成貴後來與她相遇,哪怕這個男人對她如此家暴拋棄,她還是會選擇照顧他,跟他一起過日子,“有我的一口,就有你的一口”。

莫姜是用她的品格一點一滴走進人的內心的,讓人思考,為什麼一個這麼品節高尚的人,會有如此顛沛流離的一生?

其實在動亂的時代裡面,她別無選擇。

太妃老眼昏花沒有問年齡的賜婚,她也只能順從接受,面對小八歲的丈夫,兩人都是不得不在一起的可憐人。後來流落街頭,被“我”父親救了性命後,心甘情願當僕人報恩。面對孩子的胡亂“革命”,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死來平息對“我”家的打擾。

《豆汁記》:最怕的,不是跟不上時代,而是留不住文化

明明一生如此悲慘,但莫姜身上體現的,幾乎沒有抱怨,而閃爍著感恩的光芒,面對太妃,她把那片賞賜的翠綠扁方當做命根子珍藏,大清倒臺後,她的行為舉止也保持宮廷禮儀。

面對朝陽門外南營房低微出身,第三房填房母親的四處刁難,他都淡定從容接受,沒有一絲消沉頹廢,怨天尤人。因為母親給了她半碗冷豆汁,她都用這種平靜的愛和精湛廚藝服侍這個家二十年。

所以這樣的人,哪怕最後死去,也透露出骨子裡的美。

作者在文中寫道,“後上去的莫姜半個身子壓在劉成貴肚子上,姿勢十分別扭,側著的臉正好對著後車幫,半邊頭髮披散下來,蓋住了那條疤, 這就使得莫姜的臉看上去平靜而光潤,像是睡著了。”

明明是一個臉上有疤的“醜八怪”,但卻在文中看不見,常常讓人忘了她觸目驚心的疤痕,忘了她六七十歲的老邁年紀,眼裡只呈現一個不流俗的典雅身影。

所以其實作者想表達的不是動亂時代的個人悲劇,更多是對莫姜身上這種高貴典雅,溫柔敦厚的理想化特徵的讚美,她的高尚品質,是功利勢力的時代所缺乏的。

莫姜形象的塑造,顯示出精神貴族的特色,對今日慾望化世界具有疏離的意義。

03 老北京文化的留存與消逝

小說還有很大的一個篇幅,描寫食物的製作,這背後不僅僅是展現生活,襯托人物,更多的是文化的呈現。

小說中寫劉成貴做麻豆腐的方法,光是看著就彷彿聞到了香味。

“羊腰肉切丁,香油烹炒, 放入青豆、雪裡蕻、胡蘿蔔絲,單擱出;再炒黃醬,將蒸過的麻豆腐倒入, 炒至香味四溢再把備好的作料摻進去,充分融合,起鍋,盛入淡青色盤中, 中間打個窩,澆上現炸的辣椒油,四周撒上青韭,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炒麻豆腐就可以端上桌了。”

從材料的豐富和做法的精緻,到最後上桌的調料,都提現了食物的生命力。

不僅是菜餚,光是一晚普通的豆汁,就極其講究。

熬豆汁如果大火烹飪,結果就會渣是渣,水是水,一上桌就會湯水分離。

《豆汁記》:最怕的,不是跟不上時代,而是留不住文化

文中寫劉成貴做豆汁的工序是“豆汁燒開用鋸末熬,點著的鋸末永遠處於似燃非燃狀態,豆汁便永遠處於似滾非滾模樣, 水乳達到充分交融,喝起來酸中帶甜,酵味實足。”

這裡我眼裡只有三個字,很講究。這份追求極致的耐心和工藝,是否在如今的社會中有所缺乏?

文章的結尾中“我”四處尋找這份正宗的豆汁,聽說東城某小吃店有,於是千里迢迢跑過去。但是等到的卻是“還沒待端到桌上,已經湯是湯水是水了,喝了一口酸水,咬了一口硬如皮帶的焦圈,喝豆汁的興味立刻皆無。 ”

常常聽說有地方有豆汁,“我”滿懷希望地去了,但卻面對“ 稠糊糊不知勾了多少芡”的不明食物,一問小二,小二嫌“我”外地人少見多怪,告訴我是“豆汁”。

從這些敘述中我們可以品味反差和遺憾,宮廷出身的手藝,凡事追求高貴典雅,帝王將相的高級享受,傳承了文化的脈絡,然而這份珍貴的文化積澱,卻被時代洪流沖走,在越發浮躁和快節奏的時代裡,我們是否遺忘和失去了些什麼?

文章在前面提到莫姜的一個細節,莫姜跟“我”說話從來都是“您”、“您”的,好像她從來不會用“你”,說到“我”的父母親,她用的詞是“怹”。“怹”是“他”的尊稱,現在的北京人已經沒有誰會用這個詞了,這個詞大概快從字典上消失了,有點兒遺憾。

小小的一個尊稱,背後承載的是厚重的京城文化和中華文化,從單純的地域文化描寫,轉化為一種細節變化的感同身受 ,是一 種文化輓歌式的回望。

作者通過這種文化細節的對比,對傳統廚藝的大篇幅描寫,以及如今的特色慢慢削弱的地域生活,不僅僅是展開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風俗畫卷,滿族的貴族氣質融入到民間,展現貴族氣和勞動人民性格中的閃光,體現了無比美妙的交融。

舊式人物的傳統生活方式 、文化品味和精神狀態,甚至他們本身就是這種文化的化身 ,也直接地暗示他們作為即將消逝的的文化樣本的意味,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對世人的警醒。

文中的結尾說道:到現在沒喝上日夜思念的豆汁。到現在沒見過莫姜那樣的女人。

豆汁是怎樣的豆汁?是劉成貴手裡水乳交融,酸中帶甜的精緻工藝的正宗豆汁。

莫姜是怎樣的女人?用“我”父親來說,是“疤痕之下,莫姜相貌平靜像寒玉,神色清朗如秋水,那氣質不是誰都有的。”

那麼,反過來思考,這個女人臉上的疤是怎麼造成的呢?

是因為劉成貴好賭,想拿莫姜的翡翠扁方來典當還債,而這塊扁方是老太妃與莫姜分別的時候,老太妃給她的最後一樣信物,告訴她,這雖不值錢,但這是我用過的,你留個念想。

這是莫姜用盡所有力氣都要護住的東西,哪怕這給她帶來了毀容之災。

扁方上承載的,是老太妃對她的恩情,以及宮廷貴族典雅文化的象徵,莫姜用生命護住的東西,現在的時代,是否該被重視?

翡翠扁方上有瑕疵,“我”說有瑕疵的就不是好東西,而莫姜卻說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穢,大簡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樣, 人尚無完人,更何況是物。

凡事不能追求片面的完美,如果有一雙看到本質的眼睛,在這個喧鬧快節奏的世界裡,就能站穩腳跟,不隨波逐流,守護最本質也最珍貴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