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伤寒杂病论》医者仁心,逆流而上,心怀百姓,方成一代名医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

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医者仁心,逆流而上,心怀百姓,方成一代名医

张仲景所处年代正是动荡的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尤其是洛阳,南阳等地疫情严重,当时政治黑暗,朝政腐败,官府衙门不想办法解救,却在一味地争权夺势,发动战争,欺压百姓。

《伤寒杂病论》医者仁心,逆流而上,心怀百姓,方成一代名医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疫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伤寒杂病论》医者仁心,逆流而上,心怀百姓,方成一代名医

t

这就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这一切促使了张仲景下定决心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而他同乡有一位亲戚名字叫做张伯祖,张仲景跟随他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当时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随他学习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医术越来越高明,但是即便是如此,仍然是抵不过天灾人祸。建安年间中原地区的瘟疫大流行达到5次之多,加上社会动荡不安政府赈灾不力,使得疫情传播更加严重,张仲景家族里的人也不能幸免于难,在前后十年时间里,家族200多人有三分之二患病而亡,其中死于伤寒的占到了十分之七

《伤寒杂病论》医者仁心,逆流而上,心怀百姓,方成一代名医


基于这样的现实,作为一名有着良知的医生,张仲景对当时的医疗以社会状况非常的气氛,也非常希望能够改变现状,拯救苦难的民众。经过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又结合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张仲景还有很多小故事,今天我们讲一个引领医生坐堂潮流的故事。

《伤寒杂病论》医者仁心,逆流而上,心怀百姓,方成一代名医

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的来历,除此以外张仲景还发明了饺子,简直拯救了千千万万吃货。

《伤寒杂病论》医者仁心,逆流而上,心怀百姓,方成一代名医


通过张仲景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其作为医者,心怀天下,刻苦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仍然是逆流而上,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名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