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老子和孔子,你是怎麼看待這兩個人的?

小慶說歷史文化


老子,倡導"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主張"天下歸仁,禮樂治囯"。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

二者之間的交集,在司馬遷《史記》中,有孔子向老子問道的記載,依此當有師生之誼。

老子思想,多以《周易》中的坤道為思想源泉,取象於地,安靜忍耐,平和柔順。

孔子思想,多以《周易》中的乾道為思想源泉,取象於天,自強不息,積極進取。

孔子,代表入世,但不併總是一味的進取,"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道不行,乘浮槎於海"。

老子,代表避世,但也不是一味的逃避。而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老子,孔子共同的思想源泉,在《周易》。

《周易》的乾坤二卦,是打開老子,孔子之門的鑰匙。



魏晉餘響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中國文化離不開孔子和老子,俗話說的的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孔子和老子的一些話當然也是給我們後輩兒帶來了深不可缺的知識。

孔子和老子之分野,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分野

孔子教育學生,首先是提供一套理念——仁義禮智信。做事要講義,安心要講仁,然後在生活中與人交往要講禮、講規矩,同時還有智,能夠明辨是非,當然還要講誠信。有了這些,做人的標準就有了,做人的原則就有了。標準原則都有了,人生還有什麼彷徨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三十三章。

大概意思是:

能清楚認識別人,那算有些世俗的才智,能清楚認識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

能戰勝別人,可以算”,能戰勝自己,才算真正的強大!

這幾句看上去有點像心靈雞湯。只不過老子他在兩千多年前,就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 靈雞湯”,不得不讓人佩服。這兩句話,生活閱歷越豐富的人,體會越深。

老子智慧:自勝者強

這幾句看上去有點像心靈雞湯。只不過老子他在兩千多年前,就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靈雞湯”,不得不讓人佩服。這兩句話,生活閱歷越豐富的人,體會越深。如果從這個角度上說,孔子和老子分別做了中學老師和大學老師。但你不能說中學老師水平就比不上大學老師。教授的內容不同,不能說本人的程度就不夠。只是選擇的方向不一樣而已。

孔子和老子就好像是我們的定海神針,他們為我們以後的兒女立下了準則。中國人如果說道人,人道怎麼也跳不出孔子。若談道,談天道,談大道,怎麼也無法繞過老子。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個好的發展,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1、第一次看孔子,覺得他很普通,說了很多人想說的話。

2、第二次看孔子,覺得他很有理想,用一己之力“度”量天下。

3、第三次看孔子,覺得他很世故,啥都是講究“度”。

4、第四次看孔子,覺得他有趣,對“度”的把握精準無比。

5、第五次看孔子,覺得他看透了人世,把如何“活下去”的秘訣毫無保留告訴後人。


1、第一次看老子,覺得話都讓他說盡了,我無話可說。

2、第二次看老子,覺得他是樸素的認知者,同古代文明軸心時代的群星一樣。

3、第三次看老子,覺得他是窺破了三維空間的智者,留給我們的是一扇忽明忽暗、忽隱忽現的小窗。

4、第四次看老子,覺得他太殘忍了,對於存在和人類的最終判斷,是我們無法直視的。

5、第五次看老子,覺得他很落寞,這個世界沒人能走進他的內心。


不二不一


我認為中國文化離不開孔子和老子,俗話說的的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孔子和老子的一些話當然也是給我們後輩兒帶來了深不可缺的知識。

孔子和老子之分野,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分野

孔子教育學生,首先是提供一套理念——仁義禮智信。做事要講義,安心要講仁,然後在生活中與人交往要講禮、講規矩,同時還有智,能夠明辨是非,當然還要講誠信。有了這些,做人的標準就有了,做人的原則就有了。標準原則都有了,人生還有什麼彷徨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三十三章。

大概意思是:

能清楚認識別人,那算有些世俗的才智,能清楚認識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

能戰勝別人,可以算”,能戰勝自己,才算真正的強大!

這幾句看上去有點像心靈雞湯。只不過老子他在兩千多年前,就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 靈雞湯”,不得不讓人佩服。這兩句話,生活閱歷越豐富的人,體會越深。

老子智慧:自勝者強

這幾句看上去有點像心靈雞湯。只不過老子他在兩千多年前,就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靈雞湯”,不得不讓人佩服。這兩句話,生活閱歷越豐富的人,體會越深。如果從這個角度上說,孔子和老子分別做了中學老師和大學老師。但你不能說中學老師水平就比不上大學老師。教授的內容不同,不能說本人的程度就不夠。只是選擇的方向不一樣而已。

孔子和老子就好像是我們的定海神針,他們為我們以後的兒女立下了準則。中國人如果說道人,人道怎麼也跳不出孔子。若談道,談天道,談大道,怎麼也無法繞過老子。


歷史的波瀾壯闊


老子無疑是孔子的老師,孔子五十學易,就是受老子影響。老子是中華傳統文化集大成者,孔子之儒學也離不開老子道家哲學的支撐。

縱觀歷史對老子和孔子的評價,老子被奉為天神,而孔子則被尊為人聖。可見老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應該比孔子更高。

老子為道家祖師,關於其生平有太多傳說了,道家所藏典籍甚至把老子神化,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至三皇五帝、春秋戰國以及各個朝代,都有老子傳說。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騎青牛出函谷關,然後不知所蹤,世人傳其羽化成仙,已登極樂。《西遊記》中的太上老君即老子是也。

孔子作為老子的學生,其建樹不可謂不至偉!其思想和著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並且會一直流傳下去。作為中國第一聖人,其為我國文化的貢獻不可替代,在民間孔子的學術思想,影響範圍是要遠遠大於老子的。更有孟子、荀子等聖人弟子把祖師學術發揚光大,代代傳承,尤其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作為官方統治階級治國理政之綱要,一直到明清兩代,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可見孔子思想影響之深遠,孔子是中華民族永遠的聖人。





龐一凡


一、 老子

 

1. 老子其人

 

姓李,名耳,亦名聃,楚國人。他在周朝做過“守藏史”,約莫為國立圖書館館長之職。

據記載,老子和孔子是見過面的,一說在魯昭公24年,時孔子34歲,一說在魯定公8年,時孔子51歲。梁啟超先生認為後者更為可信,因為孔子在五十歲後的思想與之前有大變化,他猜或是受了老子的影響。

 

其次,老子與“老萊子”“太史儋”為一人或二三人我們尚不清楚,可以確定的是老子逝於中國,有個兒子名宗,曾為魏將,由此可知老子離戰國時甚近。

 

2. 老子學說

 

研究老子的學說,就是研究“五千言的《老子》(或稱《道德經》)”,全部講的,不外乎一個“道”字。所以我們可以從“道的本體”“道的名相”和“道的作用”三方面來了解它。

 

(1)   道的本體

“道”是什麼?

“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自然,就是“自己如此”,不摻雜任何外界意識。

 

“道”是什麼樣的?

“道”的性狀無法用語言概括,因為語言由約定俗成的詞彙組成,而詞彙有既定的概念,如果用語言來概括“道”,則怎麼概括都是不全面的。

 

(2)  道的名相

什麼是“名”“相”?

耳可聞者曰名,眼可見者曰相。“名”即我們指稱事物之詞彙,“相”即肉眼可見該事物之模樣。

 

“名”“相”的由來

老子認為名相自人類的分別心而來。例如,怎麼能知道有“美”呢?因為對比了“惡”,體會出了“美”。

 

老子說,而一旦人造出種種的“名”,“名”一旦成立,就永遠去不掉,人就用這些“名”來指稱、解說世間萬物。

 

“名”“相”的害處

“名”“相”既然起自分別心,那麼就存在一定標準,比如你說“善”與“不善”,那麼便有“善”與“不善”的標準,但人所覺察的標準,常有一定侷限性,例如人養羊,故覺狼吃羊為不善,而從狼的角度,吃羊是存活之道,是善,誰的標準對呢?

 

所以“名”“相”自分別心來,就有侷限,所以以“名”“相”來概括、描述“道”是不全面的,是狹隘的,是老子反對的。

 

(3) 道的作用

五千言的《老子》,最少有四千言在講“道的作用”,但卻可以統括為其中的一句話:常無為而無不為。我們怎麼來理解這句話?

 

常無為

比如器皿沒有空處就不能裝東西、房子沒有空處裝門窗就不能出入、空氣也無法流通,因此可見空處(無)的用處。

 

無不為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佛居,是以不去。”即因無為、因“空”,而無不可為,諸事可為。

 

為而不爭

梁啟超先生用了羅素對老子這幾句話的解釋。羅素認為人類本能中有“佔有”和“創造”這兩種衝動。佔有的衝動,要將事物據為己有,而世間物都是有定量的,甲佔有的多了,乙的就少了,當佔有的衝動發達起來,則人類就日日在爭奪相殺中。

 

創造的衝動則正與之相反,是要創造某物出來,這些創造物的性質往往是無限的,如詩歌、美術、音樂、思想等等。創造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好處,而僅僅是樂於創造出它們並與人分享,甲得到了,乙也能得到,且無損耗。

 

這種創造而不佔有的狀態,即老子說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4) 老子學說的弊病

其一便是:“道”有理,而“術”有誤。例如“小國寡民”的烏托邦理想,其第一條件是“人民皆愚”。且不論這要求對不對,首先它就是無法辦到的。人無知,可以學;人若已經有了智識,卻很難再洗去這些,令他變愚鈍。即便你採用一些手段以“愚人”,卻未必能達成這個目的。

 

其二,雖然“道法自然”,但若刻意追求返回一無所知的“自然狀態”,也是一種不自然,這就自相矛盾了。

二、 孔子

 

1. 孔子其人

 

周靈王二十年,即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1年),孔子生。

 

孔子少孤,二十歲左右為貧而仕,嘗為季氏之委吏乘田等官。二十四歲喪母,有門人助葬。

 

三十六歲避亂至齊國,三十八歲自齊反魯,門人益進。四十八歲,陽虎囚季氏,欲用孔子,孔子不仕。

 

五十一歲,見老子。五十二歲,出仕為中都宰。五十三歲,相魯定公,會齊侯於夾谷。五十五歲為魯司寇,墮三都。

 

五十六歲,離魯至衛。五十六歲至六十九歲歷遊衛、曹、陳、宋、蔡、鄭、楚諸國,居衛最久,陳次之。

 

六十九歲自衛返魯,修《詩》《書》《禮》《樂》,作《易傳》,七十二歲作《春秋》。

 

孔子卒於七十三歲,時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結合孔子生平事蹟,應注意到其人有這些特點:

①   孔子出身甚微,並非士族,且為庶出。

②   孔子教學甚早,年二十四喪母時,已有門人助葬。

③   孔子政治生涯甚短,最大的事業就是墮三都,意在打破貴族政治,但完全失敗了。

④   孔子游歷地甚少,實際到過的只有周、齊、衛、陳,可能還到過楚國屬地葉,至於宋曹鄭三國,則只是經過,而沒有住,算起來未曾走出今山東、河南兩省。

⑤   孔子著書甚遲六十九歲自衛反魯後,才開始刪定“六經”。

 

 

2. 孔子學說

 

(1) 孔子學說的綱要條目

 

① 為學

孔子主張的“學”不是後世一些人所誤解的死讀書,而是“屢空”,是“心斎”,是“克己復禮”,是“不改其樂”,是“不遷怒不貳過”,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學的是如何生活,如何來養成自己的人格。

 

② 一貫 忠恕

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這裡就包含著“學”的方法。就是他曾經告訴子貢,說自己不是“多學而識”,是“一以貫之”。

 

也就是說,學做人的道理也好,學其他的也罷,並不僅僅是靠知識或經驗的堆砌,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和原理,可以運用在學習任何事情上。

 

“忠恕”的意思可解為“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

 

③ 仁  君子

之前說孔子講的“學”,是教人學做人、養成人格。梁啟超先生將“仁”解作“理想人格”,而“君子”則是能合著這種理想的人。

 

“仁”字拆開,是兩個人,可見“仁”這種理想人格是體現在人與人的相處與交往中的,沒有他人,則顯不出個人的“仁”來。

 

關於“仁”的標準,“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具體的言語散落在《易經》《論語》《禮記》等資料中,大家可以當作補充說明,把這些文獻中關於“仁”和“君子”的條目一一找來看。

 

但歸根結底,要理解學習孔子的“仁”,我們應像上一條目所述,去尋找“一以貫之”的準則——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含著這種準則,即與人相處,要做符合雙方相對關係的事情,為人君,要仁愛,為人臣,要敬上,為人父,應慈愛,為人子,應孝父母……等等。

 

④ 禮

最古老的禮本是宗教的一種儀式,而後演變為一切社會習慣、禮儀乃至行為規範。孔門注重禮樂,是因為視之為涵養人格的利器。

⑤ 樂

音樂是孔子的嗜好之一,也是他門下的必修課。孔子重視音樂,也因為他認為音樂是人類有感於人事物而發的,是愉悅人性、陶冶情操的好工具。

 

⑥ 名

孔子重視“正名”已不用多說,正名而後可以循名責實,以求名實相副。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事不成。

 

⑦ 性命

孔子少言“性”,而多論及“命”。孔子所說的“知天命”也常被誤解為狹義的人之“宿命”。實際上,孔子所說的天命,更多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定法則。例如莊子引用的孔子之語說“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

 

⑧ 鬼神祭祀

孔子教人,說的都是世間法,而不說神神鬼鬼的東西,但祭禮、齋戒他卻是提倡的。在他看來,“萬物本乎天”,所以祭天;“人本乎祖”,所以祭祖。所以說孔子的祭禮,是將“祈求護佑”的需求轉變為“反本報祖不忘其初”的用心,正如他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  孔子哲學思想的彙總(自《易》)

在宇宙本體是什麼這個事情上,孔子的看法是“神無方而易無體”,即宇宙是沒有本體的。“易”就是變動,方生方逝,方逝方生,萬物都在不斷流動。

 

(3) 孔子政治思想的彙總(自《春秋》)

孔子的政治思想源自於孔子對理想社會的要求。孔子的終極理想社會形態是“大同”,大同社會,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不以個人或家族為單位,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兒童有公共教育,老弱廢疾有公共養老與醫療……

 

而後,他又提出“小康”作為邁進大同世界的過渡。兩者區別在於小康是階級主義,大同是平等主義;小康是私有主義,大同是互助主義;小康是國家家族主義,大同則是世界主義。

 

(4) 總結

我們知道,孔子行事最尚“中庸之道”,對他來說,凡是在兩個極端的主張,都含有一面真理,但又各有各的毛病,所以他願意採取折衷適用的主張去面對、處理事情。

 

並且孔子的中庸還具有時效性,故稱之為“時中”。所謂的時效性,也就是建立在他認為“萬物都在不斷流動”的宇宙觀


國學經典推廣


老子是一個很有趣的人,比較隨性,比較柔和,所以他的思想也是。一種順其自然、一種追求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孔子所追求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規距,而且孔子是有汙點的,有史書記載,他當年把他的競爭對手殺掉,可是沒有講求仁義道德,魯迅、胡適等一大批的民國精英強烈抨擊過孔子,打倒孔家店,實際上是要打倒的是孔子思想學說中不正確的部分,取其精華,至於孔子被賦予聖人的地位,則不過是統治者出於自己的利益,玩弄一個把戲罷了。真實生活中老子肯定是一個無慾無求的超脫者,如果想平談的生活,就和老子做朋友。當然如果你有官癮,想做官,就要和孔子做朋友,宋朝趙普有個典故:半部論語治天下。


崔秀江


我認為這兩個人都是值得敬仰的。他們的影響了非常巨大,不僅對於當時,對於後世也是如此。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孔子適周,曾經問禮於老子。

老子說:“子之所言,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爾。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而蓬累而行……”

可以說老子是對孔子的觀點以及學說是身份清楚的。認為孔子的學說已經過時,而孔子在論語中也已經承認自己所說有些不切實際,從宰予問孔子三年之期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孔子的學說對於當時是沒起到什麼大的作用的,老子也是一樣。

孔子也說過:老子其人,其猶龍邪。

老子所留下的五千言,從古至今都是人學習研究的對象,他甚至不知不覺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了,我們每天都在用這些東西,只不過不知道罷了。比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受寵若驚,貴大患若身。

而孔子的論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深刻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而儒家思想更是統治中國千餘年。

老子在中國歷史上都扮演著一個退隱的角色,而孔子則代表著積極入世。

但正是這種入世與出世的平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經久不息。

可以說在中華文明的延續上功不可沒。


王建國xxy


少不習老莊,老不讀孔孟。

孔子的哲學屬於入世哲學,老子屬於我們心中隱藏的桃源。

孔子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的為人處世,怎樣奮鬥和怎樣努力,怎樣活在當下。

老子告訴我們年齡到一定程度以後應該怎樣看待社會,生活和自己。




兆京小鍋鍋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建立了一套倫理道德規範,被封建社會改造成統治政權的理論基礎,和合法性根據,形成統治工具。現在我們學習孔子主要是學習基於人性的仁義禮智信,宣揚仁愛、勤奮、致知等自我修養自我規範,摒棄愚忠愚孝等封建思想。我們國家在世界許多地方都設立孔子學院就是讓世界通過了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的歷史,保持人文溝通,實現友好和平相處。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古代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時廣泛應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取得良好效果。老子是中國哲學思想的啟蒙者,他的傳世作品《道德經》為我們展開了天地人自然息息相關相互存在發展的一副好像能看的見又摸不著的畫卷。老子淨化人的性靈,使人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