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至善唯物论:周敦颐与《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我国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为其《太极图》所作的文字解说,全文249字道尽了宇宙玄机。太极者,宇宙之本原,至善唯物论认为它是一种非物质的客观存在。太极图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图案,又称阴阳鱼,中间曲线称之为玄,它形象地揭示了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

至善唯物论:周敦颐与《太极图说》

上篇(一)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极:指天地造化之极,即宇宙极限。

太:指初始、宗源、无上。

(1)自无极而太极。

太极,即指宇宙本原,客观差异性。无极,即指无极限,客观同一性。极化为太极,去极化为无极。两者并举,对立之成也。客观同一性与客观差异性趋向于平衡,从而产生运动。

所以又说,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者,非物质本原,虚也。阳者,物质现象,有也。阴者,精神意识也。静者,相对不动也。故曰,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非物质本原因调和客观差异性而动,动而生成物质现象。物质运动到极限,就产生相对静态。正如光的速度达到动之极限,而打开手电筒却看到静止的光束。相对静态映入人脑而产生意识,意识到达极限又反作用于物质运动。运动与相对静止互为根源,运动成象于物质,静止成象于意识,故成就阴阳两仪。 故曰: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若非一之,则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

(3)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气者,物之属性也。顺布,空间排布。四时者,春夏秋冬也。阳变阴合,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而产生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属性。五种属性在空间上顺序排布,在时间上周而复始。五行就是物质与意识交合的产物,物质和意识是非物质本原的产物,非物质本原本自客观同一性。故曰,此明于生化之道,破五形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

上篇(二)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1)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无极者,客观同一性。二五者,五气、四时也,即宇宙时空。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妙,玄玄所成也。凝,凝滞,是成相体也。

同一性的真谛,存在于时空的精微之处(弦理论认为,高维空间卷曲在三维时空中),玄玄而成相体。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

(2)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气者,乾坤、男女,是谓两类属性。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变化也,是得无穷。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

下篇(一)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1)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一形一神,神变形合。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此可谓'生生'。

(2)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中正,即非中庸,法于无极,效法客观同一性。仁义乃成生生之易,法于阴阳,效法物质和意识。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圣人效法于客观同一性的中正,效法于物质与精神的仁义,主张以静心立人。

下篇(二)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1)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此可谓之‘离明‘。

(2)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君子者,顺道者也。小人者,逆道者也。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吉凶生大业。

(3)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终始本一,至矣。所以说,明确天道属性,包括物质与意识。明确地道属性,包括柔软与刚硬。明道人道属性,包括仁和义。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练,谓之圣人。此谓‘修道‘。

(4)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哉,达也。至矣,止于至善。达到易的境界,化其道而止于至善。

《太极图说》本为解说类作品,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不同,现代哲学将事物命名为概念,而传统哲学将事物归纳为类属。所以,其中无极、太极、阴、阳、动、静、柔、刚、仁、义,都非指物,而指属性。无极,即客观同一性。太极,即客观差异性。阳,即现实存在性。阴,即意识能动性。动,即事物运动性。静,即相对不动性。柔,即软弱温和性,易被外部改变。刚,即强硬刚直性,不易被外部改变。仁,即人的内在性、本质性。义,即人的外在性、行为性。

所以我们学习《易经》,首先要明白它是一个属性系统,它把具体事物都归于某种属性之下,通过分析属性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事物之间的规律。我之后还会写一篇《至善唯物论:易经杂卦说》来专门论述易经的属性系统及应用,敬请关注。

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