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宗教觀與《周禮》: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

在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上帝教的宗教觀與《周禮》的“革故鼎新”的思想貫穿於太平天國運動始終,成為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上帝教的宗教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結合《周禮》的“革故鼎新”更是成為太平天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指導思想。

宗教觀與《周禮》: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

一、太平天國的宗教觀念是其治軍立國的根本

洪秀全認為天地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只有天父皇上帝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獨一真神。人同生死禍福、衣物器用、國家興衰、自然界的風雨雷電,都是上帝安排的。敬拜皇上帝,則為皇上帝子女,生前可得皇上帝看顧,死後魂昇天堂,永遠在天享福。否則,就變成妖徒鬼卒,生前惹鬼纏,死後被鬼捉,永遠在地獄就受苦。

他還說。“天下總一家,凡間皆兄弟”,“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大家都應“脫俗緣,莫將一切俗情牽,須將一切安念捐”。敬拜上帝,不拜邪神,循行上帝之真道,同頂天父、天兄綱常,時凜天威,力遵天誠,共享太平,洪秀全的上帝一神論、人皆兄弟、共享太平的原始平等觀念,脫俗念,禁絕一切人生享樂的禁慾主義,以及上帝教的宗教儀式與戒條,就是太平天國軍事教育訓練、軍紀律令、軍隊管理等軍事制度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原則。

宗教觀與《周禮》: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

當然,洪秀全的這個“上帝”,並不是近代資產階級的“博愛”之夢,而是農民心目中的復仇之神,進行反清起義的工具。

二、隨著局勢的變化,太平天國的宗教觀念逐漸向其理想化革故鼎新

洪秀全在其早期著作裡,就十分強調“正”與“邪”的對立,諄諄告誠世人行正道,反對姦淫、不孝、賭博、吸洋菸、飲酒等“六不正”的邪惡行為。自從他走上農民革命道路之後,毅然摒棄基督教的謙怯自卑、逆來順受的思想和“戒殺”的說教,突出強調“皇上帝”與“閻羅妖”的對立和鬥爭,用“斬邪留正奉天命”的新教義代替各自相安享太平的舊教義。

宗教觀與《周禮》: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

在《太平天日》裡,他把自己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病中異夢幻想加以虛構誇張,編成一個上天承命的人神交往的完整故事,作為發動反清起義的重要與論。一方面,將上帝人格化,另一方面又神化自己,說他曾受上帝召喚,上天承命,封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下凡作人間真命天子,“斬邪留正”,團結兄弟姊妹,殺盡一切妖魔鬼怪,在戰鬥中建立起地上天國。

後來,又進一步明確,清朝統治者為“蛇魔閻羅妖邪鬼”,清朝的禮法制度為“妖魔條律”,洪秀全受上帝差遺下凡,是“奉天誅妖”,“斬邪留正解民懸”。《太平救世歌》指出:“除妖安良,政教皆本天法;斬邪留正,生殺胥秉至公。《詔書蓋頒行論》稱:“革故鼎新,莫不來王來享;斬邪留正,莫不同德同心”。

宗教觀與《周禮》: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

東王楊秀清在闡述“天國法紀制度”時說,天國所行所為,一切禮儀制度“皆遵天父、天兄聖旨,大興仁義之師,斬邪留正,教行上帝真道,奸詐盡除”。“天朝政例皆從上帝十款天條,禮制總以斬邪留正之律也”幹王洪仁玕說:“天父天兄大開天恩,親命我真聖主天王降凡作主,掃蕩妖氣,凡一切制度考文,無不革故鼎新,所有邪說異端自宜革除淨盡”。

三、儒家思想的革故鼎新是太平天國宗教觀念的基礎

洪秀全等太平天國領導人不是新生產力和新生產關係的代表,他們沒有也不可能有科學的世界觀,從而正確地去認識“新”與“舊”,“正”與“邪”。相反,上帝教不過是一種顛倒的世界觀。他們不可能按照歷史前進的方向去設計未來,只能“遐想唐虞三代之世”,把目光轉向過去。

宗教觀與《周禮》: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

儘管洪秀全、馮雲山等人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宣傳影響,但是,他們自幼熟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更加熟悉和了解的是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他們把千萬分散農民組成一支革命大軍,除了藉助於全知全能的皇上帝權威之外,更多地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去尋求思想武器。

洪秀全自稱“真命天子”,說什麼“天朝嚴肅地,咫尺凜天威,生殺由天子,諸官莫得違”,“一人首出正,萬國定成寧,王獨操權柄,讒邪遁九淵”。他和太平天國其他領導人指斥“清妖”“盜取神州”,“混亂中夏”,“以夷亂華”等等,清楚說明,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依然充滿了君主專制主義和“嚴夷夏之別”的《春秋》大義一套正統思想。

宗教觀與《周禮》: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

洪秀全大力樹立天父皇上帝的權威,歸根到底,還是為加強他作為人間真命天子的君權神受地位。既然如此,他們所說的“斬邪留正、革故鼎新”的“天國法紀制度”即“天父權能制度律例”,就不可能跳出封建傳統思想的藩籬,歷代封建政治家奉為治國安邦的儒家經典《周禮》很自然成為其軍制的依據。

四、太平天國的革故鼎新實則為《周禮》的革故鼎新

在太平天國領導人看來,堯、舜、禹、稷、周文、孔丘等人是“身能正”和古聖先賢,唐虞三代“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模式,經古文學家認定為周公所作的《周禮》有關典章制度的規定,才是“尊周攘夷,以復中華之盛治”的“中國之制度”。

宗教觀與《周禮》: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

所以,太平天國軍事編制要仿照《周禮》,按軍、師旅、卒、兩、伍系統把參加起義的群眾組織起來,並設六官丞相之職。不過,他們同時又根據上帝教教義和農民革命需要,在軍制上進行了一番“革故鼎新”的創造。例如,在軍帥之上又另設監軍、總制等軍官統轄一軍,實行自願入伍、全家入伍、婦女入女營、設立女軍編制,老弱編入牌尾、參加造飯等後勤工作,以及優待家屬等制度,都是《周禮》上沒有的。

他們根據“四海皆兄弟”的觀念,具體制訂了官長愛惜士兵,軍隊愛護百姓的條令。既把充滿禁慾主義的上帝教教規改造成相當完備嚴格的軍律,又將它融化貫穿到教育訓練、兵役動員、軍隊管理制度之中,堅持以教治軍,以法治軍,而非“以禮治軍”。這些都體現了太平天國的“斬邪留正、革故鼎新”的基本原則。張德堅評論說,太平天國雖“妄託古制沿其名”,卻“悖其義”,其“廣置女官,備軍師、丞相、總制、監軍之員,則不惟近日教匪所無,亦自昔白袷紅巾之徒所未見”。這是不無道理的。

宗教觀與《周禮》:太平天國治軍立國主要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