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地質人聖地可可托海三號礦脈開發簡史

可可托海蒙語意為“藍色的河灣”,哈薩克語意是“綠色叢林。可可托海礦床位於新疆北部,距烏魯木齊約 530km,大地構造上屬於西伯利亞板塊西南阿爾泰陸緣活動帶。

可託海三號礦是偉晶岩脈礦坑,是世界上最大的礦坑。一個礦坑就能產出世界已知140多種有用礦物中的86種礦,其中鈹資源量居全國首位。

中國地質人聖地可可托海三號礦脈開發簡史


人們在這裡採到過16公斤重的海藍寶石、17公斤重的黃玉、60公斤重的鉭鈮單晶礦、500公斤重的水晶塊、12噸重的石榴石、30噸重的綠柱石晶體等。可見三號礦脈的價值所在。

新疆阿爾泰偉晶岩早已聞名於世,尤其可可托海 3 號脈很早就有眾多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研究。

第一階段:礦區發現及初步勘查(1930~1950)

1930 年,3 號偉晶岩脈由當地一牧民阿牙闊孜拜從發現,記載於礦務局稀有金屬礦志。

1935 年~1950 年,蘇聯地質學家進行初步的勘查和採礦工作。

1935 年涅赫洛舍夫及西尼村進行 1:50 萬區調,發現了 3 號脈為綠柱石礦化點。

中國地質人聖地可可托海三號礦脈開發簡史


1940 年,巴涅科夫與斯米爾諾夫等發現了可可托海礦床 1、2、3 號偉晶岩脈,填制了 1:2.5 萬及 1:l 萬地質圖。

第二階段:系統勘察、開採並計算儲量(1950~1960)

1950 年~1954 年,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阿山礦管處開始系統勘查和開採。蘇聯學者別烏斯與弗拉索夫分別對 3 號脈鈮鉭礦進行了研究。

中國地質人聖地可可托海三號礦脈開發簡史

1955 年~1960 年,新疆有色金屬公司可可托海礦管處,對可可托海礦床進行了深部勘探,並對礦床外圍部分礦脈進行了初勘和詳勘。1957 年,葛振北編制了《3 號脈 1947~1957 年地質勘探工作總結》及儲量計算報告。1960 年,寧廣進與徐百淳編制了可可托海礦床最終儲量計算報告。

第三階段:大量國內外學者進行研究(1960~2000 年)

1960 年~1980 年,蘇聯學者對 3 號脈作過礦物學、礦床學和地球化學方面的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和專著,如弗拉索夫(1961,1965)、庫茲明科夫(1965,1976)、斯米爾諾夫(1976)、索洛多夫(1962、1980)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成因觀點。

1962 年~1966 年及 1977 年~1981 年,新疆有色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兩度對 3 號脈進行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出版了《阿爾泰偉晶岩礦物研究》和發表了《論阿爾泰 3 號脈成因》。在國內及俄國研究者的文章中,存在著岩漿成因與變質成因的爭議。

中國地質人聖地可可托海三號礦脈開發簡史


1970~1980年,李兆麟、張恩世、朱金初、吳長年、盧煥章、康旭、欒世偉、範良明、

王中剛等從包裹體、岩漿- 熱液演化、礦物學、寶石學、花崗岩及成礦規律和找礦遠景等

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工作。

1992~1995 年,新疆有色地勘局與南京大學合作,重點研究了石英、鉀長石、綠柱石、鏗輝石等礦物中的熔融包裹體、熔融流體包裹體和流體包裹體,並做了高溫、高壓實驗。吳長年.朱金初等們提出 3 號脈偉晶岩是在岩漿階段一岩漿一熱液過渡階段~熱液階段全過程中形成,稀有金屬 Li,Na,Ta,Rb,Cs 等礦化富集形成於過渡階段。

1999 年,部分資源枯竭,三號礦脈停採。

第四階段:2006~2014 年,三號脈又枯竭後經重新勘查,成為世界“天然地質博物館”

2006 年經重新勘查,停產 7 年的可可托海,再度成為我國重要的稀有金屬基地。已探明稀有金屬儲量 2000 多萬噸,市值數百億元,其中高級別的鈹儲量 1585 萬噸,重新開發三號脈,還可回收鋰礦石與雲母等資源,每年可為新疆鋰鹽廠提供 3 000 噸~5 000 噸原料,使礦山服務年限延長 10 年以上。

中國地質人聖地可可托海三號礦脈開發簡史

如今,可可托海三號礦是世界地質界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擁有目前世界上已知 140 多種有用礦物中的 86 種,其中鈹資源量居我國首位,銫、鋰、鉭資源量也位居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