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專家說:英國和日本的書上說這不可能,我軍卻用土辦法創造奇蹟

強渡烏江,是中央紅軍長征進入貴州後,遇到的第一個嚴峻的考驗。當時,尾追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薛嶽縱隊、吳奇偉縱隊的4個師已進佔施秉,周渾元縱隊的4個師已進佔施洞口,正向新老黃平逼近。中革軍委決心在敵軍未完成合圍之前搶渡烏江,向黔北挺進,創建川黔邊新蘇區。

烏江又名黔江,是貴州第一大江,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全省,把貴州劃為南北兩部。江兩岸均為高山絕壁,好像利劍直插青天。江面波濤洶湧,最大水流速度達每秒鐘兩米左右。碧綠的江水、黑黑的石山,自古就有天險之稱。黔軍的烏江防線,自茶山關起,包括孫家渡、江界河、袁家渡、回龍場等大小渡口十餘處,全長100多公里。

1935年1月1日至3日,紅3軍團5師13團、紅1軍團1師1團、2師4團先後在各自的渡河地點成功擊破當面之敵,強渡烏江。期間各團突擊隊的英勇事蹟,神炮手趙章成“三炮定乾坤”等傳奇故事,如今人們已耳熟能詳。

不過,擔負突破任務的作戰部隊可以憑藉小船和竹排渡過烏江,但大部隊及軍委縱隊等非作戰單位若也用這種方式過河,勢必耗時良久。當時薛嶽指揮追兵日夜兼程,妄圖死死粘住紅軍不放。若想甩開敵軍,就必須在烏江上架橋。

專家說:英國和日本的書上說這不可能,我軍卻用土辦法創造奇蹟

紅4團在組織強渡烏江時,團參謀長李英華就已經在著手準備架橋事宜了。中革軍委作戰局局長張雲逸也趕了過來,向紅4團指戰員們說明局勢的嚴峻性,並一再強調:“絕不能因為我們的延誤,造成全體紅軍背水一戰的局面。”

紅4團的勇士們在趙章成迫擊炮火力支援下,在烏江對岸站住腳後,架橋才成為了可能。不過,架橋的主力,王耀南指揮的軍委工兵營卻在此刻遇到了巨大的難題。烏江水流太過湍急,這橋該怎麼架呢?為此,實踐派的“土專家”王耀南還專程去請教了“學院派”的工程專家何滌宙。

何滌宙是黃埔軍校第二期工兵科畢業生,曾任國民黨軍第52師工兵營少校營長。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中,這個中央軍精銳嫡系師被中央紅軍全殲,何滌宙被俘後經過教育,表示願意為紅軍服務,遂成為紅軍大學教員。

突破烏江時,何滌宙也在積極想辦法。王耀南找到他時,他指著攤在桌上的一大堆中外工兵教材:“我已聽過偵察員的報告,情況也知道。我查了日本的、英國的資料,在流速超過每秒兩米的河面上,是不能架橋的。況且我們現在什麼架橋材料、設備也沒有。”

專家說:英國和日本的書上說這不可能,我軍卻用土辦法創造奇蹟

“學院派”專家是束手無策了,但是紅軍戰士們卻堅信天無絕人之路,他們聚在一起開了諸葛亮會。工兵排長李景富提出:可以用大量竹排渡江。他參軍前是個漁民,經常在贛江裡放竹排,驅使魚鷹打魚。李景富這個主意,讓匆匆趕來的紅1方面軍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劉伯承非常感興趣:“好麼,好麼,耿飈同志立即組織人試驗。”

紅4團和軍委工兵營的同志們正扎竹排呢,有個戰士腦子裡靈光一閃:“如果把竹排都連在一起,不就可以成為浮橋嗎?”耿飈和王耀南聞聽此言,均覺有理,遂向劉伯承總參謀長上報了這個群眾提議,隨即組織力量開始架橋。

王耀南覺得,要將幾百個竹排固定在激流中,必須得有大量的錨才行,而且要設法拉兩根纜繩橫貫兩岸,作為橋的中軸線並輔助作業,還得設法解決竹排與竹排間的連接問題。如何解決諸多技術細節,紅軍指戰員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沒有繩子怎麼辦?參軍前當過篾匠的戰士們著手編竹繩。

這種竹篾編成的繩子浸在水裡,越泡越結實。沒有足夠的錨怎麼辦?戰士們到附近的甕安、餘慶徵集了十幾個鐵匠用的大鐵砧。至於竹排,當地有好幾片面積頗大的毛竹林。大夥兒帶上砍刀,到竹林裡“嘁哩喀嚓”地埋頭苦幹起來。

專家說:英國和日本的書上說這不可能,我軍卻用土辦法創造奇蹟

根據王耀南的建議,架橋的竹排由上下兩層組成。每層用5根毛竹。戰士們將毛竹上端的叉枝削淨,在兩端和中間各鑽出幾個貫通孔,然後用小竹枝連起來,再用竹繩捆緊。竹排的兩端,還特意用火烤一下,讓端部翹起來,以減輕激流的衝擊力。

紅軍指戰員們先放一隻竹排到江裡繫纜,但卻被激流衝下去好遠。江對岸的戰士們便像縴夫拉船那樣,硬生生將它拖了過去。這樣,江面上就有了第一條竹纜繩。拉第二根竹纜繩時,因為有第一根作依託,便容易了許多。

大夥兒拼了命地架浮橋。此時,對岸的黔軍增援部隊不斷向紅4團登陸點集結,不但企圖將紅軍打下江去,重新封堵突破口,還用迫擊炮、輕重機槍向江面上掃射,妄圖阻止紅軍架橋。炮彈不斷在浮橋附近炸起水柱,時不時有架橋戰士中彈落水,但是浮橋仍在堅定地向烏江對岸延伸。

浮橋架到一半,竹繩不夠用了。不知誰喊了一嗓子:“綁腿帶。”不一會兒,幾百幅綁腿便集中了起來,遞到了架橋戰士們的手中。耿飈立即讓團後勤處處長,趕緊到附近買一些土布,撕成條條作捆紮浮橋之用。

專家說:英國和日本的書上說這不可能,我軍卻用土辦法創造奇蹟

3日下午,一道灑滿紅軍指戰員鮮血和汗水的竹製浮橋,在槍林彈雨中奇蹟般地誕生了,驚得何滌宙這位“學院派”工兵專家目瞪口呆。劉伯承、張雲逸代表中革軍委前來驗收時,紅4團後續部隊正源源通過浮橋向江北增援。劉伯承連連說:“好,好,你們立了功了。”他立即用電臺通知紅5軍團和軍委縱隊,讓大部隊按順序過江。

當毛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趕到橋邊時,烏江對岸的黔軍已被神勇紅4團擊潰,趕出去很遠很遠。浮橋再也不受敵火力威脅了。毛主席站在江邊,一邊聽取劉伯承的架橋情況彙報,一邊點頭稱讚。

這時,周副主席一眼瞧見肅立在橋頭的耿飈,便拉著毛主席一起朝耿飈走來,微笑著說:“團長同志,可以過橋了嗎?”耿飈“啪”地一聲立正,舉手敬了個標準的軍禮,大聲報告:“請首長通過。”毛主席邁步走上浮橋,用腳跺了幾下,連聲說:“真了不起,真了不起呀,我們的戰士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這樣的橋,世界上絕無僅有。”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