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思想的載體是語言,如今的語言已被簡化到只剩骨頭

思想的載體是語言,如今的語言已被簡化到只剩骨頭

中國人太熱衷於學習英語,比如《人民的名義》裡面,陳清泉可謂懵懂,學習英語被抓了現形,死到臨頭,自己還矇在鼓裡,被堵在交流外語的賓館被窩裡。


相反,很多老外來中國,語言第一關就過不了。不過他們不怕,反正能和他們一起日常交流或者軀體思想碰撞的中國人,不是有翻譯就是本身會說英語。

來求學的留學生們最頭疼,中文聽不懂,不會說,更不會看,就別提去寫

漢語的名詞是沒有格的變化的,漢字的“性”和“格”,或者說“陰”和“陽”都沒有,形容詞沒有比較級,動詞沒有時態,幾乎是一成不變的。

名詞、形容詞和動詞之間也不存在明顯的區別,每一個漢字,只要能用,哪都可以用。

所有的“語態”、“語氣”、“時態”、“人稱”和“單複數”根本限制不了漢字,甚至有時候都沒有主謂賓的嚴格界定。

最讓他們頭疼的,是漢語中一切具有歧義的詞語中,歧義最大的便是人稱(或非人稱)代詞“ta”,可以表示“他”或者“她”,甚至“它”。這個單音節的“ta”往往是指一個關係代詞,或者指一個指示代詞,也可能是指一個限定性的形容詞。

專門來中國學習中文的留學生,一開始嘗試聽懂中文,基本都是連蒙帶猜,輔已肢體語言,從最簡單的主謂賓開始。比如我愛你,我要去哪裡這類的。

恐怕就算是那些理解能力高超的留學生,也會感到在聽到與複述一個想法時,不得不添油加醋、減斤少兩,這就好比清水之中的一根直棍,折射出來的樣子總是扭曲的。

漢語老師總會給留學生們不停強調,千萬別亂聯想,也別斷章取義,聽到什麼就是什麼,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只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漢語。

說半天我想表達什麼呢?我想說漢語兩極分化很嚴重。現在的漢字傳承與對外輸出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一方面外國人很難學,另一方面我們太會用,都用成精了。


漢字一部分是科學,一部分是藝術,這是一個沒有形容詞的時代

需要建構且遵循規則的部分是科學,可以根據每種情境進行隨意組裝的部分是藝術。

中國話論情,外國話講理,所以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要從說話人當時的語氣和神態去判斷含義。特別書面語,要從語態、暗示以及細節上揣測他的用意。

藏在文字下面的暗湧,唐詩宋詞裡面的江湖,缺主語,缺定語,看上去全是賓語和形容詞。要細品,細細的品,才能有滋有味。

近年來“去魯迅化”和反對“去魯迅化”的聲音都很大,焦點就是漢字到底要不要再進一步簡單化,為此爭論不休,其實就是漢字改革的激進派和保守派的鬥爭。

一部分人的觀點認為漢字應該簡單、準確、科學、嚴謹、沒有歧義。另外一部分人認為漢字要保全、多元、復古、有滋有味。


他們到底爭什麼呢?爭話語權,爭語言的資源,背後是一個語言的教化和管控問題

激進派的旗幟很鮮明:消滅歧義字,多音字,簡化常用語,去掉文字的藝術特徵,把文字變成工具。

保守派的旗幟就很含糊了:漢字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有滋有味,要保留漢語的藝術。

一個工具,一個藝術,卻不能兼容幷蓄,一方面我們要抵制強勢語言的入侵,歐美日韓文化的洗腦,另一方面我們卻又開始“窩裡鬥”。

狂熱的激進分子比較少,現實是我們一邊走在漢字簡化的路上,一邊兜著復古情懷。

《康熙字典》大概收錄了4萬7千多漢字,1953年的權威字典《新華字典》就只有8千多了,現在3000字走遍天下都不怕。

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剩下的1%,可以忽略不計。


自媒體寫作有個技巧,去掉量詞副詞和形容詞,多用動詞名詞和大白話

文案廣告圈有個不成文的定律:最好不用形容詞。

形容詞很虛妄,太抽象,無根不及物,華麗但空洞,只能用來修飾句子。還做不了主幹,成不了主角。

最要命的是,它可以到處修飾,傍誰的肩,都親暱,有青樓氣,所以形容詞要節制著用。

你描述一美女,外貌、身材、感覺、印象、朦朧、詩意……遠不及一張美女圖片來的直接。

故事事件衝突,還不如一動態圖,看文字太累,小視頻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1984》裡面,塞姆的工作主要是消滅詞彙,然後製造新詞,確定語言的最終形式

要做到把語言簡化到只剩骨頭,首先就是把形容詞和動詞簡化,去掉模糊和毫無用處的多種詞彙。

每年都減少一些詞彙,意識的範圍也就縮小一點,使用“新話”,新詞語,有利於言論監管,甚至不需要提取關鍵詞來分析人們的言論,因為他們說的就是內容很少的關鍵詞。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代一代人會更加麻木。因為他們看到的世界正在一代又一代變得更加索然無味。

老大哥從語言入手,統一思想,如今,所有的震驚失望害怕等等都可以用“臥槽”來表達,正表明著傳統語言的落寞和思想的狹隘與閉塞。

思想的載體是語言 ,簡化語言等同於控制個性思想的傳播, 再等同於消滅個性思想。

很多時候你會突然發現“詞窮”了,不是因為你書讀少了,而是因為你再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語來表達你想表達的印象。

能表達你此時此刻所思所想的那個準確的詞語,消失了!


詞彙的刪減影響意識的表達,“新話”容易讓人的思想禁錮

溫斯頓說塞姆的工作是偉大和重要的,他太聰明瞭,他看得太清楚,說得太直白。總有一天他會消失,他的命運就寫在他的臉上。

果然,後來他就消失了。

最近大家都說日本人給我們上課了,給我們捐口罩,一開口就是就是唐詩宋詞。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也不怪他們,我們詩歌的沒落,還得從很多年前寫作文開始。

一般都是這樣要求的:請根據材料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這個雅和高級,我們不太容易做到,這就是漢語改革通俗化運動的成果,也是消滅舊詞,創造新詞的負面影響。

消滅舊詞,把形容詞供奉在字典裡面後,我們創造了什麼新詞呢?

五四後一大批新的名詞,基本我們都是外來的,比如從日語引進來的機關、單位、社會學、人權、從俄國引進來的幹部、同志等。其中從英語引進來的最多。

現在歸功於網絡,每年創造出成百上千的網絡用語,廣為流傳,但是就是進不到字典裡面去。為什麼?因為全是髒話罵人的話。

現在的很多機關文字,通知和告示,普通老百姓都看不懂,但是唯一還有點“古文”的味道。

大力發展真抓實幹務求實效全面推進不斷加強深入開展積極穩妥……

寫得超級好,好的不得了,全是模糊不清和毫無用處的副詞形容詞,連篇累牘,長篇大論,不知所云,有點像“躺屍”。

普通老百姓詞窮過後,只能爆粗口,這,就是另外的一個天地的事情了,參考魯迅先生的雜文《論“他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