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奇葩說》更新了,還是原來的配方,但卻不是熟悉的味道

《奇葩說》更新了,還是原來的配方,但卻不是熟悉的味道

《奇葩說》第六季第一集更新了,這久一直忙著工作的事,直到今天才抽空把任務完成。之前幾季都看了,理所當然這一季也要看下去,還是原來的配方,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奇葩說》更新了,還是原來的配方,但卻不是熟悉的味道

《奇葩說》展現的“吵架模式”,是這個節目的最大的看點。

在《奇葩說》之前,辯論還只停留在學校的專業小生態裡,停留在“大學生辯論比賽”和“職場博弈”中,《奇葩說》將辯論這種形式的內容,第一次帶向了大眾的視野。

第一次,其實才是真的“神仙吵架”,眾人各顯身手。

中國人是很“忌諱”把“辯論”這種事情搬到檯面上的,舊社會要分對錯就找村長,鎮政府協調,現在找法律,我們相信權威和裁判是公正無私的,也相信處理的結果。

把“吵架”講道理擺在檯面上,一是雙方臉上都掛不住,二是吵不贏要丟自尊和麵子。

源於脫口秀加上辯論賽的形式,結果已經不重要,過程與語言本身的表達才是節目的看點。

看稀奇,看新鮮,看神仙吵架。能開懷大笑就好,可以打發無聊時間就行。

《奇葩說》更新了,還是原來的配方,但卻不是熟悉的味道

我覺得看綜藝是浪費生命,但是我看《奇葩說》卻是在思考人生,是在學習。

剛開始覺得《奇葩說》真是一股清流,能在“純娛樂”節目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那些做事原則、做人道理、得體的談吐舉止,幽默風趣有內涵的段子,很有共鳴和默契,看節目就是學習為人處世,是在學習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因為看了幾季《奇葩說》,關注了一些在節目中出現的人,這個節目成就了一些人,但其實大部分人還是回到了原本的生活,似乎參加奇葩說就是夢一場。

曾經我覺得這是一個辯論節目,後來不得不承認這只是綜藝節目。

娛樂新聞畢竟是娛樂,越刺激,反差越大,越是讓觀眾興奮。

看時如同打了興奮劑,一句話一段演講,一幾番辯論較量,除了覺得選手大寫的牛。就是讓自己覺得醍醐灌頂,受教和學習了。

在這種強烈反差的語言交鋒當中,有人在這裡洗盡鉛華,有人收穫生命的啟示,也有人渴望讓更多人聽見自己的聲音。

但寄託《奇葩說》為人生指點迷津,和老年人在家狂買保健品如出一轍,都是緣木求魚,奢望所託之物超越它本身的價值和精神力。

《奇葩說》更新了,還是原來的配方,但卻不是熟悉的味道

其實我早已記不起前幾季的辯題,很多當時覺得刻骨銘心的至理名言,好話好句,只是當時覺得很好笑,笑完了基本就忘了。

說好的捷徑和道理,有時真的只是會心一笑,生活都如此的殘酷現實,與其苦大仇深,何不如開懷大笑。

其實就是換一個節目而已,真正的學習是你自己看書,思考,理解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

曾經我也覺得我從奇葩說學到了很多東西,後來想只不過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生活的道理就明白了,不是某一個節目某一句話就醍醐灌頂。

節目很大程度上是在博笑點和“”詭異”的論點,本質上,其實還是綜藝節目。

有時候我也在想這個問題:是我們要求節目需要承載過多的深度觀點?還是我們適應了節目本身的搞笑與套路?

所以,連我這種沒有發言權的人都覺得味道變了。

其實不是節目變了,是人變了。長大了?成熟了?還是畏懼和退縮了?或許標尺上的距離遠了,但心上的距離從未拉開。

《奇葩說》更新了,還是原來的配方,但卻不是熟悉的味道

《奇葩說》不僅只是一場場的唇槍舌戰,如果都吵架講大道理也就失去了意義

我一直佩服這些選手大咖們,我們普通人說話,聊天大部分是互相吹牛扯淡,本來很多話就是經不起細細推敲和嚴密論證的。

他們跟打辯論賽似的,動不動就揪住一個點想給大家普及知識。通過深度思考,把思考內容通過奇葩話語表達出來。

《奇葩說》曾因為奇葩而好看,它變得“不那麼奇葩”之後也就魅力大減。

第六季不斷去除雜質,迴歸大眾“審美”軌道,不搞笑了,不特意“表演”了,內容更加深刻多元化了,卻真的不好看了。

開始我鄙視他只是綜藝節目,現在才覺得他還是綜藝節目比較好。

看似最後都說服“他們”了,他們也只是表面被說服,心裡還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不然為什麼下次又勸你一番?好像上次白討論了。

而且還要打著“愛你”、“為了你好”的旗幟。其實觀念不同、立場不同,價值觀不同。

如果不做最後的辯論勝利,或許過程才最精彩。笑笑不也挺好,每天裝嚴肅太累。

現在人都過得很壓抑,連最後一點大笑三聲的垃圾情感發洩地方,都快沒有了!

還真的沒有人,是安全的。

因為情商最低的行為:就是不停地講道理,用道理把你“屈打成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