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30天“临时妈妈”一辈子好朋友

<table> 30天“临时妈妈”一辈子好朋友

“临时妈妈”马小芬(中)回到家与儿子团聚。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table><table> 30天“临时妈妈”一辈子好朋友

陈凤鸣(左一)入户给居民派发一封公开信,开展防控工作宣传。通讯员供图

/<table><table> /<table>

“妈妈!”3月6日16时30分,乌晴(化名)刚到巽寮隔离点酒店,两个孩子就在9楼的阳台上喊她。

终于,她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儿。

从武汉到惠东巽寮度假的乌晴一家六口,有4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留下两个幼童由当地基层干部马小芬负责照顾。

“因为有小芬,我才能安心治疗。”乌晴在治疗期间写下隔离日记。她说,马小芬将是她一辈子的好朋友。

告别武汉一家,马小芬也“大功告成”,回家跟两个儿子团聚。

疫情渐散,春暖花开。30天,因疫情短暂分离后,武汉、惠州两对母子(女),上演人间小团圆。

一波三折的团圆

14天,28天,30天……

母亲思念子女,孩子想念妈妈。因疫情而分离的两家人,团聚的期限却不断被拉长。

在治疗期间,“回去接可爱的孩子”是乌晴最大的动力。她第一次彻底崩溃,也是因为这个希望落空。

2月14日,乌晴核酸检测结果没有转阴,她的心愿泡汤了。原本,她以为自己可以很快出院,还计划当面表扬两个听话的孩子。“我疯了一样,开始失控,大喊大叫。”乌晴彻底崩溃了。

同样希望落空的,还有马小芬。

“只要14天,妈妈就可以回去了。”马小芬曾和儿子约定。她本以为等到作为密切接触者的两个女孩隔离期满,她就能回家和孩子团聚。

2月19日,乌晴治愈出院;2月21日,女孩们解除隔离。但由于当地对出院患者的管理政策,乌晴必须再集中隔离观察14天。

14天变成28天,马小芬只好对两个儿子爽约。“当时有些失落,但我的孩子可以理解。”她说。

直到真正团聚前一天,两个家庭又经历了一次“失望”。由于当地对出院患者隔离解除政策变动,流程更加复杂,只好再等两天。

“妈妈回来了!”

真实的生活和电视剧不同,两个妈妈和孩子们的团聚并未如想象般相拥而泣。

3月6日,乌晴走进酒店房间,女儿微张着手臂迎过来。“不要碰妈妈,妈妈现在身上不干净。”孩子们扑了个空。

母女三人嘻嘻闹闹,讲着生活琐事。“你们想不想妈妈?”乌晴问道。两个孩子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哧哧地笑着点头,或者躲到窗帘后面。

只是后来,大女儿小声问乌晴:“妈妈,你会跟我们一起住吧?”“对。”

告别武汉一家,马小芬也出发去接她两个儿子,路上还特意去买了一盒草莓。

“妈妈回来了!”马小芬端着一箱零食,一边进门一边喊。

一米多高的院墙上放着一把黄色水枪,水枪装满了水。那是8岁的小儿子早早就准备好的,他要跟妈妈玩打水枪游戏。马小芬说,这是他们之前通话时半开玩笑的约定。

11岁的大儿子看到她,喊了一声“妈妈”,便把马小芬紧紧抱住。小儿子也顺势钻进她怀里。

儿子的咳嗽有没有好?有没有多喝水?上网课会不会使用手机软件?这一个月,马小芬牵挂孩子的心终于落下。

终于,武汉、惠州两对母子(女)团圆。“我最感谢的是小芬,没有她我无法安心治疗。”乌晴说,等到疫情结束,要招待马小芬去武汉玩。

“应该的。”外界的关注没有改变马小芬的初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是刚好在这个工作岗位上。”

南方日报记者 于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