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2:瘋王子、樓梯相會、強娶公主,繪畫中的故事

上一篇: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的20號展廳集中展示了幾件愛爾蘭玻璃窗畫,大部分為宗教題材,可能就是給某間教堂設計的。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2:瘋王子、樓梯相會、強娶公主,繪畫中的故事

參觀過程中忽然來了一群小學生,他們席地而坐,一聲不響地聽老師講解。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2:瘋王子、樓梯相會、強娶公主,繪畫中的故事


老師重點講了牆上最小的一幅,但很可能是這間展廳裡最重要的一幅。待老師和學生們走後,我們也湊上去看個究竟。這幅窗畫叫《瘋王子之歌》,取材於英國作家沃爾特·德·拉·梅亞(Walter de la Mare,1873-1956)1913年創作的詩集《孔雀餅》(Peacock Pie)。畫面中身著華服的是瘋王子,身後是他的父母。整個窗畫被鑲嵌在一個定製的胡桃木小匣子裡,顯得異常精緻。窗畫的創作者為愛爾蘭花窗設計大師哈利·克拉克(Harry Clarke,1889-1931),他是藝術與工藝運動在愛爾蘭的領軍人物。這一運動在1880年代興起於英國,隨後風靡整個歐洲和北美,是裝飾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2:瘋王子、樓梯相會、強娶公主,繪畫中的故事


這間展廳還有件重要作品,不知什麼原因只在每週四下午才掛出來展覽,我們來的這天沒看到,只好借用網絡圖片介紹一下。它是愛爾蘭畫家弗雷德裡克·威廉·伯頓(Frederic William Burton,1816-1900)1864年繪製的《塔樓樓梯相會》。伯頓年少成名,23歲便成為皇家愛爾蘭藝術學院院士,後曾到倫敦任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這幅水彩畫取材於丹麥民謠:公主海樂麗(Hellelil)愛上了侍衛希爾德布蘭德(Hildebrand),國王聽後震怒,命自己的七個兒子去殺掉這個侍衛。畫面表現的是公主與侍衛在塔樓中的最後一次會面,二者就此永別。伯頓的這幅水彩畫達到了油畫的效果,2012年被愛爾蘭公眾評選為最受喜愛的繪畫作品。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2:瘋王子、樓梯相會、強娶公主,繪畫中的故事


21號展廳展示的是1660-1835年的愛爾蘭繪畫,首先看看老納撒尼爾·霍恩(Nathaniel Hone the Elder,1718-1784)。霍恩家族總共出現過兩位大畫家,另外一位是老納撒尼爾·霍恩的侄孫,人稱“小納撒尼爾·霍恩”。相比之下,老的這位更出名一些,他是18世紀愛爾蘭著名肖像畫家,1768年參與創辦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是該院的34位創始人之一。這幅《吹笛男孩》創作於1769年,畫中這個天使般的男孩正是畫家的兒子。從這幅畫可以看出,老納撒尼爾·霍恩極為擅長對光影的處理,對柔軟的服裝面料和白皙的皮膚色澤都表現得惟妙惟肖。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2:瘋王子、樓梯相會、強娶公主,繪畫中的故事


這幅《魔術師》繪製於1775年,因諷刺時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的雷諾茲而引起軒然大波。雷諾茲一向推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作品,認為那才是“學院派”該有的繪畫方式,而老納撒尼爾·霍恩卻不這麼認為,他甚至宣稱對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模仿無異於剽竊。在這幅畫中,一位魔術師模樣的老頭將手中的魔術棒一揮,變出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仿製品來。當時皇家藝術學院還傳出院長雷諾茲與比他小18歲的女院士安吉莉卡·考夫曼之間的緋聞,因此霍恩在畫中畫了一個小姑娘趴在老頭的腿上,暗諷二者的關係。相信雷諾茲看到這幅畫一定氣得咬牙切齒吧,果然此畫被逐出皇家藝術學院的年展。早已成名的老納撒尼爾·霍恩毫無懼色,直接於年展同期在倫敦舉辦了個人畫展,也就此開創了倫敦個展的先河。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2:瘋王子、樓梯相會、強娶公主,繪畫中的故事

最後看看這幅《“強弓”伯爵和奧伊菲公主的婚禮》,它由愛爾蘭歷史畫家丹尼爾·麥克利斯(Daniel Maclise,1806-1870)創作於1854年,描繪的是率領諾曼騎士佔領都柏林的軍事領袖理查德•德•克萊爾,即外號“強弓”的彭布羅克伯爵於1170年在沃特福德主教座堂迎娶愛爾蘭公主奧伊菲的場景。這被認為是英格蘭征服愛爾蘭的標誌性事件,前景中倒下的是愛爾蘭戰士,其中還有象徵愛爾蘭的豎琴。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2:瘋王子、樓梯相會、強娶公主,繪畫中的故事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