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从“二王”到徐渭,晚明文化转型时期的书法变革

我是文太师,欢迎各位关注。

晚明后期,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社会思潮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文化领域内,有不少人一改前代以“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为典范的风格特征,自觉形成了以张瑞图,黄道周等人为代表的一股新的变革潮流,在这些兴起的文人书法中,对个性的表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晚明书法大致是从徐渭开始,后至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人,逐渐表现出独抒己见的特点。他们以不同于前代的笔法,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变革潮流,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二王”到徐渭,晚明文化转型时期的书法变革

张瑞图书法

一、“变”的时代,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为晚明的书法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晚明社会处于一个“变”的时代,这主要反映在政治思想与经济发展上面。在经济上,大量城市的出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特殊的文化产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晚明许多书法家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福建的泉州,漳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张瑞图和黄道周就是生活在这些地区。经济的高度发达,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从“二王”到徐渭,晚明文化转型时期的书法变革

晚明繁荣的海口城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士大夫,贵族和平民之间有着严格的身份界限,这是统治者治理国家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随着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等级森严的制度观念逐渐被冲淡。

不仅如此,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明代之前,受“重农抑商”政策和“农本抑末”思想的影响,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商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但是到了明代,商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地位得到了提高,商人们的活动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自觉的参加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在某些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由于当时科举竞争激烈,不少落第文人因为没有从仕机会,就不得不靠着卖自己的诗文书法为生。这样一来商人与文人两者互为需求,进而衍生了雅与俗相结合的文学模式。书法因此也具有了娱乐性的成分。

从“二王”到徐渭,晚明文化转型时期的书法变革

徐渭《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

在政治思想上,晚明社会动荡,党派之间的斗争频繁,伦理纲常受到挑战,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正德年间,社会上开始出现“心即理”、“知行合一”等观念,一直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们开始注意到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徐渭,首先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他的这种尝试在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徐渭的书法,大胆冲决,狂暴奔放,结构刚劲,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密集,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以致于后来的许多人对于徐渭的这种开创性行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二、“出自新意”,在临摹前人书法的基础上,革故鼎新,体现自己的风格

自古以来,学习书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临摹大家的书法,这受到了前代许多人学习经验和体会的证明。作为对明代传统书法原则进行批判式解释的第一人,徐渭认为前面的人大多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临摹的范本,这样固然是学习书法的好办法。但是只有在书法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才算是真正的高手。在对王羲之书法进行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变,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徐渭所倡导的。

从“二王”到徐渭,晚明文化转型时期的书法变革

王羲之《兰亭集序》

这种提议,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赞同,在董其昌,王铎等人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理念的影响。他们在不断临摹前人经典范本的基础上,逐渐脱离因袭模仿的窠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些人的书法中,虽然有时候难免还会看到“二王”书法风格的痕迹,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书法中体现出来的带有个人风格的字迹占大多数。

三、重视主体情怀,将个人的感情融入在书法中,形成晚明书法独具一格的特点

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曾经把王阳明的“良知说”和自己的“格物论”结合在一起,认为应该把“安身”视为天下的立国之本。“安身”的意思也就是人人能够吃饱穿暖,这实际上是在强调维护和满足个人本能的重要性。

从“二王”到徐渭,晚明文化转型时期的书法变革

王阳明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以追求“中和”之美为最高境界,书法中的传统美学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以“中和”为最高追求,在本质上是以“二王”的书法为宗旨。到了晚明时期,有人比较隐晦的提出了“人欲”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提出,对于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勇敢的追求个人幸福,发挥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晚明活跃的社会气氛,书法界出现的新的思想价值取向,开始对人们信仰已久的儒家思想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社会大思潮的涌动下,张瑞图另辟蹊径,改变了自王羲之以来形成的以狂草为美的书法风格,他缩近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造成了一种紧凑的感觉。他的这种做法,很明显是对晚明追求精神解放,突破礼的束缚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响应。

四、追求视觉形式之美为目的的展示,促使了长篇巨制的出现,对联也因此孕育而生

明代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以前作为文人雅士案头把玩的书法作品,开始从文人书斋中走出来,篇幅逐渐扩大,出现许多长篇巨制挂在墙上供人们欣赏。同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书法表现形式――对联。

从“二王”到徐渭,晚明文化转型时期的书法变革

明代徐渭书法扇面对联

长篇巨制书法的出现,使人们开始从早前的将书法作为静物观赏的欣赏角度转成立体的赏析,有时候远远的便可以看见书法的存在。然而,在写书法的过程中,如何整体把握书法的结构,字与字之间如何排列,在写书法是用力该多大,就成了书法家们想要写好书法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因为和以前的书写不同,在巨幅上创作,字迹,笔墨,排列,都比较难把握,稍有不慎,整幅作品的效果就会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巨幅作品创作上的成功,是晚明书法较之于前代书法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晚明书法家集体创作的成果,是明代书法风范的标志。

“书写形式”和传统的“视觉形式之美”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是对视觉效果还是其挥洒过程的侧重。如果是“书写之美”,书法家就会特别重要自己个人感情的表达,侧重于愉悦自己,善于表现自己的内在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修炼,体现的是书法的实用功能。书法首先重视的是实用,其次才是审美功能。

但是如果追求的是“形式之美”的话,书法家在书写时往往会更偏重于用大的条幅,对整体的章法,结构和格局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在书写时,速度比较快,主要以行草为主,总体上和我们今天的书法差不多。这些以“形式之美”为主要内容的书法,在经过清代,民国的发展以后,在今天的书法界中,依然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一变化说明书法的功能,已经由最初的“自娱”功能渐渐转向“娱人”的功能。

五、晚明时期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张瑞图为代表的明代后期的书法家的创作,打通了传统的书画与禅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书法的思想,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初年,由于政权十分不稳定,百废待兴,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在文化上采用的基本都是一种高压政策,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书法艺术上,因此明代初期的书法大体上沿袭了元代的书法。

明代后期,明王朝的统治逐渐恶化,儒释道三者不断融合,士大夫为了躲避现实,逃禅便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个时候的明代书法,是明代书法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代后期,社会开始动荡,各地农民起义络绎不绝,边疆又有少数民族的入侵,面对内忧外患,禅宗思想在社会上就特别流行。所以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一股强烈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二王”到徐渭,晚明文化转型时期的书法变革

明朝文人

这种思想解放潮流,对于后来的书法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也打破自王羲之以来的书法书写格局,创立了一种新的书写规范。这种新的书法格局,不仅仅影响了整个元代,而且还影响了后来的清以及现代许多书法家的书法观念和风格。此外,晚明的许多书法家的作品还远播到印度,日本等国家,对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今天在某些国家的博物馆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晚明一些书法家的作品。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