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文长不看版】

李严担任的中都护其实就具备了两种性质。

一方面,中都护在皇帝驻地,即永安行宫,统领东征时带来的中央军,成为禁卫武官,这与曹魏的中护军、护军将军性质颇为类似。

另一方面,中都护在永安行宫行使职权,又使它的禁卫武官性质与成都的禁卫武官有所差异,特别是刘备明令要求李严“留镇永安”,这使得中都护的性质既像汉制的军府护军,又像吴制的地方都督。

但无论如何,中都护都不是蜀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并不掌握全国最高军权。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受益于近年来的三国影视剧,知道李严的人越来越多

在有关蜀汉诸葛亮执政时代的论述中,顾命大臣李严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刘备授予李严的军权,往往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甚至常有阴谋论者,以为诸葛亮持续不断地发动北伐,目的就在于揽权,特别是揽军权。其首要目标,无非是抢夺李严手中的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权。

据《三国志》卷40《蜀书·李严传》:

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又《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

(章武三年)三月,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综合两传所书,我们可知,刘备托孤之后,李严的具体官职和地位如下:

尚书令、辅汉将军、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丞相诸葛亮副。

李严作为顾命大臣,其军事指挥权的关键就在于中都护与统内外军事。认为李严为蜀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者,其大抵源于两种认识:

第一,中都护是蜀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第二,统内外军事就是统帅全国军队,即全面统帅中央军(内军)和地方军(外军)。

那么,中都护是否为蜀汉最高军事统帅呢?统内外军事所统领的又是否为全国所有的军队呢?


都护的起源——总护、领护、保护

我们不妨先分别来讨论中都护和统内外军事到底是什么。

何为都护?

较早设置者,当属西汉宣帝时在西域地区设置的西域都护。据《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

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关于“领护”,颜师古注云:

统领保护营田之事也。

可见,“护”即领护、保护之意。《西域传》又说:

是岁,神爵二年也。乃因使(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颜师古注云:

都,犹总也,言总护南北之道。

同书卷70《郑吉传》云郑吉任西域都护,颜师古也有注:

并南北二道,故谓之都,都犹大也,总也。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最著名的西域都护,当然还是这位《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

都护最初并非固定官名,其重点在一个“护”字。当时以校尉、骑都尉、卫司马或其他官为持节使者护西域诸国。由于是总护南、北二道,故称都护。可见,都护就是“大护”“总护”之意。

这一临时性加官后来逐渐成为固定官职。此外,类似于西域都护者,如汉魏之际的鲜卑都护。《三国志》卷30《魏书·鲜卑传》裴注引王沈《魏书》:

和帝时,鲜卑大都护校尉廆帅部众从乌丸校尉任尚击叛者,封校尉廆为率众王。

同卷《乌桓传》裴注引《英雄记》:

乌桓单于都护部众,左右单于受其节度,他如故事。

这里“都护”虽然是动词,并非官职,但其意与都护一官之本意是相同的。

两汉时期,此类都护的设置并不普遍,而且主要处理的也是少数民族事务。然而作为总“护”的都护虽然不常见,但日常的“护”还是有的,这就是汉代军中的护军。

曹操霸府的都护将军与护军——禁卫军司令与地方军区司令

汉代最初设置的护军,要早于都护。《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序》:

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

护军都尉是否为秦官,暂且不提。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起,护军都尉隶属当时的中朝官大司马。此后西汉改革官制,大司马逐渐成为三公之一,护军都尉或比司直,或称司寇,或名护军,主府中的军法监察。可见与西域都护重在“保护”相比,护军更突出“监护”的职能。

至东汉,护军成为将军出征时的标配。《续汉书·百官志一》“将军”条长史、司马之后注引《东观书》曰:

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护军并非将军常置幕僚,乃为出征时临时设置。将军出征,例分五部,各置校尉。中护军所主,当即将军之中军。护军可代表主帅监督、监护出征诸军或一军,甚至战时有权统领部队。这种倾向越到汉末越明显,尤其是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特别是成为丞相建立霸府政治以后。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曹操的霸府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制度的发源地

建安前期,曹操对护军制度做了一定改革。首先是设置了新的官职。《续汉书·百官志一》“将军”条注引《魏略》曰:

曹公置都护军中尉,置护军将军,亦皆比二千石,旋军并止罢。

先不管护军将军,重点来看都护军中尉,以护军为名,“军并止罢”,仍然是东汉性质的护军。不过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其一,中尉本为汉代诸卿之一,后改名执金吾,职责是巡察宫外治安。曹操设置都护军中尉,以中尉为名,颇有巡察宫(帐)外治安,维护军国法纪的意图;这成为日后中护军发展成为曹魏禁卫武官的滥觞。

其二,此处以“都护军”命名,又颇有总护军之意。这也在“都护”与“护军”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建安后期,在曹操辖境之内,都护与护军职能一致,而地位则高于护军,这从设置都护将军一事可窥见其意。

曹操霸府时代,护军逐渐分途,一种为出征护军,在外征讨;一种为中护军,平时主曹操霸府禁卫,曹操亲征则主中军,朝着日后曹魏禁卫武官的方向发展。但无论是出征护军还是中护军,都不约而同出现了都护。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夏侯渊担任了曹操所设的第一位都护

首先出现都护的是出征护军,任职者为夏侯渊。据《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渊传》载:

十七年,太祖乃还邺,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建安十七年(212),夏侯渊行护军将军,督诸将屯长安;二十年(215)张鲁平,又行都护将军,督诸将平巴郡。是先任护军将军、再任都护将军,这二者之间是否有高低还不确定,不过如前文所云,“都护”即为“总护”,则都护当略高于护军。而都护与护军职能一致是可以确定的。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

都护将军,以尽护诸军而立号。

夏侯渊所任护军性质的都护将军,属于出征护军;中护军性质的都护将军,则以曹洪为代表。

据《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注引《魏略》载群臣劝魏公曹操受九锡之文,署名者即有“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而同书卷9《魏书·曹洪传》提到:

累从征伐,拜都护将军。

曹洪亦任都护将军,只是不知他何时以中护军而进位都护将军,但足见此都护将军就是中护军的升级版,与曹魏后来以任中护军而资历高者为护军将军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曹洪的都护将军,又可径直呼为“都护”,甚至大多数时候都被称为“都护”。如《三国志》卷21《魏书·阮瑀传》:

建安中,都护曹洪欲使掌书记,瑀终不为屈。

卷25《魏书·辛毗传》:

久之,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毗与曹休参之……

同卷《杨阜传》:

太祖遣都护曹洪御超等,超等退还。

再如《文选》卷41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李善注引《文帝集序》:

上平定汉中,族父都护还书与余,……

可见,在建安末年曹操控制区内,都护就是护军,是护军的升级版。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曹洪也曾任都护,大概……他适合护钱吧……

曹魏代汉以后,中护军成为禁卫武官之一,资历高者为护军将军,都护将军不再设置。中护军之职责,据《宋书》卷40《百官志下》:

护军将军,一人,掌外军。……魏初,因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

《晋书》卷24《职官志》同:

护军将军……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

中护军作为禁卫武官,统帅“外军”。此外军与另一禁卫武官中领军所统的“内军”相对,指宫城外保卫京城的禁卫军,属于拱卫京师的中央军,而与地方都督或州郡长官所领军队无关。

综上所述,在建安末,曹操曾设有都护将军,简称都护。担任都护将军者,一为夏侯渊,一为曹洪。夏侯渊出自与曹氏关系密切的夏侯氏,曹洪是曹操从弟,两人在诸夏侯曹中地位颇高,其所任都护将军与护军职能相同,而地位更高。

夏侯渊所任都护同出征护军,为一方镇将,颇似此后的都督;曹洪所任都护则同中护军,为高级禁卫武官之一。两都护皆非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统帅。

孙吴的左右都护与护军——地方督区的大都督

接下来看看孙吴的都护。

和曹操一样,孙策、孙权在设都护前,也沿袭汉制设立护军。江东政权早期最著名的护军当属中护军周瑜,这当然还是沿袭将军幕府置护军之制。

周瑜于建安三年(198)、四年之际任中护军,至孙权时仍任此职,甚至孙策去世后,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其形式颇似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局,因此对于考察李严中都护的职能颇具参考价值。

然而,无论是孙策时代,还是孙权时代,周瑜也并不是江东最高军事统帅。《三国志》卷54《吴书·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载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向孙权请兵出战:

瑜请见曰:“……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背曰:“……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周瑜要5万兵,孙权只给3万,可见出不出兵、出多少兵都不是周瑜这个中护军说了算的。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周瑜:别再叫我大都督了……我没那么大兵权

孙氏政权与曹魏不同,护军始终没有成为禁卫武官,而以出征护军为主流。这自然也就影响到孙吴政权都护的职权与性质。

江东最早任都护者,是孙权的堂弟孙皎。《三国志》卷51《吴书·孙皎传》载其早年履历云:

始拜护军校尉,领众二千余人。是时曹公数出濡须,皎每赴拒,号为精锐。迁都护、征虏将军,代程普督夏口。

孙皎早年任护军校尉,其后随着军功的积累和地位的上升,迁都护将军、征虏将军,并代程普为夏口督。此都护究竟是单独的都护,是与征虏将军并列的都护将军,还是与征虏将军合称“都护征虏将军”,或可商榷。我以为其为都护将军的可能性更大。同传载孙权与孙皎书云:

授卿以精兵,委卿以大任,都护诸将于千里之外……

都护作为名词是官名,作为动词则为职责,孙皎之都护将军即为护军校尉的升级版,与曹操的都护将军相同。另据卢弼考证,此书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如此则孙权为高级护军设置都护一职,尚早于曹操。

但无论谁更早,曹、孙两家均在同一时期以都护作为“高级护军”。

曹魏建立后,不再见有都护,中护军的升级版为护军将军。而孙吴则设立了左右都护。不过,由于孙吴的中护军没有成为禁卫武官,因此孙吴的都护也与禁卫武官关系不大。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喜欢放火的陆逊也曾当过都护

孙吴首任左、右都护者,为陆逊、诸葛瑾。据《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

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

陆逊以上大将军而为右都护,可见右都护地位之高。而右都护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呢?以上大将军而任右都护,是否就是孙吴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呢?

孙吴政权素有“夹江防御”的措施,在漫长的建国路程中,逐渐形成了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督区,其中上游以江陵为核心,又可分为西陵督区和乐乡督区;中游以武昌为核心,可分为武昌左部督区和右部督区;下游以扶州为核心,可分为上督区和下督区。(详见雷家骥《汉晋之间吴蜀的督将与都督制》)

陆逊任右都护前,曾驻军西陵,实际上为西陵督。黄龙元年(229)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但当年就迁都建业,陆逊则被调入武昌,辅佐太子。《陆逊传》载:

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征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此时陆逊虽然董督国事,但直接控制的区域是荆州及豫章三郡。到赤乌七年(244),陆逊代顾雍为丞相却仍未还都,继续留镇武昌。《陆逊传》中载孙权诏称:

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也就是说,陆逊担任丞相之时,仍然兼任右都护,其驻地仍是武昌。如果结合孙吴长江沿线的督区来看,担任右都护的陆逊实际上掌控着武昌督区和江陵督区的军事大权,权力不可谓不大;但是豫章三郡以下,以及东南沿海之地,就不是陆逊作为右都护的军事辖区了。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是都护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在陆逊自己的督区内,他也未必就是说一不二的最高军事长官,因为除了这位右都护,还有一位左都护。据《三国志》卷52《吴书·诸葛瑾传》:

权称尊号,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诸葛瑾的驻地当在公安。建安二十四年(219)讨关羽时,诸葛瑾便“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黄武元年(222),孙权为吴王,诸葛瑾“迁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均见《诸葛瑾传》)可见在孙权称帝前,诸葛瑾一直在公安。

孙权称帝并回到建业以后,留驻武昌的太子孙登曾给骠骑将军、西陵督步骘写信,请求教诲,《三国志》卷52《吴书·步骘传》提及步骘的回信时称:

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卫旌、李肃、周条、石干十一人,甄别行状,……

可见在孙权称帝时,诸葛瑾仍然在荆州。

又据《诸葛瑾传》,诸葛瑾在嘉禾五年(236)和赤乌四年(241)均参与了进攻荆州襄阳的战役。特别是在诸葛瑾死后,更能说明其一直驻军公安。据同书记载:

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恪已自封侯,故弟融袭爵,摄兵业,驻公安。

由于孙吴实行世袭领兵制,故父死后,子不仅可以世袭领兵,甚至连原驻地都不变。诸葛融袭爵后仍驻公安,从侧面说明诸葛瑾任左都护后,一直留在公安。

由此可见,孙吴的左、右都护同其护军是一致的,均非禁卫武官,更类似于地方都督。这方面仍有例证。《三国志》卷56《吴书·朱然传附子绩传》:

永安初,迁上大将军、都护,督自巴丘上迄西陵。

标点本句读作“迁上大将军、都护督,自巴丘上迄西陵”。“都护督”诚不可解,其实是断句出现了问题。若为“迁上大将军、都护,督自巴丘上迄西陵”,其意便明了了。

陆逊即以上大将军加右都护,因此朱绩迁上大将军、都护可谓因循旧例。而“督自巴丘上迄西陵”,表示的是其具体督区。

实际上,朱绩养父朱然去世后,朱绩便“袭业,拜平魏将军,乐乡督”,辖有乐乡督区;而加都护后,朱绩“督自巴丘上迄西陵”,是辖有包括乐乡、西陵两区的整个江陵督区。

与朱绩相同者,还有陆逊之子陆抗。《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附子抗传》,建衡二年(270)朱绩去世后:

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

陆抗实际上成为朱绩之后又一任江陵督区的统帅。凤凰元年(272年)平定西陵督步阐叛乱后,陆抗“加拜都护”。

除此之外,孙吴所见都护还有三人,一为文钦,《三国志》卷28《魏书·毌丘俭传》

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是的你没看错,诸葛一家三兄弟不仅分别投靠了三国,而且都跟都护有不解之缘

一为诸葛诞,同卷《诸葛诞传》:

密与文钦俱来应诞。以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

文钦、诸葛诞皆因“淮南三叛”而降吴,此为以降将为都护。而其都护的本质,仍然是督区统帅,只不过这个“督区”是魏境的淮南。

最后一人为丁奉,据《三国志》卷55《吴书·丁奉传》:

休纳其计,因会请綝,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永安三年,假节领徐州牧。六年,魏伐蜀,奉率诸军向寿春,为救蜀之势。蜀亡,军还。

丁奉因助孙休铲除权臣孙綝而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左右都护”不知是有衍文,还是合左、右都护而为一官。此后丁奉的主要活动区域仍然是在淮南攻魏。

虽然与陆逊等人相比,丁奉所任都护的督区统帅色彩相对不浓厚,但仍可归为此类。何况永安初年,朱绩已在荆州加都护,丁奉与朱绩或分别为左右都护亦未可知。

总之,陆逊、诸葛瑾、朱绩、陆抗所加之都护,皆属于督区军事统帅,类似于军区司令,但均非禁卫武官,更不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文钦、诸葛诞以降将加都护,与此相类。唯独丁奉的左右都护较不明确,但仍非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则是显而易见的。

蜀汉的中都护与中护军

孙吴、曹魏最初所设都护,或“都护军”,或“都护将军”,均取其“总都护”之意而为高级护军,是护军的升级版,其职责也当然与护军相同,或由护军职责衍生扩大而来。

一方面,如果中护军是军府中军的护军,并逐步升格为霸府护军、禁卫护军,则都护也随之而为中军都护、霸府都护乃至禁卫都护。曹魏的都护将军曹洪即是。

另一方面,地方督区军队的护军在地位上升之际,则以都护的名义成为督区统帅,汉末曹操的都护将军夏侯渊,以及孙吴的陆逊、诸葛瑾等人即是。

由此可见,汉魏以来,曹魏、孙吴之都护均非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而考察都护的职责,也必然要看其时护军的职责如何。

现在来说蜀汉。在考察蜀汉中都护之前,我们照例先来看看蜀汉的中护军。史书所记蜀汉中护军有三人,分别是赵云、费祎和陈祗。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怎么都觉得费祎和赵云担任一样的职位有点违和

费祎中护军的性质是蜀汉三位中护军里最为清晰的一位。

据《三国志》卷44《蜀书·费祎传》:

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北驻汉中,费祎便随其北上并任参军。八年(230)转任中护军。

同书卷40《李严传》裴注引诸葛亮废李严表文,其中署名者有费祎:

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

其时在建兴九年(231)。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去世时,费祎已转任司马(见卷40《魏延传》)。这期间,费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调和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见《费祎传》)。

因此,费祎任中护军期间,不大可能离开诸葛亮的前线而返回成都,而是一直随诸葛亮驻汉中(出使孙吴除外)。在汉中任丞相参军,回成都任中护军,再回汉中任丞相司马,实在没有必要。

实际上,就护军而言,与费祎同署名者,尚有行前护军许允、行左护军丁咸、行右护军刘敏、行护军姜维,这种中护军、前护军、左护军、右护军显然不会是成都的禁卫武官,而只能是依照汉代旧制,在将军出征时于幕府设立的护军。

也就是说,费祎所任的中护军,不是朝廷中央军的中护军,而是诸葛亮丞相军府的中护军,所护者,诸葛亮之中军也。

再来看陈祗。陈祗以尚书令、镇军将军继费祎而执政蜀汉,据《华阳国志》卷7《刘后主志》载:

(景耀二年)秋八月丙子,领中护军陈祗卒,谥曰忠侯。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实在是没有与陈祗相关的图片,那就放一张他的好基友吧

陈祗任中护军,不见于《三国志》。又据《三国志》卷39《蜀书·董允传附陈祗传》,陈祗卒于景耀元年(258),与《华阳国志》所载不同。因此,刘琳提出“‘领中护军’为‘镇军将军’之误”(见《华阳国志校注》)。其实未必,因为《华阳国志》所记蜀史,并非仅据陈寿《三国志》,余则王崇《蜀书》等皆有涉猎。故《华阳国志》与《三国志》抵牾处,未必就是误写,也可能是根据其他史料书写的。

陈祗为后主亲政后的执政大臣,当时北伐已经由姜维主持,陈祗任官皆在成都。陈祗的中护军,必然不再是姜维军府中军的护军,那么极有可能是仿照魏制,成为成都的禁卫武官(具体分析详见后)。

由此观之,蜀汉的中护军,既有沿袭汉制作为军府中军之护军者(费祎即是),又有仿照魏制为成都之禁卫武官者(陈祗即是)。那么当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之际,中护军又是哪种呢?

这就要看看赵云了。赵云在刘禅继位后,即任中护军。据《三国志》卷36《蜀书·赵云传》: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这个中护军是不是与曹魏一样,是禁卫武官呢?不好说,因为此时赵云在哪儿任职,史书说得不太清楚。同书裴注引《云别传》:

……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刘备东征之时,赵云督江州;刘备败绩后,赵云率军入驻永安。那么赵云此后是否回成都了呢?不得而知。从建兴元年(223)后主刘禅继位,到五年(227)诸葛亮北驻汉中,赵云的去向一片空白。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赵云的中护军,可不是一个“保镖”就能概括的

赵云有可能留在永安吗?有。理由是赵云的将军号。蜀汉沿袭汉制,镇、安、平、征等涉及到方位的将军号,一定程度上与军事目标仍有关系。

比如北伐诸将,虽为北伐曹魏,亦时有西征陇右之举,故将军号多有命为北、西者。以北命者,如镇北之于魏延、王平,征北之于夏侯霸,平北之于马岱;以西命者,如镇西之于姜维、胡济,征西之于魏延、张翼、黄忠、姜维,平西之于马超。刘备东征,黄权于江北防魏,也以镇北为将军号。东三郡归附刘备时,申耽在上庸,于蜀在北,故将军号为征北。

而镇守南中、尤其是担任庲降都督的诸将,则常以南命名。如镇南之于马忠,安南之于马忠、张表、霍弋,张翼亦曾任绥南中郎将。

处东部者,也有以东命名的,如镇东之于刘琰。

不过也有比较奇怪的,几乎都与永安有关,而且均与西、南有关。如陈到都督永安,为征西将军(见《三国志》卷45《蜀书·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赞赵云、陈到》);宗预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见同卷《宗预传》)。另外,辅匡曾任巴东太守,巴东郡治即为永安,建兴中辅匡迁镇南将军(见《季汉辅臣赞·赞辅匡》),不知其时是否仍在巴东守任上。

这样来看,赵云的情况和辅匡很像:刘备驾崩之时,均在永安;建兴之时,均迁为以“南”命名的将军。蜀汉除了此二人,带“南”字的将军均与南中有关,似乎建兴初年,赵云、辅匡与南中事务有所联系,只是不知道二人是否离开永安而参加了南征,至少史书上没有相关记载,或曾有意以二人南征而未行也说不定。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但是刘备据蜀时代的镇东将军刘琰(见《三国志》卷40《蜀书·刘琰传》),其时正任固陵太守,而固陵郡正是以永安为郡治的巴东郡的旧称。赵云的镇东将军,或也与永安有关。

这众多的巧合,不禁让人怀疑,赵云在建兴初年确实是留镇永安的。而赵云以中护军留镇永安,怎么看都是李严以中都护留镇永安的官职低配版。

如前所述,蜀汉中护军有两种,即禁卫武官和军府中军的护军。如果赵云留镇永安说得通,那么赵云之中护军,必然不是成都的禁卫武官,而只能是永安地区军事统帅的中护军。

建兴元年(223),刘备已经驾崩,赵云不可能是刘备中军的护军,那么他所护者,就只能是实际统帅这支刘备留在永安的军队者。而当时永安地区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当然就是李严。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李严未曾开府,能否有自己的中护军。不过永安既然有行宫永安宫,那么赵云以永安宫中护军的名义留驻永安也是一种可能的情况。但无论赵云是李严的中护军,还是永安宫的中护军,他都同属于中都护李严。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东拉西扯这么半天,老夫才是主角!

终于轮到考察李严了。

前面阐述了这么多,只是证明一点——都护不必然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甚至曹魏、孙吴没有一个以都护掌握全国总兵权的。蜀汉初年,中护军的职能更接近于汉制传统职能,即将军中军之护军。如此,则中都护的职能也当如此,只不过中护军护的是丞相、都护,而中都护护的是皇帝。

刘备东征,所用主力必是从成都带来的中央军。战时,刘备亦曾以冯习为护军(见《三国志》卷55《吴书·潘璋传》),只不过冯习所任未必是中护军。

刘备战败后,当务之急是利用残余军队与援军,在永安组建防线,防止东吴进一步深入蜀中。而防卫任务中最核心者,当然是保证刘备的安全。因此,曹操霸府时期具备禁卫功能的中护军,对于刘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刘备既已继位,则保卫刘备在保护军府统帅之外,更有了皇帝禁卫性质。故而,刘备临终之际,李严所任的中都护,首先是作为皇帝在永安的禁卫武官出现的。

也正是基于禁卫武官性质,当建兴元年(223)李严进位为卿时,所任者即光禄勋。光禄勋是汉代禁卫三卿中最重要者,负责宫殿内的宿卫工作。至少在名义上,李严所任光禄勋与其所任中都护性质是一致的。

不过,中都护作为禁卫武官带有一定特殊性。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不是在首都成都保卫皇帝,而是在行宫永安宫保卫皇帝。这就是李严担任中都护时最别扭的地方。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永安宫

李严的中都护作为高级护军、总护军,其下还统有若干护军。前文提到的中护军赵云以及曾任巴东太守的护军辅匡都是。《三国志》卷45《蜀书·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赞辅匡》提到:

益州既定,为巴(郡)〔东〕太守。建兴中,徙镇南……

辅匡在刘备时任巴东太守,治所在永安。又据《季汉辅臣赞·赞费观》:

先主既定益州,拜为裨将军,后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加振威将军。观为人善于交接。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

刘备东征时,赵云曾督江州;费观以巴郡太守都督江州,当在赵云入永安之后,李严督江州之前,亦即章武三年(223)至建兴四年(226)之间。

在此期间,留驻永安的赵云以中护军迁征南将军,同驻永安的巴东太守辅匡或亦在此时迁镇南将军,同时又领护军之职。若以辅匡比赵云,再结合史文记述,则辅匡也是中都护李严所辖的护军之一。

综上所述,李严担任的中都护其实就具备了两种性质。

一方面,它在皇帝驻地,即永安行宫,统领东征时带来的中央军,成为禁卫武官,这与曹魏的中护军、护军将军性质颇为类似;

但另一方面,中都护在永安行宫行使职权,又使它的禁卫武官性质与成都的禁卫武官有所差异,特别是刘备明令要求李严“留镇永安”,这使得中都护的性质既像汉制的军府护军,又像吴制的地方都督。

中都护的性质显得左右摇摆不定。但无论怎样摇摆,中都护都不是蜀汉全国军事最高长官。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