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不要逼孩子“講道理”,害處太大

一早收拾完家裡的衛生,坐在沙發上想休息一下,這時候拿起搖控器,準備換到昨天追的電視劇看一會兒,陽臺上曬太陽的小帽子趕緊跑過來了,“媽媽你看好久啦,我想看點點了,可以嗎”,媽媽看看他,考慮了一會兒說,好吧,到你看點點的時間了,我們來看點點,於是調到他最喜歡的顏色汽車小動畫,也就是他所謂的“點點”,這時候小帽子說:“媽媽你真的講道理,說好的該給我看的時候就給我看啦。”


不要逼孩子“講道理”,害處太大

心裡忍不住笑,你知道什麼叫道理,你講過什麼道理嗎?一邊想,突然發現,有時候如果媽媽提出說,小帽子你看電視的時間到了,輪到媽媽看了,他好像也有同意的時候。這麼說來,在小帽子心目中,他也是對自已提過要講道理的要求的嗎?

見過許多很講道理的小寶寶,特別是女孩子,非常的明事理,什麼要做什麼不能做,有時候明明是違背孩子天性的事情,都能剋制自已做到一個“講道理的乖寶寶”。事實上在我看到許多周圍的孩子的成長經歷裡面,我有一個深切的體會,真的,不要逼你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紀裡就開始講道理。這拔苗助長出來的乖寶寶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無益的。


不要逼孩子“講道理”,害處太大


尊重兒童身心發育規律,兒童對道理的理解,執行是需要時間和條件的。

1, 道理,這是為了大部分人在這世界上能和諧相處,而發明出來對大家的言行所作的一些規定,它是違反人的天性的

成年人理解它的邏輯並約制自已的言行是沒有難處,但對於孩子來說,能適應,理解這些道理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培養孩子講道理這件事情上,我們不能操之過急,儘量用各種讓孩子能接受,並能適應的辦法,引導孩子做到這一點,讓孩子自然地去適應規則。既讓孩子做到能很好地發展他的社會性,又不傷害孩子的心理。

不要逼孩子“講道理”,害處太大

2, 道理是很抽象的存在,讓孩子去理解它是很難的,但是可以鼓勵孩子適應它。

要讓一個孩子明白,不能打人,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告訴他,你打人了,小朋友不高興了,不會喜歡跟你玩,那樣,你就沒有朋友了。孩子心裡是難以理解這個邏輯關係的。如果換一種方式,告訴孩子說,你打小朋友了,他就哭了,他也會打你,你摸摸他看?你對他笑一笑,抱一抱試試呢?身體力行的結果,更能讓孩子記住並明白後果,與其費心地與孩子講道理,不如巧妙地培養他的社會性。

3, 當孩子能很好地與別人和諧相處時,很多道理不需要講,他們自然就明白了。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當一個小孩子在受到人們的歡迎時,他自然地就會發育出他親社會的一面,激勵自已正向積極的一面,這時候,當他切身體會到,友好,遵守紀律能給他帶來的許多好處,他自然地就會這麼做,不需要講,他已經體會到講道理帶給他的好處。並且會督促別人這麼做。


不要逼孩子“講道理”,害處太大


如果操之過急地要求年幼的孩子“講道理”,對孩子的身心是一種傷害,得不償失。

有些家長比較虛榮,為了讓別人誇他們的孩子更自律,更講道理,會用一些言語逼迫孩子做到“講道理”,孩子只是知道這麼做,家長會滿意,然後就儘量逼自已這麼做,來迎合大人的要求。

孩子成長過程中,首先是依照他們的天性來成長,自私,任性,自我意識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在教育講道理的過程中,也是我們教會孩子與這些自身天性來協調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好壞,孩子的適應過程,就決定了孩子心理建設的成敗。如果只是在父母的講道理要求的“高壓”下,孩子屈從於這個壓力,強迫自已變成一個“講道理”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孩子天性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它被強壓下去,然後逼迫自已做出一個“講道理”的孩子的言行,這個過程生硬扭曲,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照顧,壞情緒沒有得到釋放,那麼它就等於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埋下了一顆“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出不良的後果。

當“強硬地要求自已”成為一種默認的形式後,也許會在與別的孩子交往中,強迫別人,也許到青春期的時候,變得更加逆反,不能自然地與家人朋友溝通,或是在以後教育自已的後代過程中,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的孩子。總之,在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後,它所形成的惡果會不定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甚至是他這一生中,時時出來“作祟”。


不要逼孩子“講道理”,害處太大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的“原生家庭的傷害”,很多時候都是孩子在幼小的時候,不良的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處理,給人帶來一生的傷痛。

思想家盧梭提出的一個觀點: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世界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所以,在我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不要急於要求孩子做一個講道理的乖寶寶,你的拔苗助長可能會害了你的孩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多一些耐性,陪著孩子讓他自已慢慢成長,發揮出良好的社會性。這才是對孩子有益的方式。

大家好,我是兜兜和小帽子的媽媽,也是學油畫專業的美術老師,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關注孩子畫畫和成長。也關注作為媽媽的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