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的三角關係:互相勸降,互不信任

山海關距北京僅350公里,農民軍卻走了9天!李自成一邊親率大軍來征討,一邊卻仍對吳三桂抱有幻想,希望吳三桂不戰而降,他在行軍路上幾次寫信向吳三桂勸降。吳三桂為了迷惑李自成,派了手下6個將領前往大順軍詐降。李自成雖對六將心存戒備,但仍對吳三桂有僥倖心理。

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的三角關係:互相勸降,互不信任


  5月26日,李自成率領大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知道自己打不過李自成,他會做出什麼樣的抉擇呢?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與大順政權決裂,就必須要考慮後路問題。他非常清楚,就憑自己手上的5萬人馬,絕對不是大順政權的對手!


  但是,吳三桂知道,他不能做出降清的抉擇!您想啊,投降他與之交戰了十數年的清廷,與他作為明朝忠臣的初衷相違;投降異族也與他的思想觀念格格不入啊!誰願意背上千古罵名呢?


  因此,吳三桂決定向大清王朝的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借兵!吳三桂命書吏起草了一封給多爾袞的信。這實際上是一封向大清王朝“借兵”的信,而絕對不是向大清王朝投降的信。為什麼呢?


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的三角關係:互相勸降,互不信任


  第一,寫信的名義。吳三桂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清朝出兵,幫助他報君父之仇,以圖明朝“中興”,恢復其統治。無意降清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
  第二,雙方的稱謂。吳三桂稱清為“北朝”,與“我朝”“中國”相對應。涇渭分明,即使明朝已亡國,他仍屬明朝,與清無涉。


  第三,清軍進兵路線。一從“中協”即喜峰口、龍井口等處進入;一從“西協”即牆子嶺、密雲等處進入。這兩條路線是清兵經年屢次入口徵明的舊路,吳三桂卻牢牢地控制著“東協”即山海關與界嶺口等重要關隘。從山海關至京師便捷,獨當正面進兵。從西協、中協走,已屬側翼。顯然,吳三桂自為主,而把清兵置於“客兵”的地位。另外,從這個安排來看,他還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坐山觀虎鬥的意思。實際上他想通過自己的安排達到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火拼,以此恢復大明江山的目的。


  第四,酬勞。吳三桂鄭重聲明,“我朝”報答清兵“興亡繼絕”的扶助之功,不只給財物,還將“裂地”,即割讓領土酬謝。吳三桂儼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身份許之以優厚的條件,此與降清毫無共同之處。而一旦出現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火拼的局面,還哪裡有什麼酬勞啊!因此,這個所謂的“酬勞”實際上是假的!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還不能說吳三桂已經降清!


  但多爾袞何許人也,他哪能那麼容易就會上當而答應吳三桂的請求呢?
  5月19日,進軍途中的多爾袞接到了吳三桂的信。多爾袞未敢輕易相信吳三桂,他決定:第一,派人到山海關探看虛實;第二,改變行軍路線,以一日一夜行100公里的速度直趨山海關;第三,調取攻城用的紅衣大炮,發往山海關;第四,給吳三桂覆信!


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的三角關係:互相勸降,互不信任


  多爾袞給吳三桂的信撇開了吳三桂所提的具體條件不論,而是向吳三桂昭示了大清王朝出兵之本意,打出了“期必滅賊,出民水火”的旗號,從而與吳三桂提出的為君父“報仇”、與“流賊”不共戴天的呼籲取得了完全一致。但是多爾袞這封信的主旨,還是最後幾句話,也就是勸吳三桂“來歸”(投降),並以裂土封王的最高獎賞誘其動心。
  看來,吳三桂的“借兵”想法沒能實現。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心裡面肯定特別不是滋味:前面是前來剿滅自己的大順政權20萬軍隊,後面是自己已經與之戰鬥十多年的十數萬八旗精兵。自己已經與李自成決裂,而多爾袞又沒有答應“借兵”的要求,反而提出了“來歸”,也就是投降的條件。


  吳三桂首先傳檄李自成曰:“闖賊李自成以麼魔小丑,蕩穢神京。日色無光,妖氛吐焰。殺我帝后,刑我縉紳,辱我士民,掠我財物……周命未改,漢德可思。誠志所孚,順能克逆;義兵所向,一以當十。”
  然後,他又給多爾袞寫了第二封信。信中說道:“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寧遠,救民伐暴,扶弱除強,義聲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猶其小也。三桂承王諭,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要處,誘賊速來。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從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又仁義之師,首重民安,所發檄文最為嚴切,更祈令大軍秋毫無犯,則民心服而財土亦得,何事不成哉!”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有了“來歸”——也就是投降的想法。但吳三桂還在閃爍其詞,自始至終沒有明確說明他要“來歸”!
  就在這個時候,5月26日,李自成率領大軍抵達山海關!
  李自成不見投降的吳三桂,迎接他的卻是全副武裝的遼兵。李自成最後一次派使者勸降,遭到吳三桂拒絕後,便佈置攻關。雙方當天在關外石河西(今山海關燕塞湖一帶)爆發了一場激戰。農民軍英勇衝擊,幾次攻入關內,遼兵也兇悍善戰,幾次擊敗農民軍的進攻,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晚,吳三桂將隊伍撤回關城。


  吳三桂徹夜未眠,他已感到形勢的嚴峻和緊迫,他派佘一元等5名士紳再去見多爾袞。多爾袞雖率軍到達了離山海關7.5公里的歡喜嶺,但因為此時他對吳三桂、李自成都產生了疑慮,故停駐不進。多爾袞安慰了眾士紳,並派親信范文程與5名士紳一同回見吳三桂。吳三桂已顧不得再擺什麼架子,他馬上飛馬去面見多爾袞。
  見到多爾袞之後,吳三桂提出了酬謝清朝的條件,“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


  也就是說,吳三桂提出了酬謝清朝的條件如下:一是尋找到崇禎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權;二是雙方以黃河為界,以北歸清,以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請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歷朝皇帝陵寢,也不得傷害百姓。
  這個時候,多爾袞喜出望外,他這時才相信吳三桂是真心投清,他與洪承疇一起見吳三桂時,哈哈大笑,說:“天下在掌中矣!”一句話,表明他深知吳三桂的重要,也反映出他奪取天下的遠大志向,他不愧為清朝一統中國的核心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