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丨鎮之
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電視劇《暗算》和電影《風聲》,它們的劇本都是根據麥家的小說改編而來。但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原著小說,其故事的曲折傳奇、懸念不休以及人物內心充沛的波雲詭譎,都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未曾有過的諜戰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麥家架構作品的技巧得到了充分展示,人類的意志則在情節的漸進壓榨下發出一聲聲悲鳴,像一支支穿雲利箭刺破天穹,奔向心靈宇宙無限深刻的不知處。正如莫言評價所說:麥家是一個拓荒者。而他的作品亦如是。
一、既然跑不掉也逃不開,那就不如去愛上生活!
2019年,這位拓荒者再次完成了對自己的挑戰,這一次他帶來了一本《人生海海》。
和以往的作品相比,這本書剝離了慣有的“諜戰題材”,取而代之的是“濃鄉四溢”。 或許,人越是年長,就越是割捨不開那份故鄉情。56歲的麥家也已然到了“知天命”而謀“耳順”的年紀。他說:這一輩子總要寫一部跟故鄉有關的書,既是對自己童年的一種紀念,也是和故鄉的一次和解。”所以,這本《人生海海》其實是麥家送給自己靈魂中故鄉的一份禮物。
“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方言,意思是“人生就像是一望無垠的大海一樣,總是時而驚濤駭浪,時而海不揚波,時而洶湧澎湃,時而水天一色,置身於其中,難免起起伏伏,嚐盡酸甜苦辣,但依舊要好好的活下去。”
《人生海海》中的主人公蔣正南就正是這樣一條特立獨行的魚,肆意遊曳在時代造就的人生之海里,穿浪破棘,慨然前行。
他所參加的特務活動、抗戰、內戰、朝鮮戰爭等故事,在麥家的匠心鋪陳中,緩緩展開了大半部中國現代史的泓卷,歷史的糾葛,人在戰爭、革命年代命運的渺小和虛無以及人性的搖擺,熔鍊在一起,化作一顆“具有透視功能”的藥丸,讀者嚥下去之後自然就能夠生出對時代的把握。儘管蔣正南的結局在很多讀者看來,都很不完滿,但麥家或許正是試圖用這樣一種殘酷、冷峻去直麵人生,從而獲得一種更高意義上的生活的勇氣。
下面,筆者就從三個方面:綽號、方言俚語和獨特描寫及情節佈局三個方面對本書進行分析。
二、綽號對小說人物塑造的作用分析
小說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往往要通過關鍵時刻的抉擇來凸顯,在此基礎上,麥家還刻意的使用了另外一種方法:綽號。
綽號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性質,作為一種塑造人物的手段,我國古代的小說中就屢見不鮮。比如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每人都有一個綽號,代表著它們的天賦和個性。在《人生海海》所描述的這樣一個僻遠的山村裡,面對著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麥家也運用了這種方法,來定義他們的性格,隱喻他們的命運。他用老巫頭這個角色說道:綽號是人臉上的疤,難看。但沒綽號,像部隊裡的小戰士,沒職務,再好看也是沒人看的,沒斤兩的。所以,在村子裡有名的人都有綽號,什麼太監、上校、雌老虎、老巫頭、老瞎子、小瞎子、活觀音、門耶穌、老流氓、狐狸精……筆者試舉幾個關鍵角色,一一道來。
(一)上校、太監
蔣正南做過國民黨的軍官,所以村裡人都叫他上校,一言以蔽之,這個綽號在小山村中實際上是一種褒揚,隱含的意思就是蔣正南是個能人。從學木工到參軍再到自學成才成了軍醫,都說明蔣正南是一位極其聰明、學習能力超強的那種人,這種人在各行各業中都會早早晚晚成為專家或者領軍人物。實際上,蔣正南不止是一位普通的軍醫,他被稱為“金一刀”,救過許多達官貴人的命,更救過無數普通的士兵,他比村裡人所想象的那種【能人】還要能耐的多,只是村裡人的眼界限制了他們的想象。
另外一個綽號是太監,這無疑是一種侮辱性的綽號,隱隱約約的在村民的茶餘飯後傳播,但事情的真相是什麼?據說是玩弄師長女人,被逼揮刀自宮了,但實際上沒有人拎得清、道的明,總體而言就是神秘!一個這麼有本事的人卻是太監,這本身就有極大的懸念,而這種懸念就是推動整個故事不斷髮展的鑰匙,作用不言而喻。而太監這個詞本身對於男人而言就是一種極大的缺失,蔣正南當然不是真的太監,但他的生命中卻無時無刻不在擔憂著失去作為一個真正男人的資格,這個綽號是對他命運的“嘲諷”和隱喻。
(二)小瞎子
這個從小有娘生沒娘養的壞痞子代表了野蠻的破壞力,特別是在時代的浪頭把這種人推到了風口浪尖的時候。其實,他對於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就和他爹老瞎子一樣,看的一片模糊,根本就沒有方向。當然他爹是真瞎,小瞎子是心瞎。
他看不到人性的善惡,分不清好壞,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觀念,更代表了在特殊時代裡面“瞎掉”的一批人,這批人並有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但卻都是睜眼瞎。他們盲從、跟風、不辯美醜。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人性惡的彰顯,所以麥家用“小瞎子”這個綽號實在是有其深意的。
(三)老巫頭
老巫婆我們常聽說,但老巫頭卻不常耳聞。實際上,這種人遍地都是,專指喜歡用過去講將來的人,用道理講事情的人。比如老巫頭,就喜歡搬弄道理,借古諷今,常看人來人往,愛聽是是非非。這種人最核心的能力是[蠱惑人心],但故事裡的老巫頭最終卻死於自己常常掛在嘴邊的道理。
因為道理是最好講的,但不是好做的。老巫頭雖然說起別人頭頭是道,但遇上事,卻依舊在轉圈圈,比如了為了自家名聲,把上校給出賣了,這在很多人眼中十分卑鄙的行為竟然發生在德高望重的老巫頭身上簡直是“不可理喻”!但世事卻往往就是如此,淹死的大多是會游泳的人,老巫頭講了一輩子道理,卻沒有真正明白做人的根本,他的命運是一出悲劇,更是一種對世人的警醒。道理不用懂很多,簡單做個好人就已經很難了,做個善良的小和尚,要勝於邪惡的“高僧”。
可以說,每一個人的綽號都並非單純的講他性格的特點,而都有其生命的內核在裡邊,這也是本小說的一大特點。
三、“方言俚語”和獨特描寫的運用淺析
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講:
方言土語,很有些意味深長的話,我們那裡叫煉話,用起來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聽者也覺得趣味津津。《人生海海》的故事發生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縣,這裡是麥家的故鄉。在書中,麥家拋棄了以往那種慣用的優雅敘事語言,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濃郁鄉土色彩的方言俚語。
筆者不確定哪些是富陽話哪些不是,但總體上看,不管是描述性的文字還是人物們的對話,很多都充斥著“陌生感”,但這種陌生感並不突兀,業已馴化。
麥家通過張滿家鄉方言俚語這把弓,敲擊出了”迫使”讀者牢牢追逐文字的極佳節奏感,極強的貼合了故事的氛圍,極大的增加了讀者的閱讀樂趣,很好的彰顯了本書獨特的鄉村風味。
1、人物的語言極其生動,富有鄉村生活氣息
比如老巫頭說上校和雌老虎關係好:一支菸都要掐斷,分頭吃。又說:一隻鍋裡盛飯,一張床上睏覺,感情越發深,像親兄弟,關係好到門。
簡簡單單幾句話,把上校和雌老虎關係為什麼這麼好,好到什麼程度說的清清楚楚,使讀者在會心一笑的同時瞭然於胸。
又比如老巫頭和老流氓在一起鬥嘴,老巫頭嘲笑老流氓看到女人後“嘴巴流出口水,眼睛睜得比嘴巴大”說:看什麼看,撐死眼睛餓死屌,有什麼好看的,看了也是白看。老流氓則回道:餓死的是你的屌,我的屌經常吃紅燒油肉,你的屌連骨頭也吃不到。啊,多好的一塊紅燒油肉啊,跟她睡覺一定像睡在烏篷船上一樣舒坦。
在文人雅士嘴裡,就會說“烏篷船,聽雨眠,一蓑煙雨枕江南”,但到了老流氓嘴裡,就變成了跟人睏覺像睡在烏篷船上一樣舒坦,端的妙極。烏篷船作為江南水鄉的必備工具,不僅僅存在於詩情畫意之中,實際上更存在於所有水鄉人的生命內外,就算是閒扯淡也離不開,就其實就是人人都有故土之情。
2、描寫的文字也極富節奏和美感
每到夏天,村子像得了疾病,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首先是忙,田地要勞作,畜生要侍候,屋漏要補,洪水要防,陰溝要通,茅坑要清,牛欄、豬圈、雞窠、鴨棚、兔窩裡的牲畜都來添亂,一堆事,像疹子一樣發出來,日子再長也不夠用…..
到了冬天,村裡像裝了套子,一下子封閉了,清冷了,安靜了。尤其落雪天,靜到素雅,鵝卵石鋪陳的弄裡堂外,雞犬無影,雪落無聲,人影稀落。積雪像木工房裡的刨子,糕點鋪裡的模子,把各人各樣的腳步聲都刨成一個樣,壓成一個形……
雖然這些景物不能張嘴,沒有臺詞,但在麥家的筆下,通過巧妙的比喻和強力的羅列,突出了人和自然關係的這種流動性,使得這個村子裡的本來應該靜止的景物都活了,使得讀者能夠在閱讀中產生一種非實景化的幻想,在極平常的場景中感受不到了不平常的美感。
小說匠人和文學家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其實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語言。 一個文學家能夠創造一種帶有他鮮明風格的語言,而小說匠人做不到。語言就是小說世界裡初晨的第一縷光,人物一開口,景物一見光,這部小說的基調就已經確定了。如果前後不一致,讀者是會下意識的感受出來的,而如果始終保持著同一種風格和節奏,才會和讀者的感覺形成共振,最終釋放出一個個閱讀快感的高潮。
四、情節結構佈局與時空交錯淺覽
小說通篇由“我”講述,像極了“我”所娓娓道來的一個故事,“我”是誰?我是老巫頭的孫子,雌老虎的兒子,一開始懼怕討厭太監,最終敬佩尊重上校的“我”,“我”是對上校傳奇生涯以及上校的命運最為了解的人,是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見證者、參與者、轉述者,帶著他自己生命的印記和讀者論說某種結論。
通過“我”這個旁觀者的角度,讀者形成了雙重上帝視角。一方面,我們可以體會到從“我”的所思所想中,這個村裡發生了什麼,人物們在做什麼。因為“我”身在局中,所以距離故事的核心更近。但另一方面,讀者縱覽全局,因為個體化的感受力不同而產生出不同的感悟,這是另外一個視角。
但不論如何,故事的主線其實依靠“我”在村子裡以及逃離村子外再之後回國成為隱藏的實際主線,而在這條主線中,整部小說分為了三部分。
- 第一部分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村子裡的事情,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有本事卻十分“孤僻”的上校形象,故事中,麥家借用老流氓的嘴在多次閃回到過去,讓我們一點一點參與進了上校的生命中,但主要的講述人依舊是“我”。
- 第二部分開始從鄉村轉向了當時風雲際會的大上海,在那個世道,上校作為一名軍統特務,是如何的行事,如何的為人,這一次通過老流氓的講述加上“我”偷聽之後的轉述,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話語場,而讀者藉助於它,一下子撥開了心中的迷霧,就像是在村頭看了一場老電影,電影中是上校曾經的傳奇經歷。
- 第三部分則是“我”衣錦還鄉後,由林阿姨講述了老流氓和“我”都未曾瞭解過的另外一段歷史,同樣是傳奇的上校, 傳奇的故事,還有傳奇的愛情,只不過這份愛情中卻深埋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晦暗,進一步讓讀者感慨於上校命途的多舛。
這三個部分就像是樹木的枝幹,從文革開始,閃回抗戰、內戰,再到倒敘朝鮮戰爭,上校的一個又一個緊要的抉擇,使得我們讀者也一次又一次經受著自我的考驗:假如是我,我又會如何選擇?
至此,上校完整的生命鏈條都清晰無比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或哭或笑或怒或罵,麥家把這支筆遞到了讀者手中,讓我們去評判。
而“我”也從曾經的那個年少無知的少年變成了歸國華僑,在國外的打拼歷經艱辛,使得“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然而,作為當年上校的受害者,小瞎子在在度過了悲慘的幾十年後,終於藉著時代的春風(互聯網)再次擁有了話語權,於是他還是抑制不住人性的惡,繼續去杜撰使得“我”始終難安的故事(上校和雌老虎之間到底有沒有同性關係),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故事並沒有和解,而筆者認為這也是麥家的態度。
五、結語
上校其實有無數種選擇可以把握,但正如普希金所說:希望是厄運的忠實姐妹!他選擇了忠於自己的路,因為這條路上有他骨頭裡的希望,但最終卻屢經厄運。
最後,當命運讓他成為了一個智力只有七歲的孩童,經由“我”,我們看到那個七歲的傳奇老人在精心的培育蠶寶寶時,真是莫名心痛,不僅僅因為這是時代的悲哀、人性的悲哀,還因為這本就是命運無常的落子無悔,而在這“無悔”之中,任憑再多生命的離奇也終將化作人生的況味。
作者簡介:鎮之,肆意讀書,分享你我。
閱讀更多 鎮之書局 的文章
關鍵字: 文化 電視劇 2019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