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的“秀才”相当于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

科举自隋朝建立,至清光绪时期废止,前后历经1300多年

。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为重要的选拔制度。无数寒门学子历经数十年苦读,只为科举高中。康有为、袁世凯、洪秀全等能力出众之人也被无情的挡在科举大门之外。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历史上农民与官吏的差距就是一张科举中榜单。李鸿章、曾国藩等如雷贯耳的文武大臣,均是科举出生。

历史上的“秀才”相当于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

当然科举的弊端就是耗费人的大量时间,有些人甚至是一辈子也无缘中举,依然身份卑微、衣食无着,吕秀才就是最好的例子。但那么多人为了科举奋斗终生,这不免让人才生好奇,古代科举的录取率到底是多少呢?电视上经常宣言的是“苦秀才”“酸秀才”,貌似“秀才”已经快成为贬义词了。

首先从科举制度的等级说起,科举制度等级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明确。首先寒窗苦读的学生要通过本地知县主持的县试或者知府主持的府试。即为通过地方机构的认可,承认你是一个读书人,被称为“童生”。这是读书人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

历史上的“秀才”相当于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

然后,所有的“童生”会到省府里面,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统考,通过的人就被称为“秀才”。这个还有点类似现在的高考。但可别小看这“古代”高考,大部分的人都会被卡在这一关。例如范进50多岁才成为秀才。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死都是一名“童生”。

而作为一名秀才,你就拥有了一定的特权。第一是会被地方政府记录在案。第二是你可以随意走动游学,特别是明朝时期,普通百姓要出远门需要政府签发路条,而秀才就不需要。第三是你可以较为随意的着装,打破了普通百姓只能穿布衣的限制。虽然这些优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只能视为将你作为读书人的特殊照顾,但却体现了当时尊重读书人的社会风气。

历史上的“秀才”相当于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

成为秀才后,想要成为举人还要参加省城“贡院”举行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旦通过考试成为举人,你便可以做官,而且能获得政府的资助和获得百姓的尊重。历史上大部分的县官就是举人出身。

那么秀才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呢?比如嘉庆年间,三年举行两次院试,共录取4万名秀才,全国共一千二百八十一个县,平均每个县不到十四人。可以想象,一个县前十四名可以成为秀才。按这个比例计算,秀才至少也能当现在全国前十大学生。而一个县参加院试的童生差不多有三百人,录取率为百分之5,这个恐怕也要当985大学生了。

而反观考研,1995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5.5万,最后录取4万,录取率约百分之25。而到2018年,研究生录取率已接近百分之32。

历史上的“秀才”相当于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

所以不要被电视剧误导而看不起秀才。如果你想成为秀才,至少也要是一个考985大学的人才。而针对研究生而言,不同的学校考试难度大不相同,秀才也差不多相当于考上全国排名前五专业研究生的人

而古代为什么录取率那么低呢?因为古代科举后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只有在朝官员中有人退休、开除,出现空缺时,才会有新的录取名额。而现在则不同,读书考试不止做官一条路,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可以从事的工作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