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杨绛与钱钟书、清华大学的半生情缘

两年前的2016年5月25日,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逝世。至此,一代世纪文豪陨落。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杨绛,重新解读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这对学者伉俪的爱情,以及他们与清华的不解之缘。

杨绛与钱钟书、清华大学的半生情缘

杨绛先生

1929年夏,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但当年他的数学成绩很差,只考了15分,但国文、英文成绩俱优,英文还考了满分,时任清华校长的罗家伦得知该情况后,将他破格录取进外文系。至清华不久,钱钟书就以其博学多才闻名全校,有“清华才子”之称。

三年后的1932年,本已考取燕京大学的杨绛,因为一心想要考取清华大学外文系,几经周折,最终做了一名清华外文系的借读生。

杨绛的到来似乎注定了她与钱钟书的携手一生。

杨绛与钱钟书、清华大学的半生情缘

钱钟书与杨绛这对学者伉俪

1932年3月的一天,杨绛和钱钟书在古月堂门口相遇。

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钱钟书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癯,虽然不算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流露出机智和自负的神气。而杨绛,娇小玲珑,温婉聪慧,朴素典雅,别具一格。

只匆匆一面,竟彼此难忘。在二人被告知对方已订婚或已有男友之后,钱钟书急切地约杨绛第二次会面,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二人开始鸿雁传书,情缘就此展开。

1933年的冬天,二人正式订婚。从此,二人天涯海角,相濡以沫,共同走过风风雨雨六十余载。

杨绛1933年考取清华外文系的研究生,本有三年学业,但1935年钱钟书考取了英庚款,她便提前一年完成学业,与丈夫一起赴英留学。

1938年秋,杨绛与钱钟书学成归国。1949年9月,杨绛与钱钟书一起受聘于清华大学,任外国语文文学系兼任教授。

可以说,杨绛先生的一生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曾说过,“很多人开玩笑,说杨绛先生喜欢清华两个‘书’——一个是钱钟书,一个是读书。”

没错,杨绛从1932年到清华借读、1933年考上清华研究院以及1949年后到清华任教期间,她课业余暇最大的消遣就是读书。

早在1932年,杨绛做借读生时,就爱上了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她曾在《我爱清华图书馆》一文中提到图书馆“墙是大理石的,地是软木的,楼上书库的地是厚玻璃,望得见楼下的光”,赞其“称得上一个雅字”。那时候,出入图书馆是自由的,连她这样的借读生也能随意进出书库。但是第二年规矩就不同了,只允许教师和研究生进书库。

好在1933年夏天,杨绛考上了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研究所,做了研究生,可以继续徜徉在书海之中。其实,那时清华新盖了女生宿舍楼静斋,研究生是一人住一间房,完全可以在寝室中读书,但是杨绛依然爱去图书馆。

而钱钟书最爱的也是清华图书馆。他一进清华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阅尽清华藏书。据他的一位同学描述,钱锺书一周读中文书,一周读英文书。每个周六,他把读过的书整理好,抱去图书馆还,再抱一堆回来,阅读速度之快,文意理解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2001年,90岁高龄的杨绛以丈夫钱钟书、爱女钱瑗和她自己三人的名义将她和钱钟书二人著作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资助贫困学子的“好读书”奖学金,完成了钱钟书先生生前的遗愿。

如今,哲人已去,大爱长存。今天,谨以杨绛先生早年间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来缅怀这位世纪文豪:“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